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诉你,射阳是“无中生有”、凭空“长”出来的一个县,恐怕小孩子都不信。
然而,历史事实就是如此。
射阳的起步就是“零”,白手起家,什么都没有,早先,连脚下的土地都没有,散碎泥沙细粒,在大江、大河、大海中漂浮着,要一潮一潮涨上来或“长”上来。人常说“空手套白狼”,说一个人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抓到了一只大白狼,如果不是艺高人胆大,估计就被大白狼给吃了。手脚空空或是赤手空拳的射阳前辈来了,面朝大海,求立足,求生存。这是一个和“武松景阳冈上空手打死老虎”一样值得歌颂的英雄行为。而且好像比“武松打虎”表现出了更多的足智多谋的一面,应该是知识年代大家推崇的榜样才对啊!可惜今天成了一个贬义词,比喻那些不做任何投资到处行骗的骗子所用的欺骗手段。在中国古代,白狼是一种祥瑞的动物,它的出现往往和圣人,和改朝换代联系在一起。据战国时魏国的史书《竹书纪年》记载:“有神牵白狼衔钩而入商朝。”《帝王世纪》也记载:“汤得天下,有神獐、白狼衔钩入殿朝。”孟子说五百年必有圣人出,因此当商朝取代夏朝的时候,祥瑞的白狼就出现了,预示着商朝替换夏朝统治天下。
如此说来,祥瑞,同国运有关。不信,可以去问历史。
射阳的第一代开发者就是赤手空拳而来——空手套白狼,不,是“空手淘白浪”!面对茫茫大海,白浪滔天,潮水退去,满目盐霜一片白。700年黄河夺淮,带来大量泥沙,陆进海退,今日射阳从无到有,从黄海里长出一片新陆地。但这新陆地开始还是一片白:潮起白茫茫,潮退冒盐霜,根本不适宜农耕。
有位伟人说过: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筑堤挡住浪花白。 204国道,是古今射阳的地界,它纵贯盐城东部沿海,它的路基,就是一条古老的海堤——范公堤。范公堤当初称为“捍海大堰”。 随着陆进海退,海岸线东移,后人又加筑10余道海堤。陆地越来越多,海浪越去越远。
立灶煮海盐花白。射阳隶属于盐城。“盐城”,一听就是个产盐的地方。清嘉庆年间,境内盐民占总人口7成。
废灶兴垦棉花白。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原在北洋政府任职的清末状元张謇辞职南归,一心一意要实现他的实业救国理想。他在今射阳境内率先成立庙湾华成盐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成公司。苏北沿海掀起垦荒植棉潮。垦区以植棉为主,因盐城大部分地区土壤含盐量较高,而棉花又是耐盐作物,百余年来棉花一直是盐城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形成了以沿海棉区为主,里下河棉区等为辅的植棉区域。几十年后,射阳这片盐碱不毛之地竟然变成全国闻名的产棉大县。“十五”期间,皮棉总产每年都突破100万担,2004年则一举突破了200万担大关。
在新中国成立40周年时,中央电视台报道:共和国棉花生产“状元县”是江苏省射阳县。
旱田改水大米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领袖毛泽东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开挖苏北灌溉总渠是修好淮河的重大工程之一。先后参战的民工共有119万,奋战了80多个晴天,手挖肩挑车推,完成了整个工程7000多万立方米的土方任务。从此,横行肆虐了700多年的淮河洪水,有了自己的入海通道,更为饱受盐碱侵蚀的射阳送来了甘泉。原本遍地盐霜的射阳,先是引灌溉总渠之水,淋盐治碱;继而实行旱改水,射阳人从此吃上了自己培植的大米。“盐碱地上稻花香”一度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语。
1956年,全县实施旱改水,当年推广面积达8.46万亩,以后逐年扩大,到1962年,水稻面积增加到50.79万亩,净增32.29万亩。但由于水旱相嵌,排灌不分,地下水位增高,土壤形成次生盐渍化,产量低下,水稻亩产只有37.5公斤,皮棉亩产只有3公斤。
1963年,缩水回旱。水稻面积缩减到43.67万亩。
1968年,第二次旱改水获得初步成功。
那时县内的水稻品种,包括早、中、晚、糯常规稻和杂交稻,主要品种(组合)竞达45个。其中早稻品种12个,中稻品种16个,晚稻品种4个,糯稻品种6个,杂交稻组合5个,等等。那年头,主产品是涨锅耐煮的小米(籼米)。蒸煮后出饭率高,但口感差。可以说,这是“射阳小米(籼米)”的年代。
跻身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射阳大米”挑“大粮”。从2010年开始,射阳连续13年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射阳大米是挑“大粮”的骨干品种。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从白色盐硝中走来,走过煮海煎盐的白,走过垦荒植棉的白,终于走进银色“射阳大米”的白。可这个“白”,却被世人称赞为“绿”:绿色食品,射阳大米。
射阳局地方言,读“米”为“美”。那么“射阳大米”就成“射阳大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