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尘埃不能湮没的丝绸古道,在黄土高原的群山之中蜿蜒地舒展着自己持久的意义。这里是黄河北岸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在丝绸之路北线上的安定古堡的钟山石窟,灿烂的历史留存从未被时光所遮蔽。
7月6日早晨,当我踏上这条古道,来到秀延河畔的钟山石窟,朝霞如同一袭袈裟,给石窟披上了金色的“庄严自身,令极殊绝”的衣襟,安详于晨光中的悠扬钟声,在丝绸古道上回响着。
今日的钟山石窟,是“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现场。这里没有喧哗,每一片树叶的绿色里泛起的微光,吸收着漂浮的尘埃,那些被留却在历史记忆中的云烟,落在石窟的院落的青砖绿瓦上。我以文学的视角看过这里的一切,让文字回归到文明之地,抵达这座被誉为“全世界罕见的石窟”“独一无二的历史存在”“中国最早的石窟群之一”的钟山石窟。
丝绸古道上,一个传说带来的春秋往事
斑驳的石碑上生长着宋朝的青苔,时光被深深地刻勒在碑文之中。此刻,沧海桑田之上的苍狗白云,在这个正午中唤醒那些太多的往事,从隔河相望的这条丝绸古道上一一走来。
回到宋朝,坐标落在陕西安定堡,一座犹如倒扣的钟的大山被称作钟山。钟山稳固,山体雄浑,整座山外披三尺黄土,黄土下是坚硬的岩石,相对于其它山体几乎都是黄土结构而言,这样质地的山在陕北少有。这座山从一千年前开始,收纳了钟山石窟的前世今生。
钟山石窟的故事,便从宋朝的一片月色中开始讲述……
公元1067年一个初秋的傍晚,一支浩浩荡荡的石雕队伍,在沾着露水的月光中抵达安定堡的钟山脚下,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和庆祝钟山石窟开工,官府拨银子在钟山前的一块平整的地上搭台唱道情、吹唢呐,设坛敬佛三天三夜。十里八乡的人们闻讯赶了过来,在黄尘升腾弥漫,远远看上去犹如仙境的戏场子里,人影和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给这座孤寂的钟山带来了从未有过的人间烟火气。
常年遭遇塞外侵扰的安定堡一带,给当地的黎民百姓带来极大的战乱之苦,为除患宁乱,朝廷在全国挑选一百名石雕技艺高超的石匠前往陕北安定,在钟山内打洞雕刻万佛洞,以求佛祖保佑这方水土。当时设计整个石窟群以钟山正南为主窟,左右各两窟,共十八个石窟,雕刻十万尊佛像。拿到设计图纸的石匠们全部被带到距钟山十五里外的红石峁沟,入沟二里路靠左的山崖上,有一洞口,此洞直通钟山,所有的石匠和他们所需的物资,都要通过这个洞口运送。
不知过了多少年,洞外已是花开花落几度春秋,洞内的石匠们终年不见天日,渴了喝口洞内石缝间流出的泉水,冷了燃堆挖掘出的煤,有的已病死在洞内,谁也不知道洞外的天地变成了啥样子。不敢违背朝廷之令的石匠们,虽已雕刻成大小数万佛像,但离皇上要求的十万佛像仍差距甚大,他们深感绝望,一个个弓腰偻背的愁眉苦脸地在叮叮当当的一片石凿声中苦熬着日子。
时令已是又一个寒冬腊月,石匠们跪在已雕成的释迦牟尼佛像前烧煤为香,燃衣为纸,一番心绪苦诉,祈盼佛光佑照,帮他们解除苦难。诉罢,便朦胧入睡,眼中现出释迦牟尼佛像,告知他们每天到红石峁沟洞口处向河滩一拦羊娃喊问:马兰花开否?拦羊娃回应马兰花开了之时,便是你们归乡之日。大伙兴奋至极,每天派人到洞口喊问马兰花开了没有。
红石峁沟有一村,名叫道阳树坪,此村有一姓郝的员外,他一向行善乡里,威望很高。村里有一孤儿名叫海娃,全凭郝员外收养。海娃年小勤快,每天到村前的沟滩给郝员外放羊。这年冬日,年关将近,海娃如常赶着羊群来到河滩。只听见石崖里传来叮叮当当地凿石声,一会又听见崖内有人喊问:“拦羊娃娃,马兰花开了没?”。现在是冬天,这里连一棵青草都不见,哪有马兰花会开,深感奇异的海娃回家后将此事告诉郝员外,郝员外说:“明天去,如还有人问,你就说马兰花开了。”
