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平安的头像

黄平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22
分享

仰望灵雀山

灵雀山位于陕西省石泉县喜河镇与熨斗镇接壤的佛坪岭上。传说旧时灵雀山一带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林里有瘴气,山里有土匪,人们在饥饿、病痛、匪患中艰难度日。某日,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路过此地,见此情景,不胜伤感,遂化作一只灵雀降临于此,恩威大显,驱病扬善,逐恶救难,方圆几个州县的百姓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百姓们为了感念观世音菩的恩德,自愿捐资投劳兴建庙宇,建大小房屋数十间,把山叫做灵雀山,寺名之灵雀寺。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的诞生日,农历六月十九日是她的成道日,农历九月十九日是她的出家日,每逢这三日,灵雀山寺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后来虽历经风雨沧桑,庙宇无存,但时至今日香火依旧很盛。

灵雀山,是好山。山形似一只飞翔的灵雀,灵气十足,活泼多姿。登上灵雀山放眼四望,群山都在脚下,流云皆在山间,惹得同行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佳句来。山湾里、竹林中、森林边处处都有农家,或红墙黛顶,或土墙青瓦,随意而闲散地分布于山山岭岭间,掩映在茂林修竹里。淡定的农人,拉犁的黄牛,阳光下懒洋洋的白狗,院子里活蹦乱跳的公鸡,组成了一幅优美而简约的乡野风情图。也许正是做饭的时候吧,炊烟四起,袅袅娜娜,勾起人们几多儿时的记忆。

雾是好雾。雨过初晴之时,蓝天下,群山中,云卷云舒,雾走云飞,人们行走其间,飘然若仙。而雨天则是另一番景象,乳白色的雾飘来,时浓时淡,时急时缓,灵雀山时而像戴上了厚实的白帽子,时而又像穿上了白色的裙子,风起处,裙摆随风飘舞。正是因为有了这瞬息万变的云雾,灵雀山便多了一份灵气,多了一份妖娆。记得一次陪一批远道而来的画家到燕翔洞景区采风,途经灵雀山时,正值雨过天晴,雾中的灵雀山如仙境一般,深深地吸引着这些走南闯北的艺术家们,按动快门之声响成一片。河南画家马治富感叹地说,这不是人呆的地方呀,众人不解,他接着说,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啊!众皆恍然。

树是好树。放眼灵雀山,虽无名贵之木,亦无娇艳之花,但满山的树木自然高古,郁郁葱葱。那翻着绿浪似的茶园,随山就势地弯出一道道优美的曲线,采茶女灵巧地穿行其间,组成了一组组诗意而清新的五线谱。这满山的绿,有汉江的影子,有巴山的底色,是灵魂的营养液,是心灵的清新剂。望着那满眼的绿,身心好像被熨斗熨过一般,舒畅自然,心旷神怡!难怪一位女作家去了熨斗后,为熨斗作了一句颇有见地的广告词——熨斗,熨平心灵褶皱的地方!

茶是好茶。因灵雀山高,湿度大,一年四季云雾缭绕,远离工业区,又处在富硒带上,采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光华,所产之茶就有了特有的韵味,淡雅,鲜香,清新,爽口,品之,齿颊生香,回味悠长。如今,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灵雀山一带的茶叶已名扬省内外,成了都市人的新宠。

寺是好寺。在秦巴山区,道教文化源远流长,而译经重镇的长安紧邻秦巴山,当佛教传入中土后,这里便是近水楼台,佛教也很快传入了这一地区,从而形成了道教与佛教相互渗透、包容的形态。灵雀山便是这样,自建寺以来,香火旺盛,信众如流,虽然在文革时遭到灭顶之灾,但在其仅存的遗迹和当地老人们的记忆中,仍然可以追寻到她当年风光无限的影子。据灵雀寺幸存的碑文和相关史料记载,上世纪30年代末,大批信众自愿捐款捐物重修灵雀寺,“共建造庙宇前殿后殿三间,库房、厨房、厕所各一间,住房三间、灵官庙、土地庙共十一间土木结构瓦房,庙宇建筑面积二百多个平方米。敬奉尊神有观音老母、灵官老爷、土地老爷等十三尊神像”。由此可见灵雀寺当时的盛况了。据说当时寺里的廊柱上悬挂着很多楹联,有当地老者抄录并保存至今,其一曰:问灵雀何处飞来慈悲普度,悟三乘这般望去道场庄严。其二曰:石上清泉涌出头头是道,山间明月照来色色皆空。其三曰:佛在何方到此即是天竺国,林开便戒坐时自有大乘禅。随着灵雀寺恢复重建工程的完工,古老的灵雀寺又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仰望灵雀山,就是仰望天人合一的自然,仰望超然物外的禅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