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克敏的头像

苏克敏

网站用户

小说
201809/04
分享

大山知我心连载

大山知我心

苏克敏

---谨以此文献给留守乡村的儿童、乡村教师及关爱留守儿童的爱心人士们

黄山北麓有一个叫“林山”的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的小村庄。传说村庄始建于宋朝,,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村子南与黄山天都峰遥遥相望,北与佛教名山九华山接壤,处于两大名山间的村庄,平均海拔600多米,江南翡翠太平湖就在它的脚下。

四周巍巍青山,环绕着村庄,使村庄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盆地。山上涓涓细流是村庄的血脉,汇集到一起,形成一条二丈来宽的小河,千百年来,无论多么干旱,河水也不见少。它滋润着村庄的几百亩田地,,养育着这里的村民。

山上四季常青的松树,是先人亲手栽,还是自然成林,不得而知。但封山育林的村规,一直沿袭至今。传说在清朝末年,有一个懒汉在火热的夏天里断了烧锅柴禾,就跑到山上砍了一株小松树回家,受到了村庄史上最严厉的处罚:身体上被绑着一个大磨盘沉入深潭溺毙。这个骇人听闻的故事,也一年年地传下来。从此人人都自觉地到山上捡干枯的松枝当柴禾,谁也不敢干乱砍滥伐的勾当。

这个村有十个村民小组。有六个村民小组建在山脚下的空旷平坦的好地方,另有四个村民小组都是分散建在盆地四周两山之间的狭长的空旷处。狭长的山谷中矮小的农舍星星点点,早晨,家家户户屋头的烟囱炊烟四起,炊烟汇集在山腰间拉长,给大山系上一条乳白色的腰带。

这建在大山四周的村庄都是以山的走向和山谷的深浅、阳光的多寡来命名的,分别是斜山冲、深冲、阳冲、枫树冲。

十一岁的诸葛敬就住在斜山冲。

村子总共只有十几间土墙屋,依山而建,房子不大,大门朝南。上一年秋收后的芭茅草垫底,芭茅草上面再盖上稻草的屋顶,经过半年的风吹雨淋,稻草已经变黑腐烂、松松垮垮、支离破碎,风一吹,那被腐蚀了的稻草就纷纷扬扬地在房顶上飘荡,然后又极不情愿地落在了大路上、、阴沟里、还有不远的山坡上……茅屋的后面就是永不褪色的青山。山上有千年古松、有青翠的毛竹园,还有十几个大人手拉着手也围不过来的枫香树,那斑驳的黑色的树皮,似乎在告诉着人们它的沧桑经历。虬枝上的鸟巢大大小小无法数得清。太阳出山时,这里就成了鸟的天堂,各种颜色、大大小小的鸟儿拍着翅膀欢叫着。

老鹰是不与这些小不点们为伍的。也不知它们在哪个悬崖峭壁上筑巢建窝。村子的上空常年有它们盘旋的雄姿。春夏交替之际,只见成群的雏鹰在小村子的上空飞来飞去。大胆的还练习着俯冲,那动作真刺激极了。在高高的蓝天下,突然像石头一样垂直坠落,眼看就要落地了,突然间又像箭一样的直射天空。村子里的老人和小孩们似乎看惯了这一切,没有人表现出惊奇,更没有人去欣赏。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家庭主妇们忙着喂猪,男人们有的吸着个旱烟袋,一路飘着青烟;有的端着茶杯,留下一路茶香。            

 

诸葛敬念小学五年级。

母亲生下他三个月后就把还在襁褓中的婴儿交给了五十多岁的公婆,轻轻松松地和丈夫去闯世界了。春节回家过个年。过了正月初七就迫不及待地要南下了。好在爷爷、奶奶的身体还结实,年幼的他无忧无虑,也习惯了这种生活,反倒对父母的思念日渐淡漠。

老师常在班上夸诸葛敬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也不知是遗传的基因问题还是天资特别的聪颖,课堂上的他,前十几二十分钟听课非常的认真,托着个下巴,瞪着个大眼,一眨不眨地望着黑板、望着正在讲课的老师,还不时地在课本上写写画画。而后就趴在桌上呼呼大睡。为此事,没少挨过老师的批评和惩罚――你不是个瞌睡虫吗?让你站着听课,总不会睡着了吧?可是小家伙站着也能睡。而且睡的那个相呀,简直让全班的同学忍俊不禁:“只见他站着站着,上下眼皮就非常自然亲密地接触在一起了,口水不断地流出来,有时拖得一尺多长,更令人不解的是,有时还打起了呼噜,那呼噜声拖得又长又响又深情,也像他正在做着一个非常美好的梦。”

