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平的头像

黄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02
分享

林村军坡

对于慕名观看“林村军坡”的游客来说,有必要安排好行程。以“导航”作向导,有三条主道路可直达:或从万洋高速路东岭匝道处拐出,或从乐来直往坚庄的路口插入,或从东兴朝禄马方向驱车前往,村村都已通水泥路。

一路尽是婀娜多姿的胡椒,沿途总见婷婷玉立的槟榔,椰子树走村过庄俏皮地向你招手致意,园地里泛黄飘香的波萝指日可摘,漫山遍野的橡胶树正处于枝眠叶凋之态,默默地孕育着“春之歌”。此情此景令人陶醉,你看军坡的劲就更来了。从正月初十起,林村军坡就已紧锣密鼓地拉开了序幕,没有哪个乡镇的军坡能赶得这个早市。而终点站坚庄墟就是“林村军坡”的主会场,正好是少数民族苗黎同胞聚居地唯一的军坡,故而又称为“万宁第一军坡”。此时交警已拉起界线封路,你得把小轿车开到临时停车场放好,步行而入。

这个节点,让劳苦了一年的老百姓,在经历了与亲人团圆的春节之后,恰巧在元宵节之前,又有一个让大家相聚交流的欢乐日,好把“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诸多农事和民生提前筹划好。

掀开史料,“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当年派军队到万宁北大镇禄马墟屯垦戍边的情景似乎还浮现尘世,其为官而辅佐黎民、大搞生产及造福一方百姓的使命与担当乃为世人所颂扬,其精神成为传奇。当年正月初十开春后,驻军便在禄马墟搞起了这么个集市,以日用百货和农耕器具等为主发展军民贸易,调济余缺,初始叫“禄马军坡”。但是,在日本侵琼占领禄马墟后,日军严禁农户赶集,目的是为防止生活物资落入我军后方。为了生计和抗日,当地民众这才将军坡转移到林村这个偏僻山村继续发市,至今都称“林村军坡”。

对老朽之人来讲,其谈起军坡的流年佳话,可以装得满满的两箩筐,挑起沉沉的一担子。记得爷爷曾多次带着我去赶军坡,那是儿时永远的惦念,也是挥之不去的情结,更是田间地头耕耘出的乡味儿。虽说当年物质匮乏,但抵挡不住作农人为互通有无而趋之若鹜的脚步,即使是歉收年份那亦是一种节日的欢乐和喜庆,代代传承的军坡节留给了人世间无穷无尽的回忆,而又为后人所光大。

如今,乡亲们衣食不愁,楼房新种,生活臻臻日上,更热衷于操办这个堪比过年的军坡节。至初九日,我全家人又从省城再次返乡,决意去走走看看一派火红的“大日子”。

晨曦初放,雾霭氤氲,炊烟从村庄上空袅袅升腾。赶军坡的各路人马,穿着节日的盛装,陆陆续续地从七乡八里潮涌而来。天欢地喜神州乐,于斯聚拢的是人间,摆开的便是烟火。但见墟街空前繁华,各个摊位铺店肩并肩紧挨着,井然有序地摆卖着让人眼花缭乱的商品,民众把这种包罗万象的销售活动称为“发军坡”。较之以往,逐年在种类、品质及消费需求等方面都有所提升。有价值的各类信息源源汇聚和不断发酵,这里也成了人们交流信息和共享信息的大平台,广告效应不胫而走。俗话说,不过十五还是年,各个村落鸣放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催得行人脚步匆匆‌……

集市上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而杂。不好猜是哪里客,我细辨着来人的口音,除了本地的乡音外,可听到叽里呱啦的本岛外乡话,大大咧咧的外埠普通话也很悦耳,还有听不懂的苗腔黎调等方言‌……以前,这里偏远,外来人是少的。我可以推断,人们纷至沓来“行军坡”,把观光购物、果园采摘、乡间民宿及风味农家乐等都串连起,农民甭提有多高兴了。

