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人类社会生存、繁衍、发展的重要粮食作物,居世界粮食总产量第二。201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小麦给人类提供的蛋白质超过了所有肉类的总和。
从许多出土小麦文物不难看出,中国最早的小麦栽培证据距今至少已有5000年,在距今4000—3000年前,小麦就开始在中国的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北部种植。
周代有《麦秀歌》,《史记·宋微子世家》云:“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
小麦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是世界上消费最多的粮食。粮安则天下安,无粮则天下乱,小麦的产量和存储量的变化,价格变化会引起社会动荡。小麦的紧缺会引起社会不安定。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小麦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芒种三天见麦茬”,公历6月初,农历五月前后,家乡的麦子到了收割的季节。一望无垠的田野里,被干热风熏烤了十多天的麦子已焦黄熟透。麦熟一晌,昨天还青黄相间,今天就变成金色的饱满的麦粒,期待收割归仓。
千百年来,小麦的播种与收割一直是以原始和半原始的刀耕火种,畜力人工为主。我是农家子弟出身,于1978年走出农村,虽过去了四十多年光景,可对于那时的生产方式觉得就像昨天一样。
那时的乡村,每当枣花飘香,蜂蝶儿乱舞,布谷鸟在浓郁的树林里鸣个不停,六月的热风吹来的时候,人们该准备麦收了。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得赶一趟大集,那时,庄户人家很少赶集。大集上免不了买些镰刀木锨扫帚,犁耙绳套等农具,当然更要买点咸鱼、粉条、洋葱、土豆之类“硬菜”,然后把镰磨得锃亮,以备鏖战。麦收之前,家家须要开个战前动员会的,大意是一旦开镰,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人无闲人,各尽其责,颇有一些庄重的仪式感和悲壮感。
“麦秋”对于庄稼人来说即神圣而庄严,这些脸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农人,对农事、对年景、对粮食就像苦行僧对待佛祖一样的敬畏。
长五月短十月,麦收时分天亮的早、黑的晚。那时还是生产队时期,早晨四点不到,天色濛濛,凡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劳力、半劳力都涌向田边地头,磨拳擦掌,开始抢领任务,一般是包工,按垄计工分。哪块地用手拔,哪块地用镰割由生产队长根据麦子长势做决定。生产队长一声令下,人们弯下腰,或拔或割,生龙活虎,热火朝天。人们干得很快,因为麦子长势差,垄薄苗稀,时有断垄的盐碱地。
到了早饭时分,有的自带了白开水、玉米饼子、高梁饼子,也有家境殷实的会烙些白面大饼,人们直起腰站上几分钟,边歇息边吃饭,草草充饥。有的小脚老奶奶,一手牵着孙子孙女,一手挎着篮子,送水送饭到田间。
在地里干到上半晌,人们还要马不停蹄赶到场里,摊场、晒场、轧场、拾场、扬场。天出奇地热,用现在的话叫烧烤天,但是人们还是盼着越热越好,“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啊。轧完了场,稍事休整,人们还要去地里接着收麦子。下午的太阳依然毒辣辣得,让人汗流浃背。一直干到满天星斗,还要装上牛车把麦个子运回场里。赶回家,再生火做饭。这时,若能喝上一碗绿豆汤再吃张大饼,弄个凉拌黄瓜,算是很惬意的了。
吃罢晚饭,就到了夜间十点多了。打麦场上,弯弯的月亮挂在青黝黝的天空,稀疏的星星眨着眼睛。夜很静,老汉的咳嗽声、大嫂大婶的说笑声传得很远。孩子们则爬上麦秸垛,翻跟头、拿大顶、捉迷藏。整个晚上,他们会睡在麦场上,守候着金子般的麦子。
那时的麦收,起码要需半个月时间才能入仓、关场。一场战役下来,人们的手上磨出一个又一个血泡,后背上、胳膊上脱了一层又一层皮,人人都要掉几斤肉。真可谓是披星戴月,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壮怀激烈。
现在的麦收,不见了往昔的忙碌,庄稼人不再有争秋夺麦的拼搏和挣扎,以及男女老少齐上阵的热闹场面。只见一辆辆高智能高配制的联合收割机开过来,象一叶叶小舟,没入海洋般辽阔的麦野,只须一袋烟一杯茶时间,几十亩黄澄澄的麦田即已还原成一车车麦粒。这时,农人们可选择在田间就地卖粮,然后在树荫下大把大把数钱。还可以自驾拖拉机,把刚收获的麦子拉回家晾晒,待价而沽。五月的田野,丰收在望,可村里地里都见不着几个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使农村解放了许多劳动力,青壮年一般都出门打工、经商了,或搬到城里生活、创业,家里只有留守的老年人及妇女儿童,他们踏踏实实的守候并经营着先人们留下的土地和田园。如今的“三夏”,很轻松很快捷地就过去了,庄稼人还没来得及舒展舒展筋骨,施展几下拳脚呢。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红利。
是啊,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农村率先一步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包干到户,直到现在的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瞬间,麦垄悄悄变厚了,麦苗悄悄变密了,家家户户的仓囤一夜变尖了。农业生产方式从刀耕火种渐渐向半机械化……机械化、现代化转型迈进啦。
如今,我们的国和家都进入了新时代,农村涌动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一个个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村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几辆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就替代了往昔的千百双手;干净、安全、便捷的天然气替代了老屋顶上一座座烟囱;凉爽的空调把旧蒲扇吹成了记忆……乡村五月今又是,换了人间!
岁月无声,光阴荏苒。我离开农村已经四十多年了,每到芒种,我会想起父老乡亲,想起黄土地,与黄土地上的麦子;每到芒种,在我耳畔就会回荡起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