时间一长,老师们也弄不清他的瞌睡为什么这么多。好在这并不影响他的学习。上的新课他都能弄懂,老师布置的作业比谁都做得快做得好,同学和老师们都叫他“小诸葛”。 从此,老师们达成了共识:让他睡吧!顺其自然,养足了精神更加聪明!

 

 

小诸葛的父母都是勤劳的农民,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他们进城后,很快地适应了城里的生活节奏,也渐渐地像个城里人了。特别是妈妈的头发,染成了金黄色,穿着打扮也十分时髦,,眉毛画起来了,还涂起了口红。好在夫妻二人都在一起工作,不然,村里的人还认为她在城里做起了见不得人的营生呢!

小诸葛的父亲还是保持着农民的本色。只不过他的穿着换上了厂里发的工作服了,由一个地道的农民变身为城里的工人。身份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他的勤劳吃苦的本质。工厂主要从事各种布匹的印染加工。活儿又脏又累。但总比在农村里日晒雨淋要好千万倍了。厂里的技术活儿他一学就会,受到车间主任的器重,厂里派他到外地学习技术回来后,当上了工长,负责整个车间的机器维修和质量检查,而且工友们还选他当了厂里的工会委员,负责农民工的维权工作。当然他的工资也比其他工人高出了许多。

眼看着家里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爸爸却遭遇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车祸而身亡。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天似乎是塌下来了。

诸葛敬的爸爸身高马大,1米85的大高个,无论做农活还是在工厂里做工,都是像个绣花姑娘那样细心。在乡下家里,他锄过草的菜园,让人看了赏心悦目:菜畦整理得平平整整,一根细小的草芽也被他拔得干干净净;在工厂里,他负责的厂房每天停机后,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他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儿子。那年的秋天,听说父亲生病住院了,他连忙请假赶回家。长途客车到达终点站后,还有五十来里路的乡村公路。已经到了下午的六点多钟,村里一天一趟的私人班车早在下午2点就回去了。归心似箭的他,找到了一辆无牌无照的三轮车。也许这个车手没有开过山区的路,也许是对路况不熟,也许他开得太快。在一个急转弯处,突然就直冲到了右边的山崖下。三轮车夫和诸葛敬的爸爸双双毙命。

三轮车无牌无照,更别说参加保险了。死亡双方都只好认命。

没有了经济来源,敬一家的本来蒸蒸日上的好日子就定格在爸爸遭遇车祸的那一天了。母亲已渐渐融入了城市人的队伍,再也不想回到这个边远的穷山村。在丈夫去世还不到一周年,她就又与城里的一个青年人成双成对地出入于酒巴、舞厅,把自己的父母及公婆、儿子丢到了九霄云外。

逝者已去,老的小的还要生活。二老及小诸葛经受了这沉重的打击后,好久才从悲痛中慢慢地回过神来。二位老人还不到六十岁,背却佝偻起来。走路也不像从前那样坚实有力,总是低着个头,觉得儿子离世后低人一等似的。

从此,祖孙三人相依为命,二老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敬这条根上了。

 

斜山冲离学校还有三里路。每天清晨当敬还在梦中的时候,两位老人就蹑手蹑脚地起床了,给孩子准备早餐。养了三只母鸡,隔三差五的能生几个鸡蛋,老人们都煮给孙子吃了。说是孙子读书要用脑,鸡蛋是补脑的。

自从父亲车祸去世、母亲改嫁后,诸葛敬变了,变得沉默寡言,他常常一个人坐着、双眼无神地望着前方。他的眼泪哭干了,再也看不到他在课堂上睡觉,更不要说打呼噜了。

奶奶常在敬吃饭时坐在旁边唠叨:“你爸爸年纪轻轻的就“走”了,他就是书读得少了啊!你爸爸小时候,我们家里穷,没钱给他读书。只好打工了。如果他不打工,也不会出这个事啊!”说着说着,奶奶的泪水就又流出来了。

“如果连读书的苦都吃不了,日后面对着更多困难坎坷,恐怕也无力应对。”懂事的诸葛敬知道奶奶的苦口婆心,在学校里更是勤奋了。他暗暗地下定决心:“我要读好书,我要上大学,我要上一个好大学!”

