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侯志伟的头像

侯志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24
分享

老家的记忆

我精神的栖息地--老家

序:思乡归

酿一壶老酒

坐在田间陇头

听麦子拔节

春之声渐渐远去

夏之曲珊珊来迟

母亲佝偻着腰

从春分走到芒种

一块地里留下了

一串串重叠的脚印

梦在麦花中悄悄加上色彩

夜色加浓

举杯邀明月

故乡的云

藏在百味酒里

我是一个离不开老家的人,老家的一草一木在我的日子里徘徊,思乡之情,越酿越浓。工作之余,我眼前总浮现老屋前母亲懒洋洋的坐在太阳底下晒着太阳,屋旁的桃树阳光下熠熠生辉,碧绿的菜地里小猫伸着懒腰……院内老泡桐树上鸟儿叽叽喳喳的叫着,风吹着泡桐树上铃铛似得种子,在我耳边响起。

每周五就是我们最高兴的日子,一家人商量着又该回老家了,把这几天的工作学习劳累都抛到脑后,从量贩里买来了爷爷奶奶爱吃的水果,谋算着两天吃饭的菜谱,喜悦溢于言表。车子飞驰在路上,笑声冲向了老家的田野,夕阳余晖下一家人小院吃着小院菜地的菜叶,谈着儿女的学习,议着田里的庄稼,听着邻居李奶奶的故事,笑声洋溢在小院里。

母亲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年轻时是田里庄稼能手,几十年从未离开过土地, 一生与土地接下不解之缘。母亲与邻里相处融洽,母亲性格耿直,处处时时总替别人着想。有一次,李奶奶孩子结婚,借用邻村的家具(盘子、碗、脸盆、勺子)。带过客人后,碎了一些勺子、碗。李奶奶家生活拮据,母亲知道情况后,把自家正用的勺子、碗、盘子送给了李奶奶,让她去邻村结账。我们家就孩子先吃饭,然后父母再吃饭,直到父亲从街上买来了勺子、碗才解决吃饭问题。

几年前,曾经接父母到了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孩子有父母照看,母亲也没有提起回老家,随着孙女、孙子长大了,母亲想老家、念老屋的情结更浓了,常常在我和妻的面前提起,母亲有时候精神恍惚喊侄儿的名字,我知道母亲担心老屋、担忧哥哥的小别墅没人照看、牵挂自留地里的几垅菜畦、念叨邻居李奶奶……

我与妻商议,送父母回老家。父母执意要住在旧院老屋,我们就在旧院盖了一排门面房,新房装修了一番,装上空调、电视、冰箱。老人不愿意住,他们觉得砖瓦起仐的老屋最舒服,又把老屋修葺了一番,不让装空调、不让批墙吊顶,只是保持本色的粉刷墙壁、斑驳的水泥地板、陈旧的檩条椽子屋顶。我知道这五间老屋里融入母亲的情感,更有青春艰辛的岁月在里面。

回到老家的母亲又恢复了精神,每天把老屋打扫干净,窗户都打开,让阳光和春风尽情的拥抱老屋的墙壁、斑驳的留有岁月痕迹的地板、檩条椽子的水印。父亲把小院收拾的恢复了生机,春天屋前的菜畦焕发了容颜:韭菜一垄垄精神矍铄,青翠碧绿,在春天阳光下熠熠生辉;蒜苗也支棱着,晶莹的露珠镶嵌在翠玉似的叶子上,顺着叶脉滑着滑梯,微风吹起青翠的丝带在风中舞动,粒粒露珠滚落在叶下的草叶里;旁边姹紫嫣红的桃花,也把春天的一抹嫣红洒在小院里,映在老屋的墙上、瓦上、父亲母亲的心田上。窗前的几棵牡丹也开了黄色、红色的花苞,把笑脸伸到了老屋的怀里,格格的笑着……蝴蝶、蜜蜂一会儿在桃花丛中忙碌着,一会儿落在菜叶观赏风景,一会儿钻到牡丹的大花蕊中吸食琼浆玉液,一会儿飞到老屋边的棚子下歇歇。米黄色的小猫也在父母的脚下跟着,一会儿钻进老屋,跳上跳下,躲到柜子角落静守;一会儿在菜地里躲在叶子下面偷瞄着飞舞的蝴蝶、蜜蜂。

