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永春的头像

王永春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205/06
分享

河曲二人台《走西口》版本流传考辨纪实

河曲二人台《走西口》版本流传考辨纪实

王永春

河曲地处晋陕蒙三省交汇处,黄河之曲处,以黄河千里一曲而名。黄河、长城在此交汇,黄河文化、蒙汉文化在此交融。是闻名遐迩的走西口故地。独特的地域和厚重的历史,孕育了这里“民歌之海,二人台之乡”的美誉。河曲民歌和二人台,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河曲又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北方民歌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河曲的民间艺人创造了大大小小近万首曲目,在歌海里闪耀着珠宝的光辉。

千万年的黄河日夜流,河曲的民歌唱不到头。河曲民歌二人台诞生于山野间,生长在黄河畔,“土”观众、“土”演员、“土”台子、“土”方言,形成了她浓郁的乡土乡音。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了几千年灿烂悠久的黄河文化。 勤劳勇敢的河曲人,用自己高亢的歌声,向世人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满婚姻的追求,以及对悲惨命运的抗争。

提起“走西口”人尽皆知,“走西口”是一部苦难史,“走西口”是一部创业史,“走西口”又是一部艺术史。二人台《走西口》取材于“走西口”。故事感人,旋律优美,抒情时柔美动听,激情时荡气回肠,悲情时撕心裂肺,伤情时潸然泪下。

凡音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在河曲,《走西口》人皆能咏,即兴而歌,歌而动人。

听过《走西口》的人,无不为之动容。然《走西口》的创作年代一直没有定论。

目前,广为流唱的国家一级演员、南北擂台赛歌王王掌良老师提供《走西口》唱词如下:

人物:孙玉莲、太春

玉莲(唱)家住在太原,

爹爹名叫孙朋安,

所生下我一枝花,

起名叫孙玉莲。

玉莲我一十八岁整,

刚和太春配成婚,

好比是蜜蜂见了一枝花

倒叫我玉莲喜在心。

太春去探亲,

倒叫玉莲挂在心,

眼看是半前晌,

不见太春回家中。

玉莲出家门,

四下看分明,

东瞭瞭,西望望,

不见太春转回程。

远处来了个人,

好像是太春,

急忙我上前问,(刹)

羞得我脸通红。

(又羞又气,无精打采地进家门)

低头我进了门,

心中好烦闷

拿起一批麻,

双手手搓绳绳。

(搓绳纳底。音乐奏过门)

(太春上)

太春(唱)咸丰正五年,

山西遭年限,

有钱的粮食堆满仓,

受苦人一个一个真可怜。

(掉场)太春我去借粮,

一颗也没借上,

亲戚朋友我都跑遍,

家家户户都一样。

(白)玉莲,开门来。玉莲快开门!

玉莲(唱)听见哥哥叫一声,

倒叫玉莲喜在心,

急忙我放下底,

双手开开门。(开门)

太春哥你回来啦。

太春(唱)嗯,回来啦。

太春进了家,

心中乱如麻,

低头暗思量,

不知该咋说。

玉莲(唱)往日回来笑满面,

今日为何不喜欢?

莫非是你衣衫单,

哥哥你受了风寒。

太春(白)玉莲,哥哥我十冬腊月,冰天雪地也没得过病,如今春暖花开,阳腾腾的天气,还能冻着个人了?哎

玉莲(唱)清早你出外转,

回来心不安,

莫非是腹内饥,

妹妹给你去端饭。

太春(唱)玉莲,不用端了,我刚才在舅舅家吃了这么大个糠窝窝,

我不吃,也不饿。

玉莲(唱)莫非你出外边,

和人家吵了嘴,

你要是受了人家的气,

小妹妹我来央济。

太春(白)玉莲,别人不知,你还不晓?哥哥从小脾气挺好,一说话满脸带笑。平白无故,我跟人家谁吵了、谁闹了?哎

玉莲(唱)左猜也不对,

右猜也不对,

莫非是那个小妹妹我,

把哥哥你来得罪?

太春(唱)妹妹莫犯疑,

哥哥有话对你提,

我有心(刹)(哎呀 你有心作甚,你倒是快说呀,哎)

我有心走口外,

不知玉莲愿意不愿意。

玉莲(白)哎,快不用逗人啦,怎么想起个走口外?

太春(唱)玉莲,二姑舅捎来一封信,

他说是西口外好收成,

出去受苦揽长工,

挣回钱来过咱的穷光景。

玉莲(唱)太春你主意差,

就听上别人的话

怎样那个好出门

不如太春歹在家。

太春(唱)玉莲,官粮租税重,

逼得咱穷人跳火坑,

没有钱打害债,

活活就饿死个人。

玉莲(唱)太春,咱二人成了亲,

恩爱似海深,

吞糠咽菜不嫌你苦,

仔仔细细过咱们的穷光景。

太春(唱)玉莲,家无生活计,

吃断斗量金,

手里头没有钱,

不走西口咋能行?

(白)太春,(太)玉莲(玉)这么说你这是一定要走,(太)一定要走(玉)留也留不住了,(太)留不住啦,玉莲不要哭了,这天气也不早了,人家二姑舅还等我的了,你好给我打包铺盖,再给我拿上点干粮我好······我好走。

玉莲(唱)铺盖我抱在怀,

掉下我的那伤心的泪蛋蛋来,

咱本是恩爱的好夫妻,

咋舍得离别开。(抱哭,夺铺盖)

太春(白)唉!玉莲你不要给哥哥哭哭啼啼,你要是哭哭啼啼哭的哥哥这心里也是不好活哇,玉莲,去年遭年景,寸草也不生,没打下一颗粮,不走西口咋能行,哎!再说了,我要有三分奈何,我咋舍得把你一个人留下,哎!玉莲,不要哭了,哎,不要哭了,天气天气也不早了,人家二姑舅还等我的勒,哎,我、我好走。(纠结不下,决定走)

玉莲(白) 太春回来,太春回来。

玉莲(唱) 哥哥走西口,

小妹妹也难留,

太春(白)玉莲(玉)太春哥(相抱)

止不住伤心的泪蛋蛋,

一道一道道往下流。(哭)

太春(唱)妹妹你不要哭。

你哭的哥哥心痒难道怕麻乱遭麻烦圪道不好活,

家里头灾害逼的咱们

少吃没喝少穿没戴没铺没盖不能活,

我去到那西口外边打短受苦揽长工

刨闹挣钱回来再过咱的穷生活。

玉莲(唱)正月里娶过门,

二月里你西口外行,

早知道你走西口,

哪如咱二人不成亲。

太春(唱)妹妹你莫伤心,

哥哥我有话要对你明,

口里出口外,

不只哥哥我一个人。

玉莲(白)这么说,你这是打定主意一定要走啦?

(太) 一定要走

(玉) 留也留不住啦(太)留不住啦

(玉) 要不明天再走哇么

(太) 不能,明天,天天起来有个明天了,哥哥就今天走哇

(玉) 太春,那临走我再给你梳一梳头哇

(太) 哎,麻烦的还梳头了,不要梳了(玉)太春梳一梳哇,出去让人们看见也像个有老婆的人哇(太)玉莲,哥哥出门我是给人家受苦揽长工,谁还管哥哥家里头有女人没女人,不要梳了

(玉) 太春,还是梳一梳哇

(太) 不要梳了

(玉哭)梳一梳

(太) 梳、梳 哎

玉莲(唱)打开了梳头匣,

大梳子手中拿,

长趟趟的大辫子,

双手手解开它,

前梳乱刮风,

后梳上水卧云,

编了个顺三码儿,

再给哥哥你扎头绳。

太春(白) 玉莲,这头你也给哥哥梳住了,天气不早了,我好走哇

(玉) 那就走哇(太叹气)哎

玉莲(唱)我给哥哥你梳住头,

我送哥哥你走,

手拉住哥哥你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

太春(唱)送在哥哥大门口,

甩脱妹妹的手。

你回到家里头,

再不要犯忧愁。

玉莲(唱)甩脱妹妹的手,

叫声哥哥慢点走,(刹)

