“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雪花飞舞,红泥小火炉,举杯畅饮的亲情在春节的岁月中流淌。
20世纪八十年代,豫东农村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太好,东奔西走的亲朋忙碌了一年的时间,全家人除夕还都会聚集在一起守岁。除夕这天家家户户在堂屋里的八仙桌上摆上瓜子、糖、花生,香烟放在桌头;再准备几个硬菜,炉火烧得正旺,火上温着酒,酒杯倒上满满的酒,静待着串门的亲朋。
傍晚时分,家族里的大人、男孩子一起到祖坟地里拜祖。大人拿上鞭炮、阴纸钱,到祖宗的的坟前磕头,烧一半纸钱给祖宗在阴间花,埋一半在坟堆的右边,保佑后世子孙财源广进。接着就是鞭炮齐鸣,告诉祖宗除夕了,邀请他们回家过年。从坟地祭祖回来后,就要亲人互相窜门。到谁家去是有讲究的,辈分最高的人家先去拜年;威望最高必定去问候;关系走得最好的一定带好酒相聚。窜门拜访的人就会坐下来喝几杯,畅谈一年的收获与辛酸,别离的思念。
作为子女的都要带几样东西到父母家去共度除夕,一家人围坐一起聊今年的收获,制定明年的计划,小孩子们的肚皮就会被肉、瓜子、糖填的满满的,馋虫这一晚最勤奋。有条件的家庭就会在堂屋里放上一台电视,电视里演绎着春节晚会的节目,屋内氤氲着酒香,炉火的暖气烘烤着笑脸。在欢歌笑语声中,小孩子们跳舞,大人们聊天吹牛,一起迎接新年钟声的敲响。
伴着零点钟声敲响,村里鞭炮齐鸣,响彻乡村的夜空。新年伊始,人们都希望有一个新的开始,鞭炮迎接新年的吉庆。寒夜冷气侵入屋内,大人和小孩子们就躺到被窝里再偷偷睡几个小时。天刚刚蒙蒙亮,雾气笼罩着村庄,早起的人家就放起了开门炮仗,警醒了熟睡中的孩子们,村里各个角落陆续放起开门炮仗。早起的人家饺子下锅了,鞭炮鸣起噼里啪啦,小孩子们就跑向放鞭炮的人家,拾几个息捻的炮仗,装在花衣服的口袋,向同龄的小朋友炫耀。看着满地的炮仗纸炸开满院,兴奋在心头荡漾。从这家奔向那家,谈论着谁家的鞭炮长,谁家的炮仗响。
我们听说小丫家的鞭炮5000响的,孩子们早早聚集在小丫家门外等着拾遗落的炮仗,我第一个冲到了放鞭炮的长竹竿下,看到了一个红纸包裹的小炮仗,赶紧攥到手里,害怕别人抢走,心中的激动喜悦还未明白过来,炮仗在手心开花了,手黑黝黝的火药,瞬间肿胀的如癞蛤蟆。听说同龄的小辉在放炮仗时,在手指间响了,我抱着肿胀的右手去看他,还笑他太逞能了。唉!童年时代炮仗的诱惑,让男孩子们既惊又喜。
天亮了起来,热腾腾的饺子端上了各家的饭桌,快乐在家家户户里传递。孩子们由大人领着,到长辈家里去拜年。一声爷爷或大伯,奶奶或婶婶,压岁钱就挣到了手里,心里像开满了花,怒放在脸上。虽然压岁钱需要交公给父母,但也可以留一部分随意支配,买文具、玩具、炮仗等。压岁钱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恩赐,在新年里深受小孩子们喜爱,沾沾自喜的小孩子们拿着压岁钱幸福在心里开花。春节的吉庆笼罩着村庄上空,一缕缕炊烟萦绕在童年的记忆深处。
进入21世纪,人们生活得到了改善,物质充裕着农村家庭生活。农村盛行了春节前的拜访老人的同学会、老乡会。三五好友或同学,集资买些礼品到父母、爷爷家看望,谈家庭变化、忆光荣岁月,让孝在农村老人的心田得到发芽壮大。我和原来的小伙伴们已经坚持多年,我们认为这是最有意义的除夕活动,关爱曾经抚育我们的老人,让春节的吉庆在他们的皱纹深处绽放,这是最好的春节优秀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