我每次回到老家,老屋就热情地涌入我怀抱,看着儿时墙壁的涂鸦,在我的眼前跳跃,信手涂鸦的痕迹还散发着火光,烤得我精神焕发。火光中我看到了年少时床头粘贴发黄的学习计划,毛笔字涂写的誓言“志当存高远”;火光中我看到了家中那头兢兢业业的老黄牛,在草料屋时而低头咀嚼,时而抬头仰望让我添料的眼神;火光中我看到了母亲佝偻腰从春分走到芒种,一块地里留下了一串串重叠的脚印。

老房子轶事

序,春天里,一段往事,一种记忆;一段亲情故事,一种思念;时光飞逝,余作文以祭奠变迁的房子,缅怀远逝的岁月,借春天慰藉灵魂;岁月如梭,思念如歌。

(一)“土房子”的艰辛

在我的记忆中,我出生在两间土房子里,有过一段快乐的幼儿时光。20世纪七十年代,家家都很拮据,能有两间土房子就是一种奢侈,一家四口人住的两间房子也有一段坎坷的经历。

我家四口人,父亲是一名民办教师,母亲就承担起了整个田地的农活,哥哥大我三岁,早早就随父亲一起去学校上学。家中仅靠在学校教书的父亲维持日常的开销,母亲每天天不亮就到田地里劳作。花生、西瓜每年必种,除草、施肥、打药都落到了母亲的身上,父亲在放学后帮妈妈突击重活。我就在奶奶家和我家之间一步一步的掂来掂去,大街上留下了一圆一小的脚印。

母亲把田地卖的的钱攒起来,操持了房子的必需品。爷爷和父亲先从地里拉几十车粘土,挑个吉庆的日子,放线确定房子大小,放了一挂鞭炮,把夯打了,正式开工了。请几个至亲帮忙,把粘土和起来,里面撒些麦糠,先铺几层砖块,接着垛起土墙,到腰高时放一圈豆秸杆起到隔离潮湿、美观的作用;等几天墙大半干了,继续往上砌墙,一直砌到与窗户齐,装上木制的窗框子,在上面放一根扁一点的厚板子当“过木”,这时门上也要放一根“过木”,继续往上砌墙,东西两边的“夹山上”需要砌高点,成一个没有上角的等腰三角形状。架上准备好的大梁,放上准备好的檩条六根,上下钉些椽子,铺上草扇子,最后把麦秸秆一捆捆的铺在上面,压些粘土,屋顶算是造好了。接着就是爷爷拿泥磨子,把墙抹平,装上门,用白纸敷上窗户,新房子算完工了。请来亲戚朋友庆祝一下,说些吉庆话,买些糖、瓜子吃。热闹中看着崭新的屋顶,摸着光滑的墙壁,新敷上的窗户闪闪发光,新房子在我们全家人眼中荡漾着。

在这样的房子里我生活了六年,墙壁也随着时光裂开了一道道缝隙,夏天热浪的暑气从缝隙里扑进来是,冬天北风一吹,呼啸着口哨般吹进我们的房子里。天黑放学后父亲才踏进家门,母亲也是天黑才从田间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温暖洋溢在我们的脸上,房内不时传来我们的逗笑声。

(二)“瓦房子”的欢欣

岁月蜗牛般慢慢流逝,我六岁了时,村里进行街道改造,我们的房子有一间在路上,就要搬家了,一家人恋恋不舍的搬到村西头的新宅子上,进行第二次的房子建造。由于母亲的勤劳,庄稼地的收入加上父亲教书的工资,手中也有了些积蓄,就张罗着盖“瓦房子”。

父亲请来了帮手从地里拉了一大堆粘土,打砖坯子,烧窑。把粘土加水和成硬些的泥浆,黏糊糊的硬泥浆,放进撒了些细沙的木斗子里,压紧、挖出多余的粘土,倒扣在宽敞的场地上,三块砖坯子就整齐的摆放着阳光下,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深红色的土质充满了亲切。这样的活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讲究,最近一段天气好,没有雨。抓紧时间请一个帮手,白天黑夜一起把砖坯子打出来,大的场地可以容纳更多的砖坯子,三两天就干了,把干砖坯子垒在一起,下雨了可以雨布盖着,不然十多天的付出就白费了。一般情况下一万砖坯子需要两个人一个月左右就完成了,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讲究。砖坯子干后就要装窑烧制,需要7天左右才烧制成功,出窑时是全家人最高兴的日子,鸣放鞭炮是少不了的,请亲朋帮忙一起出窑。接着,就是准备盖三间瓦房子的材料:瓦、梁、檩条、板椽子、小瓦等。承包给村里的建筑队,省心了很多。