有两句知心话,

你要牢牢记在那心里头。

太春(白)有甚话你就快说哇,天不早啦。

玉莲(唱)走路哥哥你要走大路,

太春(唱)我绝不走小路,

玉莲(唱)大路上人儿多,

太春(唱)能给哥哥拉话解忧愁。

玉莲(唱)过河水长流,

你不要独自一人走,

不管是那个水深和水浅,

你和人家手拉手。

太春(白)玉莲放心哇,水深哥哥坐船呀哇,

玉莲(唱)坐船哥哥你要坐船舱,

太春(唱)我绝不站船头,

玉莲(唱)恐怕那个刮风下雨的风摆浪呀,

摆浪摆浪,把哥哥摆在河里头。

太春(白)摆在河里头哥哥还会几把好水哩,你放心吧。

玉莲(唱)住店你要住大店,

太春(唱)我绝不要住小店,

玉莲(唱)大店里人儿多,

太春(唱)茶水也方便。

玉莲(唱)吃饭哥哥要吃熟,

生饭冷饭哥哥吃了伤胃口,

出门在外吃下一个头昏脑热不好活活你要难过下,

异乡孤人该叫人家谁把哥哥你来伺候。

玉莲(唱)一不要抽洋烟,

二不要贪耍钱,

你要是学下那赖毛病,

恐怕哥哥一辈子受可怜。

太春(白)妹妹放心哇!耍钱、抽洋烟哥哥我都不学它。

玉莲(唱)哥哥你西口外行,

你可不要贪“花红”,

恐怕你变了心,

忘了妹妹好恩情。

太春 (唱)玉莲妹妹放宽心,

太春我不是那种人,

我出去受苦揽长工,

我哪有心事贪“花红”。

玉莲(唱)好话我安顿够,

太春 (唱)牢牢我记心头,

玉莲(唱) 常常你稍回信,

太春 (唱)秋后我往回走。

太春 (唱)太春出了门,

迈步往前行,

铺盖背在身,

中途不消停。

玉莲(唱)哥哥往前行,

拐个弯弯看不清,

上房我瞭一瞭,

再瞭瞭心上人。

太春(唱)走出二里半,

拧回头来看,

我瞭见小妹妹,

她还在房上站。(刹慢起)

(白) 嗨,玉莲不用瞭啦,快下个哇。春风大吹了你那白脸脸呀,流出泪来黄沙土背了你那毛眼眼呀,不要嘹啦,下个哇,

(玉) 太春哥哎呀,(太)哎呀不要瞭了,下个哇。

玉莲(唱) 哥哥出口外,

玉莲挂心怀,

但愿他平安无事,

秋后早回来。(下)

从唱词,第一句玉莲唱“家住在太原”考证,历史上河曲隶属于太原府的年代,在清朝是雍正二年以前。清允禄等撰写的《大清会典》有详载 :“保德州领县二。旧隶太原府。雍正二年改直隶州。河曲县旧隶太原府,雍正二年改。兴县旧隶太原府,雍正二年改。”雍正二年以后,河曲、兴县才改隶属保德直隶州。

从唱词的内容来看,“玉莲,不用端了,我刚才在舅舅家吃了这么大个糠窝窝,我不吃,也不饿。”“莫非你出外边,和人家吵了嘴,你要是受了人家的气,小妹妹我来央济。” “哎呀!你有心作甚,你倒是快说呀,哎。”“ 玉莲,二姑舅捎来一封信,他说是西口外好收成,出去受苦揽长工,挣回钱来过咱的穷光景。”……通篇语言都是河曲方言,而唯如此,才能使唱词既保持浓郁的乡土乡音,而又与音律完美结合,天衣无缝,荡气回肠。

又从太春的唱词:“咸丰正五年, 山西遭年限,有钱的粮食堆满仓,受苦人一个一个真可怜。”唱词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年代是咸丰五年。那也意味着,《走西口》唱词的创作年代应该是咸丰五年也即公元1855年以后。

结合以上可以推断出,第一句玉莲唱词:“家住在太原”,地名“太原”是指太原府,是创作手法,为虚写。实指河曲。

《走西口》的创作背景,据黄宅中《河曲县志采遗》载:“萨拉齐厅所辖蒙古地谓之草地,邑人耕商塞外者,春夏出口,岁暮而归。但能经营力作,皆足糊口养家。本境地瘠民贫,仰食于口外者,无虑数千人。”该书成书按曹春晓序推测,应该是道光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843年,比咸丰五年早十二年。应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大概相符。“春夏出口,岁暮而归”,与唱词“正月里娶过门,二月里你西口外行,早知道你走西口,哪如咱二人不成亲”——走的时间春夏;及“哥哥出口外,玉莲挂心怀,但愿他平安无事,秋后早回来”——回来的时间岁暮,走与回时间相吻合。又有“四民之中,唯农最勤,亦唯农最苦。国语云: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河邑地瘠民贫,力农终岁拮据,仅得一饱。若遇旱年,则枵腹而叹。”可见当时贫民的生存环境恶劣。口外又是怎样的情况呢?《河曲县志采遗》卷三《王君嗣昌传》记载了河曲从“口外”回来后的人对“西口外”的描述:“口外土田沃衍,耕商其地者,无虑数十万人。萨拉齐一厅所辖地千余里,足当内地一郡也。”“吾邑山田恒苦旱。蒙古河东西地俱获灌溉之利。秋水由岸漫其田,则土肥。次年插梨而种,获则倍收。河水西来受者三部,曰乌喇,曰鄂尔多斯,曰土默特。一望平畴,目不能尽,跨骆驼、健马行数千里如袵席上过。归化城为东胜旧地,土泉深厚,水草丰美,宜于屯牧牛羊,谷麦之产,耕耘贸易之资十倍内地一大都会也。”这种景象对贫民无疑是一种最大的诱惑,尤其是遭遇“年限”的贫民。于是“走西口”形成为一股为了生存而出“口外”的打工潮。这就对那些新婚的“孙玉莲、太春”们的爱情形成冲击,分别的凄苦给《走西口》注入思念的凄美,和爱情的忠贞。

听过二人台《走西口》,会让人感受到河曲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孕育出灿烂悠久的黄河文化。 勤劳勇敢的河曲人,用自己高亢的歌声,向世人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满婚姻的追求,以及对悲惨命运的抗争。

当把上述文字发给本邑大儒鲁顺民大兄后,大兄呵呵一笑,一大堆文字接踵而来:“也没说啥啊。手头如果有几个旧版本来比较,就是一出戏的流变,现在没有。走口外从康雍时期即开始,资料多,比黄宅中记述得要多得多,不必太多纠缠。应该从几个旧版本的比较中得出结论。现在文章里只是王掌良唱的,其他没有。在山上有些老汉汉还记得有几个版本唱法。不妨跑一跑。葛真龙、阳漫梁、单寨这些地方,我听过几种唱法,没太留意。咸丰五年,加进戏里已经很迟了。任艾英跟我讲过,那是他们七月剧社留下来回县里体验生活,加进去的。大约是1950年左右。以本证本,庶几有意义。主要是这样说,以结论证结论,《走西口》就诞生于走西口。绕了半天绕回来了。任秉荣曾有过一个小文章,从山西气象史资料发现咸丰五年并不是一个灾年,而是一个丰稔之年,即便在晋西北,也是一个平年。所以他猜测,这句是后来加进去的。任艾英一讲,果然是这样子。老版本里没有咸丰五年这句。这样一考评,为什么改?在什么情况下改?为了强调什么东西,就很清楚了。老陈考证得很详细。老汉有心。这句是1950年之后改本子的时候加进去的。原来并没有。”

大兄一番醍醐灌顶,我若有所悟。

找来同治版《河曲县志》,翻到卷五《祥异》,找到咸丰五年的记载,一行字印入眼帘:“咸丰三年四年五年俱有秋。”“有秋”就是丰年,有收成。果如大兄之言,咸丰五年并没有遭年景。

随后拜访了河曲老艺人菅保憨老师。菅老向我提供另一种版本,并证实王掌良老师提供的版本的确是1950年左右改编过。并推荐了会另外一种不同版本唱法的老民间艺人坪泉张青秀——随后得知是我儿时同学电视台张军的姑姑。而菅老提供的这个版本是他在1952年采访收集的一个版本。

菅老提供的唱词如下:

男唱:咸丰正五年,故事出了一个鲜,这故事出在那个山西太原府。

女唱:太原府地面宽,出了一个孙朋安,所生下一枝花名叫孙玉莲。

男唱:孙玉莲生的鲜,美貌那个赛天仙,九天仙女落了凡顶不住孙玉莲。

女唱:孙姑娘一十六岁正,如有人来配婚,思思然然得了一个相思病。

男唱:姑娘得了病,二老爹娘请医生。请下一个医生,名叫太聪聪。

女唱:太聪哥进了门二老爹娘把先生问,你能治好女儿的病,奉送先生十两银。

男唱:太聪开言道,吃药就扎针,不等十天半月病就离了你的身。

女唱:太聪哥生的俊,打动小妹妹的心,瞒过我二老爹娘咱二人成上一门亲。

男唱:太聪开眼道,孙姑娘你细听,恐害怕你二老爹娘不依从。

女唱:孙姑娘开言明,太聪你细听,二老爹娘不依从小妹妹我来担承。

男唱:先生笑盈盈,孙姑娘你细听,因为我看好你的病订下一门亲。

女唱:孙姑娘开言明,太聪哥你细听,成世上成婚配对不只是咱二人。

男唱:人人都来说,个个都来讲,西口外今年是实实好收成。

女唱:太聪哥软耳根,小妹妹对你叨,你不要听那三朋四友去口外行。

男唱:家无生和意,吃断斗量金。人生枉成世上那有不出门的人。

白 :妹子给哥哥捆铺盖吧,哥哥走呀。去到那西口外号赚两个渡一渡年馑。

女白:你一定走呀。 男白:我走呀。还约定下二姑舅和我相跟的。

女白:你不听妹子的话,妹子还要哭哩。

男白:不要哭,丈夫出门是个喜事。

女唱:正月里娶过奴,二月里走西口,早知你走西口,不该娶奴。

男白:该怎吧。心上猫抓哩,不要哭,我还有话对你说哩。

唱:西口外好收成,受苦走一遭,秋后一算账,回把妹妹眊。

女唱:哥哥你走西口,妹子也难留,怀抱上梳头匣匣给哥哥梳梳头。

男白:妹子要梳快梳吧,天不早啦。

女唱:大梳梳往下梳,二梳梳往下正,三梳梳给哥哥梳上一个[]风。

女唱:哥哥走西口,小妹妹心难受。住不住伤心泪,一点一点流。

男白:妹子呀不要伤心,跑口外的人多哩。

女唱:哥哥一定要走,小妹妹实难留,手拉住哥哥的手送到你大门口。

男唱:送在哥哥大门口,甩开妹妹你的手,你回到家里不要犯忧愁。

女唱:甩脱妹妹的手,哥哥你慢走。有两句知心话,牢牢记心头。

女唱:走路你走大路,你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儿多给哥哥解忧愁。

男唱:走路走大路。我不走小路,大路上人儿多啦话解忧愁。

女唱:歇歇平地歇,你不要靠崖头,千年的崖头单等[]人走。

男唱:歇歇平地歇,我不靠崖头,我绕过崖头远远走。

女唱:过河水长流,你不要独自走,不论水深浅跟人家手拉手。

男白:放心吧。水深我坐船呀。

女唱:坐船你坐船仓,不要坐船头,恐怕风摆浪,摆在你河里头。

女唱:住店你住大店,不要住小店,大店人儿多,茶水又方便。

男唱:妹妹说一遍,哥哥记心间。走在中途路,我不住小店。

女唱:吃饭你要吃熟,生的不美口,你吃下个头晕脑热,该供谁照料。

女唱:睡觉你当炕睡,不要靠墙根。恐怕那坏人掏墙挖孔窿窿。

女唱:到了西口外,书子往回捎。满腹知心话,写在书子上头。

女唱:太聪把心担。走西口没长短,有心多安顿,恐怕你嫌麻烦。

女唱:好话安顿够。牢牢记心头。早点儿打回信,秋后往回走。

男唱:妹妹安顿的话,哥哥都记下。常常打回信,免得你牵挂。

男白:妹子放心吧,我走了。 (接唱)太聪出了门,迈步往前行。铺盖背在身,中途不稍停。

女唱:哥哥往前行,拐弯看不清。上房瞭一瞭。再瞭瞭心上人。

男唱:走了一里半,扭回头来看,瞭见了小妹妹还在房上站。

男白:咳,不要瞭啦。回去吧。春风大吹了你的白脸儿呀,黄沙土迷了你的毛眼儿呀。

女唱:哥哥出口外,玉莲我挂心怀。但愿他平安无事,秋后早回来。但愿他平安无事,秋后早回来。

根据菅老提供的线索,又联系了老同学张军,老同学一口应承帮忙。并约好抽空和我一起去拜访张青秀老人。

在等老同学有空的这段时间里,无意中听同事说任俊文老师手里有古本《走西口》唱词,立马和任老师取得联系,不过得到另外一条信息——任俊文老师手中只有古本封面的照片,没有唱词的具体内容。不过,他告知,张存亮老师手中有这个版本的唱词。

去拜访老艺人张存亮老师时,年过八旬的张老耳朵有点背,但依然健谈。通过交流得知他手中的古本已找不到了。不过向我提供了收录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著的《河曲民歌采访专辑》中的本子。据称这就是那个本子的唱词,原本内容也收录到《中国戏曲志山西卷》。(——后来翻阅《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时得知,其中只是对那个本子有记载,并配有原本封面照片,原本唱词并未录入。应该是张老记错了。对于一个年近九旬的耄耋老人,能有这样清晰的思维已经很不错了。听张老的老伴讲,张老患过一次脑梗后,记忆就严重衰退了。很多东西都记不确切了。)

《河曲民歌采访专集》是民歌和地方戏曲音乐丛书,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北京音乐出版社1956年4月出版,1962年重版时改名为《河曲民间歌曲》。“前言”中阐述了中央音乐研究组在河曲采访、收集民间音乐的情况。全书共分两大部分,包括河曲民歌、二人台音乐部分与专题调查报告文字部分和从研究组收集的四十二个剧目、五首二人台牌子曲目中精选,由老艺人菅二毛、任淑世、邬怀义等艺人演唱的《走西口》、《打樱桃》、《小尼姑出家》、《绣荷包》等剧的全部乐曲和剧词。晓星、简其华、赵宽仁等记录、整理并撰文,编辑为晓星、李佺民。前几年给王掌良老师撰写舞台主持词时,王老师曾赠送了我一本。

《河曲民歌采访专集》中采集的《走西口》唱词是:

1.(丑)咸正五年, 异事(那个)出了一个鲜,

1(丑)讲异事那出在山西府太(个)原。

2.(旦)府太原地面宽,有一个孙鹏安,

2(旦)所生那一个(的)女,取名就叫孙玉莲。

3.(丑)孙玉莲一十六岁整,无有一个配婚的人,

3.(丑)回到了那绣房,得了一个相思病。

4.(旦)孙玉莲得了病,二老爹娘请先生,

4.(旦)请了一个先生,名叫个太春春。

5(丑)太春进了门 ,二老爹娘把话问,

5.(丑)治好我女孙玉莲的病,奉送先生十两白银。

6.(丑)太春开言道 ,孙姑娘你细听,

6.(丑)管包你半月十来天,病好离了床中。

7.(旦)孙姑娘开言道,太春哥你细听,

7.(旦)瞒哄那二老爹娘,咱们二人结下一门亲。

8.(丑)太春哥开言道,孙姑娘你细听,

8.(丑)恐害怕你二老爹娘,他们二人不依承。

9.(旦)孙姑娘开言道,太春哥哥你细听,

9.(旦)二老爹娘不依承,一面(的)我瞒(的)哄。

10.(旦)正月你娶过奴,二月你就走西(的)口,

10.(旦)你就说你走西口,你莫要娶过(的)奴。

11.(丑)太春哥开言道,孙姑娘你细听,

11.(丑)为人(了那)尘世以上,那有(一个)不出门 。

12.(旦)提起走西口,小妹子也难留

12.(旦)怀抱上(那)梳头匣(个)匣, 我给你梳一梳头。

13.(旦)大梳子儿龙盘(的)风,篦梳卧山(的)云,

13.(旦)我给(了那)太春(的)哥,梳上一个烂刮风。

14.(旦)你一定走西口,实实也难留,

14.(旦)手拉住(那)手 儿,送在哥哥大门口。

15.(丑)送出大门(的)口,一把刮脱你的手,

15.(丑)叫一声(那)哥的妹子,你管你往回(里)走。

16.(旦)你要走西口,小妹子也难留,

16.(旦)有两句(那)知心(的)话,牢牢你记在心头。

17.(旦)走路你走大(的)路,可不要你走小路,

17.(旦)那大路上鸾铃响马, 好给你解优愁。

18.(旦)走路你要息息,可不要你靠崖头,

18.(旦)那千年的崖头,单等人来走。

19.(旦)过河你在(的)后,河里水长(的)流 ,

19.(旦)水深(了那)水(的)浅,你让人家头前(的)走。

20.(旦)坐船你坐船(的)心,可不要坐船(的)头,

20.(旦)恐害怕(那)风摆(的)浪,摆在你河里头。

21.(旦)住店要早(个)住,要走你迟些儿(个)走,

21.(旦)路头(那)路脑,操心才为主。

22.(旦)做饭要做(的)热,生吃上你不美口,

22.(旦)你吃下(你)头疼脑热,你叫人家谁侍候。

23.(旦)你要走西口,可不要你为朋友,

23.(旦)你为下(那)朋友,恐怕(个)忘了奴。

24.(旦)有钱你是朋友,无钱你两眼瞅,

24.(旦)总不如(那)小的妹子,年长(个)又日久。

在第9段后,樊板太补充了一段:

(丑唱)太春哥开言道,玉莲妹妹你细听,

西口外回来两个好宾朋,勾挂哥哥走西宁。

在第24段后,他也补充了一段,他说假若没有这一段,旦角无法退场:

(旦唱)低头进绣房,两眼泪汪汪

思想起小情人,落下这下场。(旦下)

在24段词以后,樊板太、邬怀义及贾祯的儿子接下去补充了十三段词。樊板太补充的是:

走脱二里半,拧头往回看,

看见小妹子,还在房上站。

头天住古城,走了七十里整,

虽然路不远,走了三个省。

第二天住那林,碰见了个蒙古人,

吃了一顿烧山药,求也没弄成。

第三天翻坝梁,实是好冤心

思想起小妹子,实是好惨心。

第五天到西包头,碰见个二姑舅,

你给我那巧手手,捎上两片哈打绸。

邬怀义(小学教员,县剧团团长)补充的是:

第四天乌拉树,拾了一块破白布,

找一个妇女人,补一补烂皮裤。

第五天住在沙壕塔,拾了一个破瓜巴,

拿起来啃一口,打凉又解渴。

住在沙湖湾,碰见了个鞑老板,

说了两句蒙古话,懂不得他说些啥。

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

思想起小妹子,心也心不安。

贾祯的儿子补充的是:

到了长牙店,住店没房钱,

叫一声长牙嫂,可怜一可怜。

后两句或作:

卖了小衫子,吃了两碗素白面。

走在张家口,出的好绸绢,

有路顺的人,捎给咱们巧手手。

走到归化城,出的好美人,

住了个大日子,化了两串铜。

走在西包头,两眼泪长流。

忽然想起心上人,拧头往回走。

就在采访张老的过程中,统战部李汉卿部长打来电话,称他向朋友复印了一份大清光绪十一年五云堂玩艺班戏文《走西口》。我大喜过望,拜别张老。

汉卿部长真是有心人。前几天闲谈时,我随口说起《走西口》唱词,刚好汉卿部长手里有一个古本复印件,便要找给我,可惜年久,忘了存放地方。现今又专门去他朋友处借来原本复印本,又复制了一份送我。汉卿部长介绍过这个本子的来历,是他的朋友在一个收藏者家中发现的这个家传线装古本,本想购来收藏,可惜收藏者不愿转让,只让复制了一份。

这样,这个本子才能今日得见。

本子封面竖写“五云堂玩意班戏文”,右下侧有“大清光绪十一年”字样。内文也是竖写繁体字,首行为:“走西口,传家李有润,誊抄邬圣详。光绪十一年七月十五日。”

唱词原文如下:

丑唱:咸丰正五年,异事出个鲜。讲异事出在山西府太原。

旦唱:府太原地面宽,有一个孙朋安。所生一个女,名叫孙玉莲。

丑唱:玉莲十六岁整,无有个配婚的人。回到绣房中得了个相思病。

旦唱:玉莲得了病,二老爹娘请先生。请来个先生名叫太春春。

丑唱:太春进了门,二老爹娘把话问,你能治好我女病,奉送先生十两银。太春开言道,孙姑娘你细听,管保你半月十天病好离床中。

旦唱:孙姑娘开言道,太春哥你细听,瞒哄我二老爹娘咱二人结成一门亲。

丑唱:太春开言道,孙姑娘你细听,恐怕你二老爹娘他们不会依承。

旦唱:孙姑娘开言道,太春哥你细听,我爹娘不依承有我一面顶。

丑唱:咱二人成了亲,难过穷光景。我有心走西口,问你依承不依承。

旦唱:正月里你娶过奴,二月你就走西口。早知道你走西口,那如你不娶奴。

丑唱:家无生活计,吃断米粮净。手中无分文,不走西口怎能行。

旦唱: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子也难留。怀抱上梳头匣匣我给哥哥数一梳头。

丑白:快不用梳啦。

旦白:梳一梳吧。出门像个有老婆的人。

旦唱:大梳子龙蟠凤,小蓖梳水卧云。梳了个松山帽儿,再梳一个乱刮风。我给哥哥梳住头。我送哥哥走。手拉上小手手送在哥哥大门口。

丑唱:送在哥哥大门口,一把丢脱妹子的手。你回到家头慢慢解忧愁。

旦唱:丢脱妹子的手,哥哥你慢点走。有两句知心话话牢牢你记心头。走路你走大路,可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儿多,好给哥哥解忧愁。

丑唱:走路我走大路,决不走小路,大路上人儿多,啦话解忧愁。

旦唱:歇歇你平歇,你不要靠崖头,恐怕那崖头倒,压在你崖里头。

丑唱:歇歇我平地歇,我决不靠崖头。看见那大崖头我绕得远远走。

旦唱:过河水长流,你要走人后,不知水深浅,让人家前头走。

丑白:你放心哇,水深哥哥坐船呀。

旦唱:坐船你坐船心,你不要坐船头。恐害怕风摆浪,摆在你大浪头。

丑白:摆在河里头哥哥会几把好水哩。

旦白:你会甚好水哩。

丑白:第一把海底捞鱼,第二把河里抓鱼,第三把油瓶瓶水,喝上两口就再也见不到你了。

旦白:快不用灰说了,怕死人了。

旦唱:住店你要早住,起身你明着走。在路头路脑上小心贼人偷。

丑唱:妹子说得话哥哥我全记下,走在中途路,一心穷奔跶。

旦唱:吃饭要吃熟,生饭不美口,你吃下肚疼脑热该叫人家谁侍候。

丑唱:在家靠爹娘,出门靠墙墙,住店睡当炕,衣服头枕上。

旦唱:一不要抽洋烟,二不要贪耍钱,学下那赖毛病恐怕你受可怜。

丑白:妹子你放心吧。耍钱抽洋烟我都不爱。

旦唱:哥哥走西口,你不要为朋友。你为下那野溜溜恐怕忘了奴。有钱是朋友,无钱两眼瞅。总不如小妹妹年长又日久。

丑唱:妹妹安顿的话哥哥都记下,出去打回信,免得你牵挂。

旦唱:哥哥离家门,走远看不清。上房瞭一瞭,再瞭心上人。

丑唱:走脱二里半,拧回头来看。我看见小妹妹还在房上站。一溜簸箕湾,下了大河畔。西门口上大船,丢下我命肉蛋。一过台子墕,瞭不见河曲县。盘算起小妹妹实实真可怜。头一天住古城。第二天住纳林。第三天相思病害在喜家坪。第四天住乌拉树,拾了一块破白布,进了店房门,补一补烂皮裤。上了马场壕,过了个饿狼壕,一黑夜没睡着。第二天赶紧跑。走过沙蒿塔,拣了块烂瓜钵,拿起来啃一口,打凉又解渴。上了新民堡,看见红市布,扯了二尺五,缝了个讨吃兜。到了西包头,碰见我二姑舅,你给我那巧手手捎上两片哈达绸。上了珊瑚湾,碰见个鞑老板,说了两句蒙古话,吃了两颗酸涝蛋。住了长牙店,住店没房钱,叫一声长牙哥,可怜一可怜。刮出后大套,受苦穷狍闹,思想起心上人,扭头往回跑。

据《中国戏曲志山西卷》记载,五云堂是晋北道情和二人台“风搅雪”戏班。清同治二年(1863)前后,河曲县唐家会村三官社为满足庙会社火活动需要,向村民集资,辟中街(财神庙街)平房三间,创办五云堂玩艺班,由本村既能唱道情又会演二人台的艺人张兴旺、李有润授艺,选收当地艺童三十余名于冬闲集中习练二人台《走西口》、《小寡妇上坟》、《红云》、《庆寿》、《十样锦》、《珍珠倒卷帘》和道情《三世修》、《双头驴》、《老少换妻》等。培养出演员“天明亮”(旦)、李疤子(丑)、耶玉庆、李旺科等得意门徒。活动于秦、晋、绥(今内蒙古)三角地带。光绪九年(1883)由李有润领班,购置新戏箱,后又有陕西府谷县的丁三汉、王虎儿,内蒙古准格尔旗的何二扣等名艺人搭班,演出剧目增加了道情《三娘教子》、《杀狗》、《翠屏山》、《刘全进瓜》和二人台《牧牛》 (《小放牛》)、《顶灯》、《钉缸》、《王小二赶集》等三十余出,成为较有名气的戏班。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李有润传述,邬圣祥记录誊抄,将《走西口》、《湘子出家》等十多个二人台剧目、道情留传于世。

