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9日,《石泉老人》杂志迎来了14周岁生日。14年来,我有幸见证了《石泉老人》的成长,也有幸成为了《石泉老人》的一名作者。翻阅着这本散发着淡淡油墨馨香的杂志,无限感慨涌出笔端。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使老人们老有所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2006年,石泉县城关镇退休干部陈兴志牵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老年组织——城关镇向阳社区老年学习小组。2007年,更名为向阳社区老年协会。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他动员老人们拿起笔来,书写多彩的生活和巨变的时代。随着稿件的不断增多,他萌生了为老人们创办一本小刊物的念头。没有经费,他们就自筹资金;没有办公室,他们就趴在膝盖上或在家里改稿。通过不断努力,2009年,《向阳老人》杂志终于和读者见面。随着协会的不断壮大,杂志从不定期出版,升级为定期出版的季刊,印数也增加到每期1000册。2017年,《向阳老人》更名为《石泉老人》。
现在,学习和阅读的载体已呈多元化,但散发着墨香的报刊杂志仍然深受老人们的喜爱,每期杂志一出来,本地读者争相传阅,外地读者慕名相求。杂志受到人们的欢迎,激发了协会办刊的信心和热情。会长曹祥海十分重视杂志的成长,带头写稿、审稿。主编戴新成、编辑周元才、王炼、谭文书、吴俭贵等人都是单位退休的职工,本来可以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但为了精心打造这份精神食粮,他们放弃休息时间,义务编辑杂志,敬业精神令人感动。正是他们的这份执着和热爱,使得这本小小的杂志纸页越来越厚,栏目越来越多,作者群越来越庞大,文章品位也越来越高,在县内外已是小有名气。
《石泉老人》杂志最大的特点是适合老年人阅读。首先是栏目设置灵活多样,百花齐放。“地方剪影”报道当地的文化资讯,“汉江之春”描绘秦巴汉水风光,“往事回忆”记录老人们的平凡过往,“新风新事”展现新人新事新风尚,“夕阳絮语”抒发人生感悟,“百花园地”包罗万象——老年文学、老年娱乐、老年书画、老年摄影等成了老人们展示各自才华的舞台。在这本小小的杂志里,老人们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
其次是地域特色鲜明,这本杂志大多是本地人写本地人和本地事,作者们信手拈来,真实生动,亲切感人,自然吸引读者。比如杨荣军的散文《打谷子》:“两个熟悉的人先后配合,起落有序,拍打的声音像鼓点,叮咚,叮咚,叮叮咚咚……远看谷穗上下翻飞,打在刷子上,拍在挡席上,就形成了打谷交响曲。”这一段描写,把农村收获水稻的场景描写得十分生动,极易勾起人们的记忆和共鸣。再如李思纯的散文《烤鱼》:“绿的香菜、白的豆腐、红的辣椒丝、粉紫的甘蓝……台盘里的汤汁一煮开,热气从各种配菜的香味中氤氲出来,眼前宛若初夏薄雾缭绕的荷塘,荷叶碧绿,荷花粉紫浅红,真是赏心悦目。”短短几句话,石泉烤鱼的色、香、味、形跃然纸上,让人垂涎欲滴。戴新成散文《小城鸟鸣》:“小城增添最多是麻雀,成群大浪的,叽叽喳喳,像是顽皮的孩子,会结伙撒野,会成群不归;也会见义勇为,蜂拥而上。不论是善举,还是劣行,都兴奋地唱着闹着,不顾忌,不掩饰,自由自在地。”仅几十个字,把城中的麻雀写得生动有趣,仿佛就在眼前。
杂志的另一大特点便是文章短小耐读。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提速,短小精悍的文章最受欢迎。编辑们总是利用各种机会,不厌其烦地向作者们传递这一理念,甚至在卷首语里以《请你写短文》为题,倡导作者写短文。在他们的影响下,杂志文风更加精短、朴实、有内涵。通读杂志里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千字文,却不乏精品之作。如陈嘉瑞的《在石泉喝柚子茶》、刘云的《空地葵花繁》、黄开林《家乡的年味》、胡树勇的《以茶为常》、石汉子的《尊重别人》、曹祥海的《弹花匠》等,均是千字左右的短文,却内容丰满,情景交融,堪称短小精悍的美文。
一本小小的内部刊物,自2009年创刊以来,14年间共出版47期,发表文字稿2600多件,近400万字。杂志分发到县内外涉老机构和县、镇、村,成了当地老人们重要的精神食粮,也成了“文化养老”的载体之一。同时,杂志还被省级图书馆和多家涉老机构收藏。品读着《石泉老人》里的篇篇美文,在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之余,也感受到了这群可敬的老人们朴素真挚的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文化养老”的良苦用心。
最后,让我引用古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来表达我的敬意。祝《石泉老人》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