一个月后,房子完工,喝庆功酒。亲朋好友、建筑工人在新房子里摆下几桌酒菜喝得欢天喜地,喝得人仰马翻。我们一家人总算安心生活了,冬天暖和,夏季凉爽,呼呼的北风也躲得远远的,欢声笑语满溢着新屋,流出小院,流到乡亲们的心田里去了,家家都是瓦房子,小院都别具一格。

(三)“方房子”的孝心

三叔结婚,爷爷把祖上老房子让了出来,搬到我家来住。看着辛苦一生的爷爷,爸爸决定帮爷爷盖房子。买了一车青砖,从田间拉几车粘土,砍了几棵桐树,买了几架子车红大瓦。邻居的几个壮年人听说要给爷爷盖房子都摩拳擦掌,要拿出看家本领为爷爷盖一间坚固、美观、实用的房子。

选了一个吉日,动工开建,爷爷、奶奶忙里忙外的招呼着。泥匠的工头王大伯亲自拉线,确定阴阳角。七八个壮年抬起石磙打夯,在嬉笑声中,一上午就把地面砸得平平坦坦、光溜溜。

下午再次拉线,四叔从集镇买来了一挂鞭炮,在霹雳呱啦声中,正式动工了。小孩子们都唱着歌儿去拾落到地上未响的鞭炮。旁边的两个小工,早已把粘土和得如酥油般细腻。第一砖有爷爷砌起。四个砌墙的泥工从墙四角开始了工作,说笑声、逗骂声从工匠口中传出,整个施工的现场一片繁忙的景象。张三家的猪通人性,像他家的狗一样机灵;李四家的牛就像他老婆一样能干,晚上李四就同“牛”同床了;有一年发洪水,王五家的狗,救了他一条命,狗是他的救命恩人,再生父母……

傍晚,四叔从集镇带回来几箱鹿邑大曲,奶奶、妈妈做了十多盘子菜,坐在院中的月光下,推杯换盏,谈论地里的庄稼,工期的安排;酒宴高潮时,就会吆五喝六的大干起来,半夜时都醉醺醺的摸回家去,有一个叔子辈份的,半夜回家时竟与一颗榆树碰了个满怀,第二天成了议论的笑柄。

两天后主体工程结束,父亲从集镇拉回来一架子车白灰,把屋内的墙面抹的白晃晃的,好刺眼。爷爷、奶奶裂开了嘴笑得那么甜,小孩子们都聚在一起闹着吃糖块。我们也粘上了房子的光大吃了一次糖。新房子落成后,爷爷特别珍惜房子,整天打扫得干干净净,搬来太师椅坐在房子中,给我讲他光辉的历史。我天天赖在奶奶屋子里不回去,趁爷爷奶奶不在家,我和妹妹就在墙面涂鸦,结果可想而知,哥哥被爷爷棒喝,我却躲在奶奶的怀中逃过一劫又一劫。有时会爬到奶奶的大柜子上去,翻找能吃的东西,不小心就会摔下来,仰面朝天,妹妹就会在下面笑得合不拢嘴,我也不敢吭声……

这是一间四四方方的屋子,爷爷奶奶生活了大半生,里面留着爷爷奶奶的汗臭,墙面上留着锤子砸钉的凹印,桌面上还有奶奶小手摩擦的印记。地面上凹凸不平的地板,清晰地映印着爷爷拖拉鞋子走动的身影。

房子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迹,房子就是我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一次次房子的改造,孕育着追求与艰辛;一次次的房子的变迁,孕育着亲情、孝心的茁壮成长。房子上寄托的精神是基层农民生活的理想追求。一个时代的房子变迁史,就是一代人精神成长史。谨以此文祭奠农村生活的变迁史,缅怀农民孩子的精神成长历程。

柳笛声声

春寒料峭,午后的阳光洒在身上的感觉,就像小时候妈妈温暖的手在我的头上抚过,丝丝暖流从头顶顺着脊背流向我的心窝。耳畔响起春天柳笛声,悠扬的柳笛声快乐地在春阳里跳跃着,童年时光也闪着金光向我走来。