眼前这个《走西口》唱词,便是那个时候誊抄的。

后来,到了民国初年,该班集中了黄河两岸的二人台艺术骨干,如著名花旦李明生、丑脚“万人迷”李铁锁、乐师“吹塌天”张挨兵(笛子)、周治佳(四胡)、张五十(四块瓦)、秦五毛眼、丁喜才(扬琴)等,除行台演出外,仍陆续招徒授艺。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河曲解放前夕散班。该班前后经历近八十年,开二人台高台演出之先河,对二人台戏曲形态的形成以及道情、二人台艺术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散班后,多数艺人走西口谋生,成为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张仝兔、侯存才、张恩宽、李有师等少数骨干艺员,仍利用残存戏装,持续半职业演出十年之久。尤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曾积极配合解放区中心任务编演《新小放牛》、《河防自卫》、《种棉花》、《张满翻身》等二人台现代小戏,受到晋绥边区政府的嘉奖。先后在该班的艺术骨干还有演员赵挨保、“萝头旦”、李世小、李根生、李棒合、亮板、李二成、二兰花、周二、秦黄毛、王五狗、张拴罗,编剧都培雄、郭长明,乐师张根驹(扬琴)、张顺(四胡)、张仓官(三弦)、秦根海(笛子)、侯拴柱(笛子)、张四秃(板胡),鼓师李九子等。

据称,二人台《走西口》剧目,取材于河曲民歌,叙咸丰五年,河曲县二里半(地名,即现今县城内西口镇北元村树林子一带)村民太春新婚不久即为生活所迫远走口外。临行,其妻玉莲千叮万嘱,依依惜别。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有润、邬圣祥(执笔)改编整理为完整小戏。改编本增加了玉莲请太春看病,二人私订终身,太春走西口至河套,玉莲盼夫绣荷包以及挑苦菜等情节。清末民初,擅演此剧的有何三旦、李铁锁、樊贵、菅二毛、满天星(原名杨三)等。1953年剧本收入中央民族研究所编《河曲民歌采访专集》出版。按此,前面收录的那个唱词即是。但那个版本的唱词中并未体现出玉莲盼夫绣荷包及挑苦菜等情节。同时,那个唱词与汉卿部长提供的这个版本的唱词也有不同,应该是流唱中流变的一个版本。是在传唱时演变成的一种唱法。毕竟,当时传承的方法是口传心记,并不像如今有固定教课书。并且,当时普遍无文人参与创作,剧本文学性趋向难免粗俗,艺人以艺糊口,难免会迎合俗世。如前,《河曲民歌采访专集》所载的那一版本中就有艺人的唱词中出现“第二天住那林,碰见了个蒙古人,吃了一顿烧山药,求也没弄成”,“走到归化城,出的好美人,住了个大日子,化了两串铜”之类的俚俗语。

而同样推理,菅保憨老师提供的唱词,也必是如此,当是又一种流传唱法版本。这几个版本共同点是故事情节基本相同,而唯细节上有些许变化。应该是在流唱的不同时期,加入了同期信息。例如,玉莲的年龄,由十六岁,演变为十八岁。太春的身份从古人称呼的“先生”演变成现代称呼“医生”等。

后任艾英、李法子又进一步加工整理并亲自演出此剧,轰动一时。按顺民大兄的说法,任艾英、李法子老师们加工整理的这个版本,应该就是王掌良老师提供的这个版本。在这个版本中,为便于传唱,对原有版本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引入时代信息,如顺民大兄所言,加入了“咸丰正五年,山西遭年限,有钱的粮食堆满仓,受苦人一个一个真可怜”等句。只是按现在知道的版本而论,剧本故事发生在“咸丰五年”这个剧情还是没法否定的,因为现在收集到的所有版本中都提到“咸丰五年”,无论是改编版本还是五云堂抄本。

此剧载歌载舞,玉莲由旦脚扮演,其余人物由一个丑脚串演,人们常以能否演好《走西口》来衡量二人台演员的演技之高低。

若按以上推测,《走西口》唱词最早出现也应该不会早于咸丰五年,也即1855年。果真如此吗?这是我接下来将要探索的疑点。

据道光版《河曲县志》中载,乾隆二十九年河曲县知县刘日喧撰写的《移驻县治碑》记:“河邑旧治均四方里道,依山守险,原与州城相表里。自康熙三十六年,圣祖仁皇帝特允鄂尔多斯之请,以故河保营得与蒙古交易。又准河民垦蒙古地,岁与租籽。盖自人烟稠密,商贾辐辏,于斯为盛焉。前护抚宋于乾隆二十七年以河保营云集交衢之地,五方杂处,兵民繁错,烟户十倍旧城,爰奏请移驻以资弹压。奉旨俞允,即令以原驻巡检衙署扩充民房兴建。”由上述可推知,河曲人获准到蒙古地垦荒、与蒙古交易是从康熙三十六年也即公元1697始,之前若有,也是官方禁止的,属于非法行为。从康熙三十六年到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697年至1764年)六七十年间,汉蒙交融达到一个高峰。以至于在河曲黄河边紧邻蒙古的河保营迅速发展为人烟稠密、商贾辐辏之地,成为四方云集交衢之地。以至于官方为便于治理,奏请朝廷俞允,县治也由旧县(在今旧县镇)移驻于河保营(即今县城所在地)。而这一时期,也是官方放开政策,鼓励民人出口外垦荒蒙地的黄金时期。河保营当时正是民人出口外的关口。《河曲县志采遗》这样记载当时的景象:“黄河来自口外,船筏运载、商贩流通,今之县治当水陆通衢,十里长滩、牌外牌内分界之地,市肆、田卢、人烟辐辏。昔之边隅废壤,今为乐土腴田”。出口外,当时俗人称为走口外,由河保营西渡口过河,踏上走口外淘金的路。这在道光版《河曲县志》中也有记载:“河邑山多地少。凡有地可以耕种者,固必及时树兿。即无地者,或养牲畜为人驮运货物,或赴蒙古租种草地,春去冬回。足称勤劳。”河保营西渡口,古称水西门口。同治十八年,河曲县令金福增在《重修边城水西门口碑记》中有载:“河邑民人多在口外贸易,贩运各物俱起载于水西门。是水西门又为货物辐辏之区商旅往来之地,舍舟登陆适当其冲。”此处即是五云堂版《走西口》唱词“西门口上大船”所说的西门口。

黄宅中在诗中记载了蒙汉相融的景象。《重到西草地》诗展现出当时景象:

“草地农民类居山窑,过小溪七十二道至十里长滩,是蒙民交易之所在也。故内为黄界,外为黑界。

莫嫌草地最荒凉,亦便农民亦利商。

山洞重重排兔窑,溪流曲曲绕羊肠。

市临云水通中外,界指风沙判黑黄。

听政不因蒙汉异,熙朝雨露本无疆。”

道光版《河曲县志》对此种交融也有记载:蒙古草地案件,向系陕西办理。因近河蒙民交涉之案,每就近赴河东,呈报山西厅县,代为讯办,以后陕省遂相推诿。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经各县详定界限,自河岸以西五十里至十里长滩,归河曲管理。遇有呈报蒙民交涉案件,先详请神木部院,饬准格尔贝子,委蒙员押解蒙人来河,会同审办,遂定为例。河曲县兼管蒙古地牌内四至交界:由黄河西岸、东北至罐子沟六十里;西至五兰合收把楞沟四十里与陕西府谷县所管交界;东南至黄河与府谷县所管交界;西北至十里长滩五十里。以上俱牌内,名黄界。过此即系牌外,名黑界。河曲兼管蒙古地牌外四至交界:由十里长滩东北至黑代沟六十里,与偏关县所管交界;由十里长滩西北至川长一百里,与托克托城厅所管交界;由十里长滩西至白塔儿四十里,与府谷县所管交界。以上俱牌外。由十里长滩至准格尔贝子营盘一百二十里。河曲兼管蒙古草地半属平岗,山不甚峻。牌内土窑居多,间有房屋不过数家,不成村庄。惟十里长滩商民云集,市镇较大,牌外伙盘,尽系土窑。民人种地者,安设牛犋类皆棚厂。所种之地由贝子放出,止纳蒙租。系民人开垦者如不愿种,由民人推手。山内出煤炭处所,租给民人开窑,亦系蒙人收息。牌内每一地方,设牌头甲长,统设通士八名,督同查察,不许宵小潜匿,与内地保甲之法同。

而当时的口外,如前《河曲县志采遗》所述,由于口外具有土田沃衍的有利条件,并俱获灌溉之利,插梨而种,获则倍收。经过引进汉人的开垦贸易,口外发展很快。很快就形成,土泉深厚,水草丰美,宜于屯牧牛羊,谷麦之产,耕耘贸易之资十倍内地一大都会,耕商其地者,数十万人的繁盛地步。相对于山田恒苦旱,地瘠民贫,力农终岁拮据,仅得一饱,若遇旱年,则枵腹而叹的内地,贫民走口外淘金无疑是摆脱窘境的一种生存方式。再加上对走口外淘金成功的民人的羡慕,很容易吸引贫民为摆脱命运的束缚而走上企图改变命运的西口淘金路。因而形成了当时河曲县“乡人耕商于边外者,络绎不绝”的景象。