从此,他改掉了上课睡觉的毛病,作业的书写也非常的整洁美观,深得老师的喜爱。

他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叫范柯明, 是一个师范学校的高材生。个子不高,但很精神。能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过年还为村民们写春联,进入腊月,打工的人们陆续回村,人们都拿着红纸来到柯明老师家,有的人家拿来一张红纸,有的两张,还有的门多的人家,拿来三张红纸,要写好多幅春联呢。范老师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学到了这样的本领:只要他了解你家庭的主要情况,比如说,你家今年的收入情况呀,你家的人口组成呀、家庭的和睦团结呀、晚辈们孝敬老人呀、家庭人口的文化程度呀等等,能根据他掌握的情况来现场为你编写一幅春联。人们欣赏范柯明老师的才气,欣赏柯明老师那漂亮的欧体楷书,感谢柯明老师编写的春联给他们的家庭带来满满的祝福。从腊月二十一直到除夕夜,柯明老师家的那小小的院子里都挤满了来写春联的人。哪家有几扇门、哪家的大门有多高,柯明老师一清二楚。当求写春联的人来到他家的小院子里时,柯老师边写着春联边吩咐道:“桌上有刀,自己去裁纸。”温暖的阳光照在这小小的院子里,照在大家喜庆的脸上,照在铺在地上晾晒的刚刚写好的红红的春联上,一年难得回来一次,又难得在这样的场合见面,他们相互握手寒喧。

家庭主妇们是腊月里最忙的人,而范老师也是最忙最累的,一天的春联写下来,腰酸背痛,而且在这最忙的时候,爱人的家务活他一点也帮不上。好在爱人通情达理,不但不责怪丈夫,每天早上还泡上一大壶茶供来求写春联的人喝。人们在高高兴兴的拿着写好晾干的春联走的时候,也不忘说一声:“师娘,谢谢了!

家长们对这样的好老师非常的欢迎和信任。他的班级的学生为有这样的好老师而感到自豪,他们常常在别班的同学面面前炫耀:“我们的范老师今天又给我们讲战斗故事了。”谗得其他班级的同学只有嫉妒的份儿。

 

十年“文革”刚刚结束不久,乡村教育百废待兴,一切还要从头再来。孩子们的书包里只有语文、数学两本教科书,学校没有图书室,学生们缺少“精神食粮”,他们像一群严重缺乏营养的孩子,挣扎在“阅读”的贫困线上。

范柯明老师在师范读书期间,就是学校的文艺骨干,还是学校文学社的编辑。他能歌善舞,吹拉弹唱都能来一手。他被分配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村的完小,由于国民经济的落后,国家负担不起众多的公办教师的工资。因此在中国就有了“民办教师”这一特殊环境下的群体。

范柯明这批师范生毕业时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成了公办教师,百分之八十的师范生分配时是“社来社去”的民办教师。进校时,在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就说,百分之二十的公办教师的名额是给那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的,你们要争取啊。你们要相信学校,要相信政府,我们说话是算话的,你们要努力学习。不过,你们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来者欢迎,去者欢送!

校长的话音刚落,当场就有十几个学生退学,打道回府。好在那个年代上师范不要钱,只不过自己掏了几块钱的路费。

柯明对自己的能力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他相信堂堂一个师范学校的校长的话一定是算话的。在学习期间,刻苦钻研,在中师班上,他一直是个活跃分子,各种活动他都为班级争了光。父亲就在这座城市工作,常到学校了解儿子的学习情况。当听到老师对儿子的夸奖时,他也对儿子毕业后的工作分配有了信心。

范柯明师范毕业后到县教育局报到时,才知道自己是一个“社来社去”的民办教师,而与他同时进学校的那些“镀金”的混世者,学习成绩极差,但其父母是当官或是当教师的,都成了拿国家工资的公办教师。范柯明被分在最边远的林山村。这时他才清醒,当年在开学典礼上那些当场就退学的学生真有先见之明啊!

