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看起知乎,发现有个热门话题“当我结婚的时候,父亲哭的像个小孩”,作为一个男生我有点过于多愁善感了,一般看到这种带有明显催泪的话题我都会小心避开,但这次鬼使神差般,我点进去仔仔细细品位大家分享的与自己父亲相关的故事,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忍着泪水退出话题讨论,想起了我跟父亲的一些事情。
小时候看着同学的家长教育他们,动辄出手打骂,我就暗自窃喜:还好我爸妈跟我的关系和好朋友一样,有什么事情也是全家人商量着来。直到高二时期,要分文理科,根据我的个人爱好与在校成绩来看,我偏向于文科,就直接向班主任申请学文科,回家后我向父母说明了这个情况,满以为他们会尊重我的决定,却没想到引来父亲的极大不满:“你好好想想!文科出来那么难找工作,我一会就给你们校长打电话,让你去理科班!。”那一晚我躲在被窝里哭了一整夜,感觉与父亲的关系不像小时候那样亲密了。在这之后一段时间中,每次回家与父母相处时,我总会莫名其妙的发火,父亲脾气也倔,我俩人就差没打起来了。几年后我大学毕业,想去南方工作,便自己做主签了工作,只是给父母打了个电话:“爸妈,我把工作签了,在江苏”,电话另一头传来父亲的声音:“哦,那就好,先去闯荡一两年,再考虑回来工作”。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在接完这个电话后很生气,埋怨我为什么不跟他商量,并且开始托关系给我在西安找工作,要赶在我出发去江苏之前准备好。作为小孩子的自尊心作祟,我并不想也不愿意去父亲替我找好的单位去工作,我仍旧坚持外出闯荡。
昆山,全国百强县之首。我的目的地就是这里,因为设计任务紧急,我在经历了简单的培训之后就被要求上岗工作,边学习边工作,在初步掌握公司绘图使用的软件后,我便开始承担设计任务了,对于作为新人的我来说,感觉压力很大,茶不思饭不想,一心想把东西给做来,却往往越忙越错,终于有一天我在电话之中给父亲说:外面太难了,我不想干了,想回来了。这次父亲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刚开始技能不熟练,工作干不前去,这很正常,等在岗位上熟悉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无论在哪个岗位,一开始都会有类似的问题,但如果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的话,我敢保证即使换个工作你也会如此,孩子,加油,坚持下去。几个月下来,能力上来了,工作自然得心应手。
去年底,我坐上返程的火车,将近24小时的车程转眼即到,六点一刻出站,就看到父亲缩着手在车站外面接我。“饿了吧?先回家,你妈做好了饭等咱们。”在父亲转身往车上放行李的时候,我看到父亲头上不知何时长满的白发,心里很不是滋味。隔天父亲去上班了,我和母亲回老家去看望爷爷奶奶,在路上母亲告诉我,在一次他们的聚会中,父亲喝醉了,一边哭一边笑拉着母亲的手哭诉:我真的好爱孩子啊,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都给他,我有私心,我不想他离开我们去外面工作,可是错过西安那次工作的机会,我真的再没有办法了。我能想象来当时的场景,泪水开始噙满眼眶,但是嘴上却说:医生不是不让他喝酒么,妈你也不拦着点,让喝成这样。心里自语:这次回来再不走了。年前我到了龙钢公司工作,几乎每晚都会回家,每天晚上到家后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父亲削的苹果,我觉得这就是慢慢上了年纪的父母最简单、最渺小的愿望了,也是他们最容易得到的幸福。
我们中国人向来不善表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父亲”的设定,大概就是:能力,责任,车房,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们扛着整个家的外部收支,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但是,源于民族文化的内敛却让他们有一种几乎命中注定的孤独。久而久之,孤独也就化作了隔阂,父亲这一角色也就渐趋模式化了。所以,我们的父母不会永远像超人一样飞龙在天,但他们真的都很孤独,需要我们的陪伴。(陕钢龙钢公司 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