这应该是《走西口》唱词来源的时代背景。按此推测,《走西口》应该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演出的。若按顺民大兄的说法,《走西口》创作的年代应该更是在咸丰五年(1855年)之前,因从当时朝廷允许河曲民人开垦蒙古地的康熙三十六年到咸丰五年约一百五十多年,在一百五十多年的走西口经历中创作出《走西口》是完全可能的。相比较而言,咸丰五年到同治二年仅仅8年。按前述《中国戏曲志山西卷》记载,清同治二年(1863)前后,河曲县唐家会村三官社创办五云堂玩艺班,由本村艺人张兴旺、李有润授艺,选收当地艺童三十余名于冬闲集中习练二人台《走西口》等。清光绪十一年,李有润、邬圣祥(执笔)改编《走西口》整理为完整小戏。那也意味着在其改编整理之前,甚至是创办五云堂玩艺班习唱之前,已有《走西口》唱词了,他们所做的是传唱和把已有的唱词改编整理,一如1950年以后任艾英、李法子又进一步加工整理一样。并且,据记载,河曲县唐家会村的五云堂玩艺儿班,将二人台节目加以整理改编,与晋北道情组成“风搅雪”班同台演出期间,河曲县已有职业半职业二人台班社三十余个。那也意味着五云堂戏班不是唯一个戏班,仅仅是现在留有传承和记载的其中一个戏班。按这推测,三十余个戏班不可能会是在短短8年时间发展起来的。这又是一种溯源《走西口》唱词创作年代的一种思路。不过要求证这种思路的正确与否,需要相关资料佐证,可惜目前根据现有资料,只能停留在猜想阶段。

根据同事提供的线索,到县二人台艺术中心找到一本《河曲二人台传统剧目选集》,为1983年4月,二人台艺术中心前身河曲人民文化馆韩运德、吕桂英等老师经过长期积累资料和艺术实践整理编制的。在搜集整理过程中得到樊浩贤、吕玉根、李法子、李有师、樊同庆、樊板太、菅陆树等老师协助指导。编印的三十二个二人台传统剧目和音乐曲谱,大都是长期流行于河曲县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前言中言明:“历史上,由于生活所迫,形成河曲人的特殊生活——走口外,使河曲和内蒙在民间艺术上得到了广泛交流。因此说,二人台这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也是蒙汉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财富。”该选集首篇收集的便是《走西口》,仔细研究,其与前文所录的王掌良老师提供的个别场景和唱词有些许不同。其唱词如下:

人物:孙玉莲、太春

莲 : 家住在太原,

爹爹孙朋安,

生下我一枝花,

起名叫孙玉莲。

玉莲我一十六岁正,

刚和太春配成婚,

好夫妻多恩爱,

勤勤俭俭过光景。

太春去探亲,

玉莲挂在心,

眼看是半前晌,

不见回家中。

玉莲出家门,

四下看分明,

东瞭瞭,西瞭瞭,

不见他转回程。

从东来了个人,

远看像太春,

正要上前问,

一看是过路人。

从西来了个人,

一定是太春,

走在前面看,

羞得我脸通红。

(又羞又气,无精打采地进家门)

低头进了门,

心中好烦闷

拿起一批麻,

用手搓绳绳。

(搓绳纳底。音乐奏过门)

门外有人声,

必定是太春,

开开门来看,

不见人影影。

(少精无神地进家关门)

针锥手中拿,

我把大底纳,

两头都纳好,

当中打个花。

(太春上)

春: 咸丰正五年,

山西遭年限,

有钱的粮满仓,

受苦人真可怜。

太春去借粮,

一颗也没借上,

回到家里边,

怎对玉莲讲。

二姑舅稍来信,

他说西口外好收成。

我有心走口外,

恐怕玉莲不依从。

(白)玉莲,开门来。玉莲快开门!

莲: 听见哥哥叫一声,

倒叫玉莲喜在心,

急忙我放下大鞋底,

双手开开门。(开门)

太春哥,回来啦。

春: 嗯,回来啦。

太春进了家,

心中乱如麻,

低头暗思量,

不知该说些啥。

莲: 往日回家转,

说笑多喜欢,

今日刚进门,

为何心中烦。

春: (长叹)唉!

莲: 清早出外边,

身穿薄衣衫,

莫非天气冷,

哥哥你受风寒。

春: 哥哥十冬腊月,冰雪在地也没得过个病。如今春暖花开,阳腾腾的天气,还能受了风寒。

莲: 莫非你走路乏,

嘴干口又渴,

我去烧点水,

给哥哥泡碗茶。

春: 我迎合不乏,我也不喝。

莲: 一不是受风寒,

二不是嘴发干,

莫非是腹内饥,

妹妹给你去端饭。

春: 唉,你就是给哥哥端上御筵来,我也吃不下去。

莲: 哥哥皱双眉,

玉莲心中急,

想必是和人家,

吵嘴生了气。

春: 别人不知哇,你还不晓?哥哥从小脾气很好,一说话满脸带笑。平白无故和人家谁吵谁闹了。

莲: 左猜也不对,

右猜也不对,

莫非小妹妹,

把你来得罪。

春: 妹妹莫犯疑,

哥哥有话对你提,

我有心走口外,

不知你愿意不愿意。

莲: 快不用逗人了,怎想起个走口外?

春: 二姑舅捎来信,

西口外好收成,

出去揽工赚下钱,

回来过光景。

莲: 二人成了亲,

恩爱似海深,

吞糠咽菜不嫌苦,

何必出远门。

春: 去年遭年景,

寸草也不生,

没打下一颗量,

活活饿死人。

官粮租税重,

逼的人跳火坑,

没钱打害债,

不走西口怎能行。

去年遭荒旱,今年又成了婚,官税催的紧,逼的人活不成。土地买了个尽,饥荒还没打清,三害归了一,你说这不走西口能活成?

莲: 哥哥你主意差,

尽听上别人的话

怎样的好出门

不如歹在家。

春: 家无生活计,

吃断斗量金,

手中无有钱,

哪有不出门的人。

莲: 哥哥你要走,

玉莲泪双流,

丢下我一个个人,

少依无靠谁收留。

春: 哥哥出口外,

你不要挂心怀,

出去常来信,

秋后准回来。

莲: 你是一定要走呀?

春: 这年头逼的人实在没法子呀!

莲: 留也留不住啦。

春: 留不住啦。

莲: 要不了明天再走哇么?

春: 哎!

心去实难留,

留下也忧愁,

同行有伙伴,

今日定要走。

莲: 啊!那怎今天就 走呀?

春: 是嘞,就今天走呀。

莲: 不能再住两头了?

春: 妹妹,你不要难过,快给哥哥把铺盖捆好,哥哥好走。

莲: 低头暗思量,

两眼泪汪汪,

我给你打包上,

铺盖和衣裳,

揭开小本箱,

打包起衣裳,

铺盖捆个紧,

再给哥哥拿干粮。

铺盖抱在怀,

泪蛋蛋掉下来,

恩爱的好夫妻,

怎舍得离别开。

哥哥你要走,

妹妹迎合难留,

怀抱上铺盖卷,

递在哥哥手里头。

哥哥,你一定要走呀。

春: 哥哥一定走呀。

莲: 留也留不住啦?

春: 留不住啦,天已晌午啦,人家还等的嘞。

莲: 哎。(欲给铺盖,急止。二次欲给,又止。在悲痛交加之下,无意中将铺盖掉在地下。太春拿起铺盖欲去,玉莲上去拉住铺盖,伤心、悲痛地哭。)

哥哥走西口,

妹妹也难留,

止不住伤心泪,

一道一道道往下流。

正月里娶过门,

二月里你西口外行,

早知道你走西口,

哪如咱二人不成亲。

春: 妹妹莫伤心,

哥哥对你明,

口里出口外,

不只哥哥一个人。

莲: 哥哥一定要走,

妹妹也不强留,

怀抱上梳头匣,

我给哥哥梳一梳头。

春: 不要梳了,出门揽工受苦还梳甚嘞。

莲: 给你梳一梳,出了门也像个有老婆的人哇。

春: 咳,不要梳啦。

莲: 梳一梳哇。(哭)

春: 噢、噢、梳、梳 、梳!

