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韩瑞清的头像

韩瑞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02
分享

大运河采风记


       2019年10月下旬,随衡水市文联到京杭大运河采风。
         这次采风的第一站,是位于运河西岸的景县县城。上午九点,来到景州舍利塔下。明媚的阳光洒满古塔,洒遍景州广场,也照在人们身上、心里。巍巍的古塔,如擎天玉柱,十三级浮屠耸向云端,塔顶的宝葫芦刺入苍穹,似有飞升之势。人们默默地注视着,思想着……,似乎感觉到了历史的温度;透过岁月的包浆,好像看到了人事的兴替,时光的沧桑。  
         景州塔是一座历史悠久,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物,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城内,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简称舍利塔,因今景县原为景州所在地,所以人们通常称为景州塔。景州塔在中国享有盛名,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定为第四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州塔建于北魏,历代屡有修缮,现存塔貌为宋代风格。这一国宝级文物,是景县的地标和象征。

        这时,古塔的后面,传来一阵阵木鱼声,一缕缕点燃佛香的香味,随淡淡青烟弥漫开来。于是,人们开始谈开福寺,谈无量殿,谈那些文物古迹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命运遭遇……

       上午十点半,我们驱车来到第二个采风点———华家口险工夯土坝。华家口夯土险工位于京杭大运河景县段安陵镇华家口村东。当地俗称华家口夯土坝,实际上就是华家口夯土险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华家口夯土险工也位列其中,并且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这段河堤,历史上曾有多次决堤、溃坝发生,华家口村及周围村庄,经历了历次的流离失所,人民苦不堪言。清宣统三年(1911年),时任景州知县王为仁,带领景州乡民,用石灰、糯米浆、黄土逐层夯实,筑成了现在的夯土坝,之后,华家口及附近乡民安居乐业,大运河再也没有发生过决堤、溃坝事件。

         车,停在华家口运河大堤,人们下车步行,一路向南300米,即是运河险工段旧址。这时,大坝上吹过些许微风,一片片黄叶的缓缓飘落,增添了一些宁静、沧桑之感。“到了!到了”,一位老师惊喜的喊了起来。这时,一幅壮美的景色映入眼帘。大运河由北向南,在华家口村东侧绕了两个弯,河堤两岸,树木成林,葱茏中透出些红、黄色彩;河道内尚存一湾碧水,十几位渔民在撒网捕鱼。在齐腰身的水里,他们把渔网撒成圆圆的水圈,一个,二个,三个……蓝天与树木的倒影一次次被渔网罩住,又一次次被波浪打碎。

          岸上最兴奋的,当数几位摄影家,他们一会儿在岸上,一会儿到运河的斜坡,一会儿又冒着滑倒的危险绕到河道,与渔民们近距离交流,选好最佳角度,抓拍一幅又一幅运河风情图。

         作家们凝视着大堤上矗立的运河河工和时任县令王为仁的塑像,陷入了沉思。他们似乎看到了历代河工挖河筑堤的热火朝天的场景,似乎听到了船工号子的豪迈与艰辛,似乎感受到了隋炀帝南巡的奢华与壮观………。我与王为仁的塑像久久对视,对这位封建社会末期的七品芝麻官充满敬意,同时,也对现实社会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很快到了午饭时分,我们来到运河西岸一家农家乐饭店,这是一家依大型苹果种植园而建的集运河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于一身的餐厅。在用工作餐之前,老师们参观了收藏品展厅,那些记录着农耕文明的古老物件勾起人们遥远的回忆。

         餐后,我们随即上车,北行三十公里,去寻觅太平天国连镇战役的遗址。

         公元1854年3月,太平天国林凤祥、李开芳率部北伐,到天津受阻,辗转退居景县运河两岸的连镇,安营扎寨,与清军拉锯激战年余,后李开芳率兵突围去山东搬援兵。至1855年正月,太平军弹尽粮绝,城内已到了活人吃死人的地步。正月十九日,清军突破营寨,林凤祥被俘,其余官兵皆阵亡。正月二十七日,林凤祥在北京被处剐刑,慷慨赴死。

           人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来到了采风地点。那场战役清军的统帅是僧格林沁,他为了围困太平军而修筑了周长三十里地的土城墙。而横亘在我们面前的遗址就是当年的围墙,现在已经高不过半米,长不过百余米了。村里一位王姓的干部给我们做了深情的解说:他的祖上,为了保护这段遗址,把祖坟埋在旁边,后人们保护遗址像保护自己的祖坟一样,才守住了这点儿最后的念想。近些年,在这方圆十几里的地下,经常挖出火炮炮弹、铠甲、箭镞等物件;这里的村民,人人都能说出一些“长毛”战连镇的悲壮故事。结束了这里的采风,回到车上,赶往最后一站,人们还沉浸在历史的烟云中,耳畔似乎鸣响着金戈铁马的厮杀声……

           采风的最后一站是运河边上的白草洼村,这里曾是运河码头,当年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异常繁荣,相传,秦琼、程咬金曾在此阻击隋军,至今仍遗有做战用的地道口。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运河经常断水,水运被铁路、公路运输所代替,逐渐远去了昔日的繁华。

           2016年白草洼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果不其然,离村约有一里路,就看到了果树掩映,白墙黛瓦,甚为古朴幽雅。进了村,大喇叭里播放着《运河西岸白草洼》这首由景县人作词作曲和演唱的村歌。村的中心部位,座落着“白草洼运河文化馆”,规模不大但内容丰富、史料原始而翔实。一幅幅老照片、老船桨、船锚、渔网,一件件老式农具默默诉说着小村的以往,诉说着运河里流淌过的故事。

        这次采风活动,原计划要采访一些运河边的长者和老船工,听听他们的亲历亲为,听他们吼上一段纤夫号子、讲一段历史演绎传说。但由于时间所限和其它原因,未能如愿,给这次采风多少留下一点缺憾。

        一天的采风下来,摄影家们已是盆满钵溢,作家们更是将历史、文化、故事等熟记于心,怎样谋篇布局,出炉精品力作,已然胸有成竹了。相信们会将大运河的美与那些厚重的文化揉合在一起,化为新时代最美丽的画卷,最优美的诗篇,最大气磅礴的华章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