初春,我们就聚集在村边的柳树旁,胆大的爬到树上,折些柳枝。先拧动柳皮,抽出柳木条,用刀子把圈皮截成一节节,用牙咬一下苦涩的柳皮,啃掉边上的绿色柳皮,露出白色的内皮,用牙压扁柳皮,留下很深的印迹;最后嘴里弹响一下,预示着柳笛制作成功,耳边好像想起了悠扬的柳笛声。双唇压在涩涩、碧绿的柳笛上,试吹柳笛;其他小伙伴围着看谁的柳笛声音响亮,管子过长就会声音沉闷,吹时太费力气;过短就会声音太尖,不悦耳。有时截了五六个才制作一个自己满意的柳笛,就像得到了宝贝一样放在手心里怕压扁了,赢得制作柳笛“高手”的称号,全村的小伙伴都会把好吃的送你,让你给他制作一个响当当的柳笛。

上下学路上吹着柳笛,多么高傲,引来许多女孩子们的羡慕之情。那一个自豪的姿态比受老师表扬还要翘,同行小朋友的羡慕嫉妒恨都会想你袭来,内心更高傲了。吹累了,就让自己最要好的伙伴吹一下,一定保证不能用牙咬坏了,不然永远不做朋友了。随着做柳笛的技术越来越高,就会在做好的柳笛管子上挖几个小孔,就像唢呐的眼一样均匀分布,吹时手指上下移动,发出悦耳的声音,变化的调子更显出柳笛旋律的悠扬,引来男孩子的围观,都愿意出“高价”买走,就是一把瓜子或几粒糖,也会被封为小伙伴的“头儿”,那种霸气如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的司令一样。最好的柳笛也是三四天就干掉了,需要重新做,做柳笛的技术成了衡量你是否能否做首领的标准了;人人钻研,有时把哥哥姐姐搬来教自己;为了提高技术,让爸爸手把手的教。为了让爸爸伸手相助,向大人撒娇:“好爸爸,别人的孩子都玩爸爸做的柳笛,你也给我做一个吧,我一定好好学习,听话的!”还有时连“装病”都用上了:“爸爸我头疼,帮我制作一个柳笛吧!吹一吹就好了!咱们村的某某,一吹头就不疼了。”

柳树渐渐发芽,长出剪刀似的细叶;这时不能继续做柳笛了,柳笛所赋予的“地位”“荣誉”“嫉妒羡慕恨”就会引诱着小男孩们把目光集中到了杨树的枝条上,有些杨树枝条太硬也不行,需要品种比较软的杨树枝条才可以制作“柳笛”。又是一阵子的忙碌,杨树枝条又要遭殃一阵子。

春姑娘迈着脚步渐走渐远,叶子也陆续爬上了各种树木的指头,孩子们的“柳笛梦”才宣告结束了。耳边也时常回荡着柳笛声声,催人进取学习柳笛的制作技艺,把大人刚刚栽的杨柳树折断的恶作剧,都在我们的童年时光里闪烁。

饺子的记忆

周日阳光从云层透出笑脸,薄雾笼罩着城市上空,一群群南雁从窗外掠过。又是女儿从高中回来的日子,妻在手机微信中看到“彩色饺子”一系列图片,就决定也为女儿做一顿彩色饺子宴。

妻到菜市场买来了些菠菜、红萝卜、芹菜、羊肉、白菜、姜、葱等饺子的必须材料。我让榨汁机先紧张的工作起来,绿油油的菠菜放到料理机里“轰隆隆”,瞬间流出一股碧绿的汁液,绿意盎然;一段段的芹菜,在料理机里,眨眼的功夫就变成了青色的水流汩汩注入玻璃碗,如浓浓的泉水在瓷碗里荡着绿波;红萝卜切成细条放到料理机的肚子里,稍倾就冒出黄色的水流,一小碗黄灿灿的浓汁诱惑着我们贪婪的味觉。妻麻利的制作着馅子:鲜红的羊肉在青白菜叶中剁成了细丝,青、白、红搭配,如红玛瑙镶在碧玉中,煞是养眼。