莲: 打开梳头匣,

大梳子手中拿,

长趟趟的大辫子,

双手手解开它,

大梳子梳了个通,

蓖梳刮了个匀,

再拿上小拢梳,

把头发捋了个顺。

先梳乱刮风,

后梳水卧云,

编了个顺三码儿,

再给哥哥扎头绳。

给哥哥梳住头,

我送哥哥走,

手拉住哥哥的手,

送到哥哥大门口。(出门)

春: 送到哥哥大门口,

甩脱妹妹的手。

你回到家里头,

不要犯忧愁。

莲: 甩脱妹妹的手,

叫声哥哥慢点走,

有两句知心话,

你牢牢记心里头。

春: 有甚话你就快点说吧,天气不早了,人家还等的嘞。

莲: 走路走大路,

你不要走小路,

大路上人儿多,

能给哥哥解忧愁。

春: 走路我走大路

绝不走小路,

大路上人儿多,

拉话解忧愁。

莲: 歇歇平地歇,

不要靠崖头,

恐怕崖头倒,

压在你崖里头。

春: 歇歇平地歇,

决不靠崖头。

看见大崖头,

绕得它远远走。

莲: 过河水长流,

不要独自走,

不论水深浅,

和人家手拉手。

春: 放心哇,水深哥哥坐船呀,

莲: 坐船坐船舱,

你不要坐船头,

恐怕风摆浪,

摆在你河里头。

春: 哥哥还会两把好水嘞,你不用操心了。

莲: 住店住大店,

你不要住小店,

大店人儿多,

茶水也方便。

春: 妹妹说一遍

哥哥记心间。

走在中途路,

决不住小店。

莲: 进了店家门,

先找店主人,

喝上一碗白开水,

哥哥你暖暖身。

吃饭要吃熟,

生饭不美口,

你吃下一个头昏脑热,

叫人家谁伺候。

春: 妹妹你放心,

饮食我多留神,

万一有了病,

我去求别人。

莲: 你娶求别人,

谁和你一心,

总不如小妹妹,

知心又亲近。

春: 妹妹,哥哥记下了。

莲: 睡觉当炕睡,

不要靠墙根,

恐怕贼人来,

挖墙盗窟窿。

春: 睡觉不靠墙,

衣服头枕上,

哥哥我多留神,

妹妹把心宽放。

莲: 一不要抽洋烟,

二不要贪耍钱,

学下那赖毛病,

恐怕你受可怜。

春: 妹妹你说的对,哥哥一定不学那些赖毛病。

莲: 哥哥你西口外行,

千万不要贪“花红”,

恐怕你变了心,

忘了妹妹好恩情。

春: 妹妹你放宽心,

哥哥不是那种人,

我出外受苦揽长工,

哪有那贪“花红”的心。

莲: 有钱是朋友,

没钱下眼瞅,

总不如小妹妹,

天长又日久。

春: 妹妹,咱家祖辈是受苦出身,哪有那贪红作乐的心情,你就放吧。

莲: 好话安顿够,

你牢牢记心头,

早点打回头,

秋后往回走。

春: 妹妹安顿的话,

哥哥都记下,

常常打回信,

免得你牵挂。

妹子,你放心哇,天气不早了,哥哥我走呀。

哥哥我要走,

在不要把我留,

你回到家里头,

自己解忧愁,

太春出了门,

迈步往前行,

铺盖背在身,

中途不留停。(下)

莲: 哥哥往前行,

拐弯看不清,

上房瞭一瞭,

再瞭瞭心上的人。

春: (上)走出一里半,

拧回头来看,

我看见小妹妹,

还在房上站。

哎,不用瞭啦,回圪哇。春风大,吹了你那嫩脸脸呀,黄沙土,背了你那毛眼眼呀,妹子,回圪哇!

(用手招呼下)唉!

莲: 哥哥出口外,

玉莲挂心怀,

但愿他平安无事,

秋后早回来。

但愿他平安无事,

秋后早回来。

可以说,王掌良老师提供的那一版本是这一版本的精简和凝练。这一版本继承和保留了前期几个版本的精华,是在流唱过程中积累了舞台经验二度创作发展起来的一个唱法。

经考证,二人台旧称“火爆曲子”、“带鞭戏”或“社火玩艺儿”。其唱腔源于山歌小曲,舞技源于舞鞭”(“霸王鞭”或称“金钱棒”)、“耍扇”,受过凤阳歌的重要影响。

在溯源二人台《走西口》时,我发现,最早的二人台叫“打坐腔”。在一支笛子和一把四胡的简单伴奏下,用河曲民歌山曲编唱些本地的奇人异事,以娱乐逗笑为尽兴。后来发展到成为一种谋生手段。形成打地摊谋生的演出形式,称为“打玩艺”,每到一村,先调查谁家发生了什么大小事情,然后由两名男性,分别扮演一旦一丑,用河曲山曲把这个村发生的新鲜事即兴编成韵白(串话)和唱词,再加上些简单的丑角动作,把人逗得捧腹大笑。后来发展为早期二人台,只是一旦一丑化妆演唱,活动于黄河码头、割烟(鸦片)地头、商铺、宝局、节日、庙会等场所,打地摊演出,一曲一戏,情节简单,以歌舞为主。这在前面搜集到的早期《走西口》唱词中可以找到痕迹。如:“歇歇你平歇,你不要靠崖头,恐怕那崖头倒,压在你崖里头。”“旦唱:坐船你坐船心,你不要坐船头。恐害怕风摆浪,摆在你大浪头。丑白:摆在河里头哥哥会几把好水哩。旦白:你会甚好水哩。丑白:第一把海底捞鱼,第二把河里抓鱼,第三把油瓶瓶水,喝上两口就再也见不到你了。”

随着河曲人大量“走西口”谋生,一些艺人把二人台作为谋生手段带到口外各地,吸收融合了不少蒙古族民歌,使之逐渐兼具汉、蒙两个民族的艺术特色。代言体剧目也逐渐增多,《走西口》即其最成熟的剧目,有“学会《走西口》,到处有吃口”之说。但脚色行当体制仍维持一旦一丑的基本状况,偶有较多人物出现,即由丑脚串演,俗称“抹帽戏”。

二人台的唱腔音乐,基本上是一剧一曲,曲剧同名,总数近百曲。个别剧曲如《走西口》等,已向板式变化体发展。演唱方法,男声多用真假声结合,常常把某截旋律提高八度演唱,造成一种特殊韵味;女演员登台以后,全用真声。另有牌子曲百余支,供演出前单独演奏,不与表演发生关系。二人台传统乐队由梅笛、四胡、扬琴和四块瓦组成,登上舞台以后,加上了鼓板及锣、镲,近年来乐器又有所增加,一些新文艺团体甚至有以管弦乐伴奏者。二人台的表演,载歌载舞,极重鞭、扇、绢等特技。如《走西口》等一些小戏自然朴实,生活气息浓郁。

对于在唱法上汉蒙交融的时间,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其中对蒙古民人演汉戏、听汉戏是视为违禁的,如:“嘉庆二十年,谕:近年蒙古渐染汉民恶习,竟有建造房屋、演听戏曲等事。此已失其旧俗,兹又习邪教,尤属非是。着交理藩院通饬内外诸扎萨克部落,各将所属蒙古等妥为管束。俾各循旧俗,仍留心严查。倘有游民习学邪教,即拏获报院治罪。”“嘉庆二十三年,旨:近日,蒙古王公豢养优伶,大改敦朴旧习。殊为忘本逐末。嗣后,各蒙古部落挑取幼丁演戏之事,著永远禁止。”那也意味着二人台作为谋生手段带到口外各地,吸收融合蒙古族民歌,使之逐渐兼具汉、蒙两个民族的艺术特色的时间不会很早,因为在清朝为了强化封建统治,防止蒙、汉人民联合反抗,作为法律规定,在蒙古染汉民习演汉戏、唱汉戏是违禁的。因此,我认为二人台融合蒙民歌的时间应该是在清朝末年至民国这一时期。不会很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二人台出现的时间就在这一时期。前面已经足证二人台诞生时间是早于咸丰年间的。而唯《走西口》,在未找到新的证据之前,我认为其是在咸丰年间进行加工整理成现存版本。其原初创作年代应该更早于咸丰年间。若再按早期二人台的雏形“打坐腔”是在一支笛子和一把四胡的简单伴奏下,用河曲民歌山曲编唱些本地的奇人异事,这一形式,并结合现有能找到的早期《走西口》唱词中的“讲异事出在山西府太原”考究,另一个大胆的猜测出现在我脑海中——按篇首考证出的河曲隶属太原府的年代是在雍正二年以前,会不会在雍正二年以前,就有了《走西口》的雏形,而后,随着年代的推移,和艺人们的不断加工改编,才最后形成后来的这个样子?这样的话,就进一步印证了我在篇首认为的“家住在太原”中的“太原”为虚写,实指河曲的推论。因为整个剧情描述的是发生在河曲县的事件。这在现有发现的所有版本中都能找到线索。

