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谷流的头像

谷流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09
分享

千年莫高窟

“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

自汉代以来,敦煌就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先秦时期,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西汉武帝年间,始设敦煌郡,盛唐晚期,号称沙州,明初在此设立沙州卫,嘉靖年间采取了封关锁国,包括敦煌在内的嘉峪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成了田园荒芜、稀有人烟的荒漠地区,清初时期,敦煌和广大西域地区一起重回中国版图。

“万里黄沙白云远,千年飞天一瞬间。

莫高窟内空遗恨,至今犹怨王神仙。”

敦煌以石窟和壁画闻名天下。

莫高窟,初称“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敦煌市东南20多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后历经一千多年的时间直至元朝,虔诚的佛教信徒们开凿了这些洞窟。现保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洞窟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佛教石窟建筑群。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尔后不久,西方列强的入侵者以不同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了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千年瑰宝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遗失,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我们从书本上得知:石窟壁画丰富多彩、奇丽瑰异,生动的再现了佛经故事、山川景物、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人民生产生活等画面。它是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承载地,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被东西方学者认定为欧亚大陆最伟大的艺术宝库。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所有前往莫高窟的旅客在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经过严格的安检,尔后排队登上前往大漠深处的景区旅游大巴,汽车平稳而匀速地在沙漠公路上行驶,我们在愉快地谈论,今天早上起来时,在院子里的枣树下见到的那只会笑的羊。

莫高窟体验馆是景区旅游车的终点站,和下车的游客一道,经过桥头的“莫高窟”三字石碑,从“石室宝藏”的牌楼下穿过,我们融入了树下缓慢前行的游客队伍。

道路前方蜿蜒曲折的栈道将大小不同、上下各异的石窟连在一起,石窟共有一到四层,不规则分布在数十米高的崖壁上,绝大部分洞口是被木门关上锁住的,只有有限的几个洞窟供游人参观。

为保护洞窟内的塑像和壁画,窟内没有灯光,不允许拍照和大声喧哗,游人不能滞留洞窟,基本是随着流动人群往外移动,借着洞口的光线,大家走马观花般一路看了过去,竟来不及细听工作人员的解说。

九层楼,莫高窟的标志建筑,高45米,依山崖而建,位于莫高窟上寺石窟群的正中,里边供奉的是一尊依山而塑的巨型弥勒佛像。佛像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这个窟的木质窟檐在初唐初建时仅有四层,晚唐年间建成五层,一直到民国24年,才建成九层。眼前的红色飞檐建筑,是1986年由敦煌研究院重新加固维修而成。

我们不能在洞窟内花更多的时间去欣赏艺术之美,只能立于岩壁之下神往那不再回来越去越远的世界。

洞外茫茫黄沙几易人间,一千多年前的他们依然壁上:惟妙惟肖的表情、栩栩如生的动作、让人觉得他们呼之即出、欲离墙而去。

壁画多已破损,但仍能从残留部分看到画像的色彩斑斓:琵琶马上相思,飞天霓裳云阙,曾经的绚丽灿烂、今日仍斑驳陆离。

让人不由感慨那个时代的伟大,感叹那些画师雕塑者的神来之笔:岁月黯淡了他们的绝世风华,但抹不去他们的不朽辉煌。

出得洞窟,下得栈道,白杨树、馒头柳、沙漠榆或成行、或成林、或三五两株长在必经的路旁。眼前是干旱的荒漠,脚下是贫瘠的沙地,这些树木或茎根外露,或枝叶疏散,或横跨石径,或斜倚灰檐。这里没有黑土地的肥沃,没有江南的湿润,它们的一生没有选择,环境注定了它们的坚强,在这贫瘠而干旱的地方,它们开始了艰难而又卓绝的一生。它们一边作为洞窟的屏障为之阻挡千年风沙,一边为工作在这里的人们和远来的游客遮住头上烈日,它们的一生都在呵护着这座人类的艺术殿堂、精神家园和无价的艺术宝库。

绿荫之下的陈列室内讲述着莫高窟的守护神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他们的故事,和室外他们曾经浇过水的树木一样,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生命意义永远定格在这荒凉的莫高窟外。

又到来时桥头,桥下无水,对岸佛塔数十,错乱无序列于沙地上。回首千年洞窟,犹闻飞天哭泣,不由一叹:

人类文明千载,抵不过白云之下半堆沙丘;众生百年欲望,也终成为佛塔前的一粒细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