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0周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推出一档介绍新中国建设成就的节目。节目介绍,共和国的棉花生产“状元县”是江苏省射阳县。当时,射阳县的棉花年总产已经超过5万吨也就是超过了一百万担,位居全国第一。
提起棉花“状元县”,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起在此垦荒植棉的先驱——清代状元公张謇。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慈禧太后庆祝自己60寿辰,开科取士。十月初九举行殿试。其时雪霁天晴,后宫缸口有一圈残雪,慈禧出了一道上联“雪落缸口,天赐一条玉带”。才思敏捷的张謇随即应对“虹出海外,地涌半副金环”。此联对仗工整,比喻形象,气魄宏大。慈禧大喜,钦点张謇为新科状元。当然,以对联而点状元的说法多为舞台上的演出。据南通县志载,张謇本已心灰意懒,不想再博取功名,是恩师翁同和向他通报了信息,又在父兄督催之下,才振作起来的。他殿试时,面对的试卷是以河渠、经籍、盐铁等命题,答写起来得心应手,辞彩飞扬,字体遒劲,翁同和批的评语是:“文气甚老,字亦雅,非常手也!”众主考官经过一番激烈评议,最后终于一致同意翁同和的意见,点张謇为状元。清末,张謇曾参与发起立宪运动。宣统三年(公元1909年),张謇任江苏谘议局议长。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任袁世凯政府农商总长。袁称帝后,张謇辞职南归,到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一批企业,倡导实业救国,称实业、教育为“富强之大本”。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张謇与章静轩等在射阳境内东部废灶兴垦,招股集资,创办垦植公司。民国六年,张謇与冯国璋、朱庆澜等共同集资250万元,创办了境内最大的盐垦公司——华成公司,其中垦区40万亩、盐区20万亩、斥卤区15万亩,分为5乡13区。 接下来,张謇开始把他的宏伟蓝图付诸实践,组织民力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筑盐务堆(即海堤)阻挡海潮,开河挖沟造闸涵,垦区逐步实现条田化。民国九年四月六日上午,一辆独轮人力车,载着一位身着长袍的绅士,吱吱呀呀地颠簸在黄海滩头的围垦工地上。这位绅士就是状元公张謇,他要亲临现场视察。当他站在华成北闸边,望着堤外滔天海浪、堤内盐碱茫茫,民工汗湿衣衫的景象时,不禁心潮翻卷,他也无法预料这穷荒不毛之地何年何月才能有收成。他更不可能想到在这片盐碱滩上将来会崛起一个棉花“状元县”。察看完工地,张謇写下五言诗一首以记当时情状。诗曰:
初夏去北闸,
归时日正午。
车汉衣襟湿,
烈日胜熏炉。
风吹旱魃过,
满目皆碱土。
野旷牛羊少,
荒昃穷丐多。
仆痛余亦渴,
沟水皆咸卤。
何年获收成,
尚待天公许。
就在这样一片碱滩薄地上,人们不息地耕耘播种着。有付出终有收获。初时亩产几斤、十几斤棉花,逐步增产到几十斤、一百多斤。1988年,射阳的皮棉亩单产达到70多公斤,如今,最高产量达到每亩百公斤以上。
棉花“状元县”的人民,没有忘记张謇这位兴垦开发的先驱者,这位实业救国的状元公。如今,在射阳经济开发区内,海都大桥北侧,专为状元公树起一尊铜像。此地已经成为棉花“状元县”的一处人文景观,射阳人把这里命名为“状元遗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