第二天,果然又听见石崖内有人问:“拦羊娃娃马兰花开了没?”海娃高声回答说:“马兰花开了!”话音刚落,只见晴天霹雳雷声轰响,顿时地动山摇,石崖中间飞起一块巨石,撅开一个洞口,洞口里飘出一团白云,飞出一群白鸽。这时,海娃又发现洞口之上果然有一株马兰花在严寒中绽放。听到雷声的人们都跑到河滩里看个究竟,郝员外率众乡亲手执火炬,拾梯登洞,摸索前行,只见洞内精雕细刻了数万尊大小佛像前。他们边走边看,不觉又到另一个洞口,原来已经来到安定的钟山之下,看见洞口石崖上刻四个摩天大字“洞天福地”。郝员外与众人齐跪佛像,烧香拜佛后,奔走相告这一奇迹。
钟山石窟在这个美丽的传说中建成后,香火旺盛、僧侣五百,信徒香客遍及西北地区。从此,钟山石窟的传说故事,被这条古道从宋朝带到今天,从塞上带到四海。
香火梵音中,文明的另一种表达
安定堡自古以来商贾云集,乃陕北要塞重镇。石宫寺建成后,各地香客纷至沓来,经商者络绎不绝,安定一川车水马龙一派繁荣,钟山一带祥云灵气长年弥漫,安定古堡气象万千。
与安定八景相映生辉的钟山石窟,并没有沉睡在史册中,当其它景色在漫长的时光中渐渐成为安定县志的记忆,而钟山石窟以其更加迷人的魅力,千百年来始终发出耀眼的光泽,从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境遇中,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生动地呈现在历朝历代的时光现场。
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的三号窟,因石窟外墙分别雕刻有元代的千手观音像,和道教老子和关帝及孔子的造像,历史上称为三教圣人,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特有的文化现象。钟山石窟因此而成为多重诉求的道场,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心灵慰藉。
主窟内四壁万佛、雕工精巧,特别是彩绘保留上千年,依旧色泽鲜明。主坛基上有三组十四尊大型立体圆雕造像,主佛像为释迦尼和大弟子迦叶、小弟子阿难修行的不同状态,体现了佛祖在修炼过程中的不同境界。三尊主佛像与八根石柱接地连顶,都就地雕刻而成,与石窟浑然一体。整个石窟造像以简练概括与丰富细腻的手法相结合,达到了宋代石窟的最高境界和艺术水平。
石柱四周和石窟四壁一样,均密无间隙地刻满数层万余尊浮雕小佛像,这些浮雕均以佛教故事为主。两边的造像龛里,雕有太子出行图和僧人启门图。尤其是东壁的造像龛里的太子涅槃图,更是刻画得惟妙惟肖,把太子升天成佛的经过表现得十分生动。
令人叫绝的是佛像的颈部和手臂上,用放大镜可以清晰地看到血管和经脉,如果注目一分钟,似乎能看到经脉的搏动。一千多年的生命在这里从未消失过,栩栩如生地在石窟内看惯世间万物、人情冷暖。能在石佛像上雕刻出血管和经脉的,全世界只有钟山石窟才有。
库内左壁有一组石雕,是唐僧和孙悟空原型石盘陀取经的造像,相传吴承恩在钟山石窟礼佛时,看到这组雕塑受到启发,创作了旷世奇作《西游记》。而库内的十殿阎罗像,据考证,目前在全国只有上海的一座庙宇和钟山石窟有,这充分说明了南北两地在文化的认同上,均起到了南北呼应的作用,分别代表了这种庙宇文化在南方和北方的一致认同。
窟内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尊佛像是左胁侍菩萨,它头戴花蔓冠,身披落宝串,脚踩莲花台,体态婀娜,亭亭玉立,被称之为全国最美的佛像和“东方维纳斯”。
一组被风化的佛像,目前只剩下筋骨,看不清他们的面孔,但是轮廓清晰可见。这组佛像经过一千年的时间雕刻,为我们保存着太多的秘密,石匠们手执凿子敲出的月光之音,佛像们心念众生发出的慈悲之声,黄河水穿越群山而来的波涛声,大漠孤烟直时带走的乡愁等等,在这组佛像被风化的砂粒中得以保存。
钟山石窟内还保留完好的数十通碑、碣题记,既是书法佳作,也为研究考证钟山提供了佐证。同时,钟山石窟现存的山门、牌坊、萧寺宫、七级密檐式砖塔、惠善法师浮图塔,松岩法师浮图塔,以及塔林、地宫、石崖墓群、禅室、禅院等,也都有很高的艺术和科学考察价值。可以说,钟山石窟是人们研究千余年来历朝历代宗教史、民俗风情、彩绘工艺、衣着装饰与雕刻艺术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史料。