在葛真龙村的探索没有改变上述推论的结果。在与葛真龙村的驻村工作队员孙树林探讨时,得知,在老一辈中有从事二人台演出的艺人,有唱得非常好的,当时本村就能开戏班。老辈人曾记得当时的二人台是边唱边扭秧歌。现在也有扭秧歌等文艺生活,但都是紧跟现代文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不足。目前,在村里已经找不到相关资料。唯一能见证当年盛况的是坐落在村庄中的已经破损的古戏台,以及据称与旧县海潮庵齐名的慈云寺。古戏台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东西长7米,南北宽6.25米,占地面积44平方米。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卷棚顶,五檩无廊式构架,檐下施装饰性斗栱。台中设隔断,将戏台分为前后台。屋顶有残损,瓦件已脱落。慈云寺据现存一通清时重修碑载,始建于明代,清代历年均有修葺。寺庙南北长24米,东西宽28米,面积672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仅存正殿,两侧为东配殿、西禅院。正殿砖砌台基,高1.6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前廊式构架,斗栱一斗异形交卷云头,明次间设四扇五抹隔扇门,两次间为拱券窗,单檐硬山顶。1984年时,河曲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檐柱自然开裂、檩子局部雨水渗洇、围墙局部塌毁。风吹雨蚀、年久失修致椽柱有裂缝,围墙有倒塌。古戏台和庙宇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悠悠默默静立于岁月和乡野深处。蕴涵无穷人文魅力的古旧戏台和庙宇,见证了葛真龙村融入血液的戏曲热情。

在单寨和杨桥洼同样也未探索到有价值的线索。我把目光转向阳漫梁村。正好手中有个“文字玩家群”,在群中一招呼,马上有阳漫梁籍张刚群友回应。说明情况后,张刚群友在“阳漫梁村志编撰群”中做了调查,不过获得的都是60年代和70年代在村里排戏的相关信息。尽管他答应一两天回村调查当时村里排戏的导演,但我知道,在阳漫梁已没希望获得相关信息。果然,几天后,张刚群友发来信息说在村里调查了,没有收获。

老同学张军的姑姑张青秀老人是我计划中本次溯源的最后一站。据张军说,不久前,他爸爸张明眼在和他姑姑探讨后得知,她姑姑的确记有很多古戏曲,包括二人台、道情等。这是个好消息。正好是个星期天,张军打来电话,约我一同去他姑姑家。随行的还有伯父张明眼。

坪泉村由来已久,最早可在明成化版《山西通志》中找到记载:“黄河,自河曲县东北古东胜州境转而西流八十里至平泉村,复转西流九十里至天桥子,南流经保德、兴、宁乡、石楼、永和、大宁、吉、乡宁、河津、荣河、蒲诸州、县,东折经芮城、平陆、垣曲诸县,入河南沔池、济源县界,入孟津而下。”明廖希颜所撰,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 刻本的《三关志》专为坪泉列一条目:“平泉,在关(本文笔者注,此处指偏头关)西六十里。其泉平地湧出,居民引以灌溉,西流三里入黄河。”印制完成于雍正六年(1728)《古今图书集成》亦载:“平泉,县(本文笔者注,此处县指旧县,在今旧县镇。当时县治未徙至灰沟营)西北八十里。其泉平地涌出,居民引之溉稻。泉上有石臼,水汲之不涸,不汲不溢。”坪泉以平地出泉而名平泉,后改为坪泉,当是讹写。

张青秀老人的院子就在坪泉村中央。一见到老人,决不会认为老人已是九十岁高龄。老人具有我所遇到的所有长寿老人所具备的乐观直爽性格。说明来意后,老人欣然唱起来。先唱《走西口》:

“咸丰正五年,异事出了个鲜。讲异事出在哩个山西府太原。

府太原地面宽,出了一个孙朋安。所生一枝花,取名就叫孙玉莲。

玉莲妹妹一十八岁整,无有人来配婚。思思然然呀得了个相思病。

玉莲妹妹得了病,二老爹娘请了医生。请的医生起名就叫太春春。

太春哥哥生的俊,打动了玉莲妹妹的心。

咱瞒我二老爹娘,咱二人成上一门门亲。

成亲便成亲,难碰此是好事情。

二老爹娘他知道了,他俩人家不依从。

玉莲妹妹开言道,太春哥哥你细听。

二老爹娘知道了,一面面的个我瞒哄。

正月里你娶过妹妹我奴,二月你走上那西口。早哩知道走上的个西口呀,那如,那如哪不娶妹妹我奴。

哥哥你走上西的口,妹妹我实在难留。止不住那个伤心的泪蛋蛋,一蛋一蛋往下流。

低头进绣的房,我两眼泪汪汪。

怀哩抱上梳头匣呀匣匣我给哥哩哥哥梳一梳头。

大哩梳梳在山顶,小梳梳梳上一个卧山云。最哩后我给哥呀个哥梳上一个乱刮风。

铺哩个盖拿在我妹妹手,哥哥你一定要走,有的两句知呀么知心的话话牢牢记在哥哥你的心。

走路你走大的路,你不要走小的路。大路上那人呀人儿多,啦话哥哥你个解忧愁。

你歇歇要当道歇,你不要那靠崖头来歇,恐怕那千年的崖头呀,但等哥哥你人引走。

坐船你坐船心,你不要坐船来头。恐害怕那刮风下的雨,风摆浪,摆浪摆浪摆在哥哥河里头。

住店住大哩店,你不要住上小哩店,大店里人呀人个多,啦话哥哥你个解忧愁。

你一进店房的门,叫一声店主来人。打来一碗白开的水,润一润哥哥喉咙。

吃饭要吃熟,生吃上那不美的口,你吃下那头昏脑的热呀,该叫人家那谁来谁侍候你。

睡觉当炕里睡,你不要靠墙来睡。恐害怕那有坏的人,掏墙哥哥你个盗了窟窿。

你挣下银子和钱,你不要贪上花哩红。

你到了那秋后的里,挣钱哥哥你个早回家。”

这应该是诸多《走西口》唱法中的又一种唱法,唱词大体上没有离开菅保憨老师提供的那个版本,不过也有部分不同。唱到悲情处,真真让人不胜唏嘘,竟让一旁的老同学泪流满面。这就是《走西口》流唱不衰的魅力所在。

在交流中得知,老人的父亲就是1940年河曲解放前夕散班的五云堂戏班的骨干艺员张恩宽。老人不识字,会唱、能唱完全是禀赋。受艺方式来自于口传心记。年轻时,曾有外地女艺人慕名而来,不顾老人当时正在“坐月子”(本文笔者注,河曲方言。指生育后哺乳期的第一个月。当时在民间流传,月房一般是禁止进入的。若执意进入视为对进入者不利)而执意要采访老人。老人当时给唱了河曲民歌《蜜蜂儿飞在窗窗上》。女艺人一边学唱,一边记谱。后来此曲广为流唱。老人有一次坐车外出,无意中发现喇叭中播放的居然就是自己唱的那首《蜜蜂儿飞在窗窗上》。这么多年里,经常有行家来老人家采访记谱。说到尽兴处,老人又即兴给我们唱起了打玩意《十对花》。

时间不知不觉在交流中溜走。若不是考虑到怕九十岁的老人身体吃不消,真的想再多听老人唱几首。

这次溯源虽说依然没有改变前述推论的结果,更没有找到我那个大胆假想的证据,因为经过老人确证,她所会的《走西口》唱词中第一句即是“咸丰正五年,异事出了个鲜”,剧情发生年代依旧定位在咸丰五年,但从一个九十岁老人口里唱出来的《走西口》依然让听者荡气回肠,感觉撕心裂肺,可见民间艺术之不朽魅力。

河曲为民歌之海,二人台艺术之乡,诚不为虚!

就在我发出由衷感慨准备结束本次溯源时,峰回路转,情况似乎又有了转机。

母亲患胆结石多年,医生建议做手术,正好这几天我有空,便陪侍母亲顺利做了胆结石手术。第二天晚上,照顾她输完液体,刚好父亲来接替我,好友温建雄打来电话,约我去粗粮馆吃饭。正好是星期六,也有点饿,便欣然应约。落座海侃时提到《走西口》,温神(朋友们给温建雄起的“雅号”)突然说他知道五人唱的《走西口》。说者无意,让我这个听者大喜过望。真的是踏破鞋底无处寻,得来就这么点功夫。有这个话题,相谈更欢。相约改日探访。

两日后,温神传来消息,会唱五人《走西口》的是曲峪的周存林老师,但不知其人具体住址。不仅有五人唱《走西口》,而且还有十人唱《走西口》。不过,无论十人唱还是五人唱《走西口》,都是60年代,由刘厚主持的当时曲峪文化大院,在当时下乡扶贫的中央音乐学院的知识青年帮助下创作的。创作素材来源于二人唱《走西口》,剧情人物除太春、玉莲外,又增加了玉莲的父母亲,和太春的二姑舅。内容主要叙太春给玉莲看病成亲的经过。十人唱《走西口》亦如此,不过是在创作中增加了人物,细化了剧本情节。这又是两种流唱版本。不过唱词由于找不到周存林老师,无从收录,留为遗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