童心永不老,或是童趣的驱使,我不由地往玩具摊走去。城里有的,这里也有复制,这不,诸如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泳的等,装上电池,让小孩玩得不释手,还有画板、拼图、积木、变形金刚、打气枪、套圈圈、丢沙包以及碰碰车等等应有尽有,可满足幼儿好奇、爱动和探索的多种愿望。而我羞涩的童年,从忆痕深处翻找,也仅有象木弹弓、气球、瓷质鸟哨子、风车、纸鸢、滚铁环、玻璃珠及火柴枪等这么几样可玩。现在的小孩是幸福的,哪一样会少呢,拿出来比比,人皆知之。

本地的风味小食,令饕客赞不绝口。一到节关,叫卖声最为熟耳,也是恒久的,之前是以“嘴巴”吆喝,而今有些小贩则是用播放器或小话筒播音,与时偕行。你看,家乡口味纯正的传统美食,例如裹着甜椰丝的长条状猪肠粿,黏着咸椰丝如小拳头大的椰子粿,芭蕉叶缠绕着的糯米粑,菜盘子那般大的糯米甜糕,椰子叶编袋子包成的本土糯米“笠”(海南话La),又香脆又酥软的特色烙饼,还有出了名的和乐粽子等等,不一而足,款款样样皆鲜美,令人垂涎欲滴。你会伫足摊前,按捺不住地抓起一个就大动食指,入口尝试,如食髓知味,不知餍足,余香仍萦绕于唇齿间。这还不够量不上瘾,有些食客干脆打起小包大件拎着走,成了一道小靓景。回想小时候,印象尤深的是小货郎挑着担穿梭于摊位人群中,以小槌儿敲着锣子而不断地吆喝着“鹅毛鸭毛换糖无,牙膏壳换冰棒无,空酒瓶换火柴无‌……”,但其喊叫声早已湮没于那段艰辛备历的岁月之中。

农民所关心的,大多数是耕作工具,总有一样喜欢你。从祖辈们就一直使用至今,户户必备的,列如锄头、铁铲、铁锹、铁镐、钉耙、镰刀、长钩刀、砍刀、镢头、扁担、箩筐、竹筐、簸箕、畚箕以及竹筛等等,也因责任和职能所在,哪能退得了市,在摊位上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当家人还停留在种子、化肥及农药等铺店前,选购有关开春的各类物资等。军山舅舅和舅妈这些天都守店里,又是卸货理货,又是点货上货,忙得不亦乐乎。本地人腌制的萝卜干香脆好吃,远近闻名,家家户户都有种萝卜的习惯。记得原先在省种子公司工作的婶婶,曾拿回品质优口碑好的萝卜种子给爷爷摆摊售卖,大受欢迎。

随着机械化农耕机的出现,加上科技的应用,挑战了农民种田的“老把式”,象铁犁、铁耙等传统农具,在军坡节上却少见了。还有曾在田间地头扮演重要角色的灌溉水车、脚踩滚筒打谷机以及风谷机等都下了岗,难觅其踪影。据村中长者教导公说,这些老物件他曾经收藏过,摆设在庭院廊檐下做纪念展品,回放着一段段尘封的历史。然而岁月沧桑,有的坏的坏烂的烂,有的丢的丢烧的烧,不复再有,把使过的农夫也都老去了,这勾起了多少人对旧时光的回忆呀。

说到日用杂品,以前农村家里人用的都是以木制品、滕制品和竹制品为主,例如洗澡用的木桶、木盆,灶台上用的椰子壳水瓢、葫芦做的舀水瓢,客厅里摆放的滕沙发和木凳子等等,一直受宠。而今大多数已被塑料或不銹钢制成品所取代,沿着各摊铺子悠逛,千百货品琳琅杂错,譬如厨房里用的锅、碗、瓢、盆、铲、勺、盘夹及搁架等等款式新颖,大口径的很适合农民使用。在各服装店里,只见少儿、青年男女及老年人等消费者挤身其中,把衣服穿过来试过去,都可买到心仪的。而在鞋摊上,我深有感触的是,走起路来咯吱咯吱作响的木屐,已是童年淡去的印痕。当下这种木屐的实用性也已大去,没几个人穿了,反而是游客觉得稀有,成了到此一游的纪念品。