钟山石窟三号窟石刻佛像数量之多、密度之大、种类之全、内容之丰富在全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并在中国佛教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成为中国雕塑史和石窟建造史独一无二的标本。
石窟内缤纷绚烂的精雕细琢,呈现出一个辽阔的石雕艺术世界,每一尊佛像的成立,淋漓地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边塞地带交融时,植入了更多的陕北元素后独特的神秘主义的美感。
而作为北宋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的佛都,这方水土一直在香火梵音中广纳万物,庇留人生苦乐。这里既是宗教场所,也是文化集结地,更是文明传播地。这里所表达的另一种意义,已经超越世俗之中对功名利禄的逐取。
石刻的寂静中,盛开着时光的花朵
丝绸路上的马蹄声留声于钟山石窟,这条古道在庞大的时光现场,从未停下过自己所要承载的文明传承。生生息息而绵延不绝的人们,千余年来,一直来来往往于这文明的光泽之中。钟山石窟自诞生以来,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大本营,这里不仅储存着道与佛、人与教的流年往事,更实现着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
我触摸今日山河,岿然屹立的钟山滚烫着这个夏季的炎热,手温不可消除的余热,在这座山所处的维度的独特性中,不由得搂紧石窟内端坐的一尊尊佛像。我用一句方言的重叠,向钟山石窟发出询问,你可否看到红格当当的山丹丹花,在你的山坡上开的满洼洼的红?
是的,这是山丹丹花开的季节。钟山之花常开不败,钟山气象弥久历新。我没有采摘,我用目光守住花瓣上的鲜艳,如同有很多人用行动守住钟山石窟的瑰丽。钟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所长郝艳接受采访时讲到,他们利用高校研究团队开展石窟防风化课题研究和石窟病害分析,通过日常微环境监测落沙监测,为下一步石窟保护收集数据,开展了钟山石窟数字化保护项目,建立钟山石窟数字模块和网上博物馆。
子长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向红介绍时,如数家珍地说,钟山石窟不但继承了唐朝雕刻丰满圆润的写实风格,而且还有宋朝更加本土化的特点以及以形传神、刻画内心世界的雕刻手法,是我国雕刻艺术的一大飞跃,成为北宋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作、经典之作。同时,石窟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彩釉等艺术于一体,以独特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在我国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外学者认为,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在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之下。
跟我一起采访的中国化工作协副主席崔完生认为,这个活动选在钟山石窟非常合适,他说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的“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安排在钟山石窟,这里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遗迹,这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聚集,我们要把传统的美学精神和当代的审美追求有效地结合起来,传承好、守护好文明的火种,使之成为新时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我们要在创新发展中,用手中的笔,来完成一个作家的社会担当与文学使命。