妻在三个玻璃碗中放入适白色的面粉,徐徐倒入绿、黄、青三种汁液。如雪的淀粉上瞬间流出了一股碧绿的泉水,在碗里盘旋,随着手指的转动,白雪融入到了绿莹莹的水流里,一眨眼功夫,通明的玻璃碗里卧着一块绿玛瑙;另外的两只玻璃碗里,也被妻子变魔法似的躺着黄灿灿的面团和青脆的面团。通明的玻璃碗,绿黄青的颜色在厨房里盈满了我的眼帘,我眼前浮现了二十多年前,母亲周日为我包饺子的一幕。

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经济收入很低,家庭就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每月周日回家,母亲就让父亲到集市割一斤五花肉包饺子。母亲从萝卜地窖里挑选一个肥硕的青萝卜,先在井水里洗净,切成细细的长条条,在白水里煮一下,让萝卜的生脆去掉,由先前的青色变成白色,用白棉布把萝卜的汁水去掉,细细的萝卜条已经半熟,没有了苦味。把五花肉放在案板上切成肉丝,一条条的肉丝,倒入棹水后的萝卜条,刀剁碎掺匀,让肉充分浸入青萝卜中,切入姜末、葱末,剁成萝卜肉泥,青色中点缀着鲜红色的肉沫,青红融入一体。

母亲擦擦额前的汗,隆起头发就先和面,双手在面盆里颠来颠去,让面团呈现出光滑细腻为止。面在空气中醒一袋烟的功夫,再做成细圆条,刀均匀的切成一节节。在撒了面粉的案板上,擀面杖下一片片圆圆的面皮,一眨眼的功夫摞成小山。接着,在饺子馅中撒入适量的盐、味精、五香粉,倒入酱油、豆油、香油适量,搅拌均匀。最后,就是包饺子了,用筷子挑适量馅放在面皮上,对折用手指掐紧面皮的边,像一弯白色的月牙,薄薄的面皮里透着诱人青红相间的馅儿。一会儿的功夫,一张圆圆的篦子上整齐地摆列着一串串饱满的银元宝。

我懵懂的内心只知道母亲对我的好,用美味犒劳儿子的每一次进步,没有体会母亲做饺子的艰辛。母亲用手捶了两下生硬的腰椎,看着滚烫的水在锅里翻着水花,旧端起满篦子的饺子,倒入冒着水泡子的锅里。一个个胖乎乎的饺子在水里翻滚着,有青色变成白色,诱人的香气笼罩在厨房里。倒入一勺子水,让胖乎乎的饺子在水里继续嬉戏。如此三次加水四滚,才算完成水中的沐浴。

这时候,母亲捞起一枚胖饺子,在冷水里棹一下,放在一个碗里,让我尝尝熟了没有。那时候,我让母亲尝尝,母亲总说嘴苦,把最好的先送到儿子的嘴边。我控制着满嘴的口水,狼吞虎咽的嚼着,根本就没有尝出生熟,就点头:“熟了!熟了啦!”母亲先给父亲盛了一碗,再给我盛了一碗倒入冷水里棹一下,怕烫着我,让我快些吃。我急切地用筷子把饺子一口一个的扒进嘴里,大口地嚼着:“真香!真香啊!”饺子的醇香溢满了我的心田。只记得母亲满脸疲惫地笑着,看着我滑稽的吃相:“慢慢吃,别急!锅里还多着呢!”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想吃饺子时,就让妻子也在母亲的指导下包饺子,虽然有专用的饺子馅,再也找不到当年的饺子味。妻子就笑着说,现在的猪肉都是速成的,没有原来的肉生长期长,萝卜都是转基因的,味道变了。我深深地知道,母亲的爱在里面,艰难岁月中的母爱更弥足珍贵,这是什么先进调料也调制不出来的醇香。

看着桌上妻子和母亲包的彩色饺子,一枚枚绿色的月牙饺子泛着绿光,薄薄的绿面皮下红色的馅子,透着丝丝诱惑;青色的芹菜汁液包制的饺子,青翠里包着红玛瑙,像一件艺术品;黄面皮下裹着饱满的馅子,一枚枚月牙状,像一串串散落的金色的玉挂件。冒着热气的饺子端上餐桌,一盘盘青、黄、绿的月牙饺子,映着冬日的暖阳,笑声中品味着饺子的醇香。女儿陶醉这种多彩的组合,拿出手机啪啪的照出几张照片,分享到了朋友圈。彩色饺子无论从色香味来说,都是一种视觉、味觉的享受。多彩饺子浓缩着一种亲情在里面,这是一份份爱在流淌,我想女儿长大后也能体会到那种浓浓的饺子醇香。