在生禽摊位上,小鸡、小鸭、小鹅、鹌鹑及小鸽子等驻守在围笼中,灵秀可人,不停地奏起一首首“乡村序曲”,那般优美、清脆、动听。而小猫、小狗、小兔子、小猪及小羊等家畜似乎是戏台观众,洗耳恭听着这美妙的天籁声,最吸引人眼球了。我看得入了迷,大有“醉心重吟儿时曲,乡景润开童年情”之感慨。农商户有搞零售的,也有搞批发的。数量之多,这让人窥见了从自然孵化到人工孵化这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饲养户在精心挑选着禽苗畜种,准备买回去放牧或圈养,除了获取经济利益外,更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有些食品摊位上,还摆卖着谷类、豆类、薯类等原粮,以及诱人的瓜果、多彩的蔬菜、丰腴的成年鸡鸭鹅、生猛的鱼虾、新鲜的猪羊牛肉排和海产干货等等,期待你来挑,恭候君来买。想起小时候,这些禽畜类不是哪天想吃就能买得到的。家家户户虽有放养,但数量少。因此,最盼着有亲戚好友到家里来作客,抓一只鸡或鸭拿来杀,才可大快朵颐。至于吃猪肉,那得凭票才能买得到,或至春节时村里大伙杀一头猪,才能分得一份煮来吃。

行走乡里,但见园篱并蒂果串连枝。游客驻足垄上,或体验采摘之乐,或自拍一组浪漫之照定格芳华。家乡人除了种植具有悠久历史的椰子、槟榔、胡椒、波萝及橡胶等诸多珍贵植物外,也扶植了尤受欢迎的绿橙、香蕉、芒果、妃子笑荔枝、龙眼、番石榴、咖啡、草莓、黄皮及百香果等常见果族,特别是引进了不为人熟知的新品种如诺丽果、斑兰及桑科菠萝蜜面包果树等进行试栽培种。在苗圃摊位上,好些批发商都对种植幼株小苗做了相应的专业介绍,让人长了见识。故乡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让许多水果树木有了落脚之地,把握了发展契机,“金山银山”荫及子孙。而今,人们如果想吃这些美味的水果,在超市或者水果摊都能买得到。这不由让我想起了童年时代,小伙伴们一起到山上亲手采摘野果子的情景,例如野石榴、割嘴罗、番荔枝、仙人掌果、野黄皮、山尼、酸豆、山竹以及野菠萝等等,有的清甜可口,有的生涩难吃,也算是儿时的“口福”吧。

若不是军坡节,游客还真不好体验到禄马苗族乡的风土人情味呢。

许多苗黎同胞与汉民交朋结友,在语言交流上,学得一口流利的当地话和普通话,有些汉民也跟着学苗语黎言,你我他之间练就了“也苗亦黎又汉”的相通语言,在军坡节上对答自如。苗胞黎胞不甘落后,也搞起了有特色的买卖,比如头饰、花带、披肩、背篓、裙子、苗服以及银饰品等,也有自产自销的蔬菜、蜂蜜、土猪等农产品……他们热情好客,温文尔雅,有礼有节,‌不会因价钱斤两而去争吵,你若身临其中,有如沐春风之感。据资料介绍,苗胞黎胞服饰‌图案精美,色彩艳丽丰富,手工技艺仅靠口头方式和肢体语言来传授,史上少有文字记载。军坡节上,苗胞村妇尤为‌讲究穿着打扮,把本民族服饰演绎得酣畅淋漓。她们头戴尖顶帽子,披着绣花头巾,系起腰带,以布盘腿,脚穿布鞋,指佩戒子,耳饰吊坠,脖挂珠玑,腕套环镯,皮肤白皙,笑靥灿烂,或背着孩子,或携幼扶老,仿若“走秀”那般穿梭于墟市赶场购物,落落大方,抓人眼球,平时是极少见到如此美景的哟。

如今,在当地中小学校,苗胞黎胞汉民的子女除了共同学习文化知识外,还加入校园“乡村百灵合唱团”,排练黎族苗族传统的歌舞节目,以此激发起学生们对传承民族音乐和舞蹈等的兴趣,莘莘学子曾多次参加省内外的文艺汇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肯定。据长辈们回忆说,上世纪中后期,除本地的黎胞苗胞外,邻县境内的黎胞苗胞也会自发地从远乡相约组团,拎上竹筒饭椰子饭团等食品,跋山涉水徙步而来欢度军坡节,长达几天之久,有似“三月三”活动。而青年男女更是借节作为交朋友找对象的一次好机会,相互之间向对方表达爱慕之意,以对歌会友,或男唱女应,或女唱男应,博得众人的赞赏。篝火晚会上你我成行人双对,以舞传情,月老为媒,一直闹至黎明,千万里梦已相随。一旦双方都有所心动,行完军坡后,男方主动邀请女方到自个家中做客,见见爹娘,设宴款待。若有缘分的话,直至定亲结为连理,为顺理成章之事,但这种民间习俗也已渐渐东去了。