如此而言,钟山石窟与文明和文学相互建立起的关系甚为密切。我必须把自己的笔触从“汾川胜地”的牌楼刻联“自汉自唐几千载相传胜境,为神为佛亿万年永固皇图”中解读这座石窟永存的意义。“总昭方丈之图”是立在山门右侧的一通石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记载了祖师龙泉禅师门人惠赞门徒的世系图。龙泉禅师在元朝至元年间应安定县官刘珍邀请,为普济禅院主持。担任主持历时十年使寺院成为陕西名刹,本寺所管辖的分寺院有福建的龙泉院,浙江的嘉祥院,天津的圣安院,河南的福惠院和山西的洪福院等大寺院,可见本寺在当时的规模和影响力之大,把这里的文明传播和根植于了华夏大地的东西南北中。
神奇无处不在的钟山石窟,二十多年前竟然在石缝里长出几棵菩提树和杜仲树,作为热带植物的树种不可思议地在这里长得生机勃勃令人费解。有人这样解释,这里曾是佛都,生长出菩提和杜仲,寓意为普度众生。如今好多游客来到这里,会跟这几棵树合影留念,求个好运。
钟山石窟河对岸的安定古镇,是目前全国保存的唯一的窑洞古镇,至今保留的明清时的窑洞院落,依然荡漾着浓浓的烟火气。钟山石窟与安定古堡的人文共有的属性始终没有改变,显然是源自于这里的人们崇尚文明的实践和体现。
“世居陕西安定堡”百世先贤胡瑗,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等,首创“分斋教学”,开分科教学之历史先河。“先儒胡子之神位”至今仍与韩愈、诸葛亮、朱熹等先贤的牌位并列在一起。“青琐名臣”薛文周,为官清廉,“政多宜民,一介不取”,被明神宗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安定人工书神写张在朝遂以泥浆代墨,手指当笔,苦练不辍,民间誉之张神写。
号称“西北第一县衙”的安定县衙,是一座独特的窑洞县衙,县衙位四面凌空的独立是砖拱窑,为十字形拱圈形式。坐标中心为四边形莲花瓣十字拱筒,又等距离地朝四个方向辐射,打成四个筒拱,一砖封顶。其特点为特大型或特殊型 的空间聚落,窑洞建筑艺术达到顶峰。历代都城、皇宫以及州县官府衙署均南向,已经成为普遍的建筑规制,但安定县衙却坐西面东,寓意紫气东来,为安定百姓吉祥美好。
而分布在钟山周围和安定堡内的文山书院、笔锋书院,以及谏垣坊,平政坊,儒林坊,敕旌孝行坊,敕旌节孝妇坊等19座牌坊,和20多处明清民居建筑,芝兰居、贾家大院、清史家楼院、郭家大院等,无不成为文明的印记。
而此刻的时间点是下午五时,安定古镇的每条巷子里的古朴成为时光的底色,我在一个人的寂寥中聆听到石刻的声音,声音里的芬芳在古镇的沧桑中找到自己的花朵,那些被闲置的日子瞬间开满花儿,河水两岸时光的空白,被刻下钟山石窟的铁凿声。
走近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追寻中华文明灿烂踪迹。7月6日,我在陕西钟山石窟结束了一天的深入采访,在返程的路上,路是那条丝绸古道,车轮声中隐隐约约传来久远的马蹄声,在晚霞中敲响时间的钟声。
当我在书房里翻阅手机,从中国作家网上看到铁凝的这段文字: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新时代的广大文学家艺术家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在连续性中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在万古江河的中华文脉中体认自身的使命和方向。
中华文明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风华独具和底蕴悠远的不可枯竭的生命力与传世价值。植入博大的中华文明现场,钟山石窟在历史变革中一次次地唤醒文明基因,在黄河北岸的崇山峻岭中传播着文明的基因,以石雕的人文气度,放任于时空之中,给不朽的中华文明增添着至高的石雕光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