踏青归来之间

春,行走在四季的轮回里。清爽的初夏时节,人们也会拾起地上枯萎的花瓣,保存在书柬中,时时闻闻春的气息。秋实累累的金黄中,人们也会回味孕育果实的前奏—春花扑鼻时,芳香侵入心脾。冬日,品尝秋的果实,雪花纷飞中人们也念叨着蜜蜂花前树下的嗡嗡叠韵。春,匆匆行走在夜色中,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悄悄地唤醒沉睡的小草,也许今天夜里柳树就发芽了……

人们追寻春的脚步匆匆,被春的华丽外衣扰乱了心绪,害怕赶不上春的盛礼;焦躁的心,担忧春的短暂、不迟而别。于是就来到野外踏青,只顾留影、美颜、晒朋友圈;炫耀的春天就留在了手机里、网络里。繁华的世界掩盖了心里的空荡荡,眼前尽是浮华。

春悄无声息的来,拥抱着大地。双休日或节假日,天气晴朗,携家带口来一次与春零距离的碰撞,希冀寻找记忆中春的美好。踏青的行头配上:运动服装穿戴完备,溜冰鞋,篮球,羽毛球,相机,手杖,帐篷;喝的饮料,吃的水果,补充体力的干粮;女孩子的防晒套装,帽子,口罩,防晒伞,防晒霜,湿巾……后备箱满满的都是看望春的“礼物”。汽车出家门,才算安心。

沿路飞驰的车子,男女老少,后备箱装着同样的踏青装备,只是方向不同罢了。山区的人想到辽阔的平原瞧瞧;平原的人想到山清水秀的深山看看;海边的人想到内陆名胜古迹瞧瞧,内陆的人想到风景优美的海边吹吹风;北方的人想到雾里江南看看,南方的人想到雪花纷飞的北方瞧瞧。城里的人想到山村乡野看看麦苗、水稻的生长,瞧瞧野花、野草的长势;吃一顿地道的农家饭,柴鸡炖山菇、野菜素食、稀粥、鸡蛋捞面……呼吸山村乡野的清新的空气,看看蓝蓝的天,在白云上遐想一番;羡慕着农家生活的悠闲自得,饭菜的原生态。乡镇的人却想到大都市瞧瞧,寻找都市春天的踪迹。车水马龙的繁华壮观、高楼的艺术造型美、人造湖泊与假山亭榭的园林美、古迹名胜的斑斑岁月美、人工培育花草的奇异美。古朴的街道伴随古典音乐,热闹非凡,仿佛置身于唐宋时期,让人流连忘返,让人好生羡慕。“唯美照片、乡村山野、亭台楼阁、诱人的海鲜、古朴的城墙 ……”在朋友圈传播、评论、转载,淹没了春的气息。心空荡荡的,关于春天的种种美好,尽在回忆中慢慢流逝。

春天犹如一杯绿茶,叶子在水中慢慢地舒展,偷偷伸着筋骨,扑哧扑哧地喘着气息,缓缓地变为搔首多姿的水彩画,悄悄上色,绿意盎然。一片片在水中悠闲自得的悬浮着,享受着山腰晒太阳的日子。我们却是秋天的一片片叶子,飘浮于山村乡野、古迹名胜、江南塞北。欧阳修寄情于山水间,追寻属于自我的一片宁静。我们要追求简单的生活,倾听春天的私语,悄悄追寻春天的声音。我也随着踏青的人流奔走于公园体育场、山村乡野、古迹名胜、江南塞北……我要紧紧抓住春的尾巴,仔仔细细品、静悄悄听。我忘情于昆虫飞舞于桃花瓣上小憩的静寂,我钟情于湖畔观看蝌蚪在浅水中时而嬉戏时而停滞,我发呆于古城墙上烙下沧桑岁月变化的秦砖汉瓦。我也痴痴的观看拂岸柳条,在小河中照着影儿,倩影轻舞,尽显妩媚;我也懵懂地猜想石楠四季容颜变幻的奥秘;我也细细地倾听岸边芦苇惊蛰时的欣喜……

春天,踏青归来,不寻春。春天的气息已经满溢于我们的每一个细胞中,溶于灵魂深处的一丝丝记忆之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