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松的头像

红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29
分享

壮哉,最可爱的人

壮哉,最可爱的人


于永平    

    

    易县,因为我曾经是38军335团的兵而结缘。那年,我时任335团新闻干事。

 

    对穿过军装的老兵来说,大多数弱冠入伍。一个人一旦穿上军装就觉得周身暖流奔涌,内心燃烧着激情,军魂涌进了血脉,从此自己有了第二故乡,心中便有了惦念。


    我所在的部队营房毗邻东张家庄,在我的记忆中,营房不远处就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山脉。易县,迄今已有1400多年。古称易州,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易水穿易县,易县因水而得名。一路浩荡,奔流入海。


    春天,我站在营房高处眺望,视野开阔。山坡上有人家,几树花开,秧苗吐绿,泥土芳香。入秋,橙红色的磨盘柿挂满枝头,酸枣铺天盖地。一幅幅画面浮现在眼前,一次次地驱使我拿起笔,去写这里的山,这里的水。不管离开易县时间多么长久,第二故乡那段情感怎么会忘记,那片土壤里,凝聚着我青春的记忆,时不时地萦绕在的梦中,重返身边,感受着成长和乡愁的气息……

   

    那时,许是年少好奇,我时常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骑自行车或步行,游览山水,陶醉易水河畔历史文化。

   

    燕下都遗址是燕文化标志性遗存之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燕昭王招贤纳士、秦开北伐东胡、乐毅伐齐、荆轲刺秦等重大历史事件均发生在燕下都时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挥泪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唱着这悲壮的高歌流芳千古。

    

    抗日战争时期,慷慨悲歌的土地上,八路军五壮士的铮铮铁骨嵌入易水南岸巍峨狼牙山。五位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与广大干部、群众突围,把上万名日伪军拖到棋盘索绝壁之上,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五壮士打完最后一颗手榴弹,飞身跳下绝壁……


    易县见证了一幕幕英雄历史画卷。


    2020年岁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跨过鸭绿江》,真实再现了70年前335团3连激战松骨峰英雄事迹。这让我想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335团3连驻军在易县时,我曾采访过时任指导员张殿美。时光荏苒,这位老兵带着浓重的山西口音,讲述3连抗美援朝事迹犹在耳畔。


    那是个有月亮的夜晚,皓月当空,月下枝影摇曳,月光落进了连队荣誉室。


    战后,志愿军总部为表彰335团3连的英雄事迹,授予“攻守兼备”锦旗一面,并记集体特等功一次。


    血染的战旗迎风飞扬,英雄的部队使命犹然。松骨峰上的硝烟虽然散去,但“逢敌亮剑、以气胜钢”的松骨峰精神早已化作忠勇和血性的代名词。“三十八军万岁!”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亲自起草电报,传令嘉奖。从此,“万岁军”名扬四海。

 

    1951年4月11日,作家魏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对335团3连官兵拼死守卫松骨峰的英雄事迹进行了热情讴歌。打这以后,“最可爱的人”就成了志愿军将士的光荣称号。


    在那片土地上,志愿军付出的鲜血、生命和情感,浸透了每一条山川、河流,令血洒疆场、为国捐躯的官兵更拥有了高尚的灵魂。


    美哉,易水河,壮哉,最可爱的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