其实,也是由文化搭起被称为“闹军坡”的大舞台。活动期间,主办方布置横额标语大作宣传,张灯结彩,披红挂绿,腾龙舞狮,锣声鼓音阵阵,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如拔河、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以及观看海南琼剧等,形式多样,充满趣味性。尤其是排球比赛,设有获奖等级及奖金档次,省内各市县都有排球队勇跃报名参加,展现了选手们积极向上和富有活力的精神风貌,啦啦队热情高涨,欢呼声、加油声、呐喊声汇成一片……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期盼与愉悦,大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温馨和幸福,而老年人虽步履蹒跚,但执意要来看看愈来愈充满活力的军坡节。这些老前辈曾经是军坡节的主力军、参与者及主角,有经验有阅历有见解,最有发言权,对如何搞好军坡节,主动献计献策,那怕是只言片语,也是有参考价值的。文化娱乐最能触动和慰藉人们的心灵,乡亲们尽情享受着和谐美好的时光。

民众自发在军山、石坝、土田、下田、禄马田、花丛及三圣娘娘等多处修建祖先宗祠,香火祀奉,习俗得以延续。受人敬仰的“神灵偶像”端坐四轮车上,在信众簇拥下游街巡村,家家户户行祭拜礼,许下新一年心愿,以祈求带来好运,鞭炮响起,人声鼎沸,热闹不已,把节庆活动推向高潮,是军坡节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尽管人们对军坡节的由来有着不同的诠释,但就其内涵来看,可以说是乡亲们为感恩享有威望的冼夫人当官为民谋福祉,如今世人共享太平盛世而衍生的一种纪念活动,显得更欢乐、祥和与文明。

对于热情好客的禄马人来说,“吃军坡”也是一年当中的大喜日。这一天,谁家来的客人多,谁家搞的酒宴丰美,谁家就显得有面子,说明谁家的日子过得好,更令人钦佩和起敬。村中教导公家人把酒宴设在庭院槟榔园里,除了叫来亲戚朋友外,还邀请苗胞兄弟来家中作客。近年来,教导公三儿小黎在苗村承包了不少槟榔园橡胶园等而走上了致富路。他挣钱有道,花钱也大方,又是杀鸡鹅宰山羊,又是煎马鲛鱼煮白灼海虾,美味佳肴样样备,以好酒名烟予款待。苗胞兄长打趣着对小黎说:“还是黎老板有眼光,扎根乡土搞种植业好呀!”小黎满有信心地说:“是党的好政策把咱们领上了脱贫之路,更要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便酌小聚,表表一点心意!”。堂弟在墟街开了一家“旺梅餐饮店”,也在山区承包园地搞种植。夫妻俩朴实厚道,勤快干练,平时与亲戚朋友以及苗黎同胞相处很好,谁都说他俩“嘴巴甜”会做生意,客人到店都有宾至如归之感。在军坡节他俩特地邀请大伙到店里共餐同贺,客人来了一拔又一拔,吃了一茬又一茬。夜幕笼罩着大地,路灯忙得都有些疲困了,而大家的食趣尚浓着,还在慢慢咀嚼着人生百味,这家店呀是最晚打烊的……

林村军坡之所以备受推崇,在于当地历史底蕴之源远流长,在于筹委会之尽职尽责,在于举办初衷之持续坚守。林村军坡之所以颇得赞誉,在于形式内容之升级打造,在于广大民众之积极参与,在于各方游客之厚爱有加。林村军坡在对社会生活之深度挖掘和对民俗文化之传承弘扬等层面是卯足干劲的,使之更显亮点,更有看头,更具品味,熠熠生辉,在这场别开生面的军坡节上都让人感受得到,这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是一场不可多得的春季大盛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