既然木已成舟,总比在生产队干体力活强,每月还有二十八元的工资,尽管这二十八元公家只发到手十四元,还有十四元要到年终时由生产大队统筹后才能发。如果当年农民们歉收,你这十四元就欠着吧!

这时的范柯明别说有多沮丧了。

范老师的笛子吹得好。他用梆笛吹奏的在当年十分流行的“扬鞭催马运粮忙”节奏明快,而且还不时地变换着花样,如吹“花舌音”“双吐音”,令这个小村庄的男女老少听得陶醉了。他用曲笛C调吹奏的“梁祝”如泣如诉; “姑苏行”更是带有江南风味,好像把听众带进了苏州园林里的曲径通幽处。

为了解除心头的苦闷,柯明一下课就吹起了竹笛,他的四周就围满了学生们,一个个瞪大双眼:“这根小竹子想不到这样的神奇,还能吹出这样美妙的声音。”

“老师,您能教我们吹吗?”学生们小心翼翼地问道。

“能啊,只要你们不怕苦,我就教你们。”柯明回答得十分干脆。

孩子们满意地笑了。

 

范老师是文学爱好者,他那每月十四元的工资都用在订阅报纸、文学杂志上了。大型文学刊物《收获》、《小说月报》是他的最爱。当他坐在办公室里读书时,他的学生们又围了上来。

“老师,您读什么呀!这样津津有味。您能读给我们听吗?”

“你们喜欢听吗?这里有打仗的故事,还有讲你们小学生的故事,如果喜欢我就读给你们听。”

孩子们喜形于色,蹦着跳着,奔走相告。

 

这所村完小的校舍解放前是当地的一个富有的乡绅创办的私塾。解放后,人民政府把这所私塾的房舍进行了扩建和改建。学校的门前有一个不大的操场,供学生做操上体育课;校内有一个小小的院子,院子里十几株四季常青的柏树,在阳光照耀下,散发出诱人的芳香

学校采取的是复式教学模式。处于启蒙阶段的一年级是单班,二年级与四年级复式教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当年我国农村学校教学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好这两个年级的课程,要处理好动静搭配的关系。容不得浪费一分钟的时间。

村完小坐落在一座大山的旁边。山上都是千年古松和古枫香树。松鼠在树枝上蹦来跳去,追逐嬉戏。有时,学生们看见山上大树上的鸟儿和松鼠静静的望着教室里上课的学生,那些大胆忍不住地指着外面坐在树枝上的松鼠说:“老师,你看,松鼠和鸟儿也在听我们上课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课间十分钟,范老师拿起心爱的曲笛,坐在外面的老松树下吹起了他喜欢的老歌《九九艳阳天》,一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吹得委婉深情,接着又吹起当年流行的、孩子们也非常喜欢唱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小松鼠们听得也睁大了眼睛,一动不动地望着学校的门前;鸟群听到笛声也中止了飞行……

这个小小的村庄的中央,这边远的山村的完小天天书声朗朗 ,笛音悠然!

诸葛敬家离学校有三华里的路,而且是羊肠小道。自从上了五年级,每天清晨,他再不要奶奶那么早的起床为他做早饭。而是在头一天奶奶做晚饭时,就要奶奶多放一把米,好第二天早晨自己起来后把冷饭热了吃了去上学,好让奶奶多睡一会儿。

奶奶逢人就说:“我的敬敬长大了,懂事了。”

每天中午休息时间,老师就给同学们讲故事。基本上都是读那些书上的故事 。老师读得声情并茂,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有当年对越反击战的英雄故事,如《高山下的花环》、有校园师生间的故事,如刘心武老师写的《班主任》还有同学们特别喜欢的反特故事《一双绣花鞋》……

大家听得入了神,有的同学在听了《高山下的花环》里的主人公梁三喜写给家里的信里的那些感人肺腑的语句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老师,您读的这些文章写得真好哇!”诸葛敬不时地跟在老师的后面常说:“我长大后也要当一个作家,也要写许多人们喜欢的文章!”

“有志气!”老师夸奖道。

从此,在这个三、五复式的班级里,就又多了一节课,那就是每天午饭后的休息时间里老师读书给学生们听。并且也常常听到老师与学生们轮流读书的场景:读书的声情并茂,听书的聚精会神。没想到,范柯明老师的这一读书活动,给他们班级的学生们的心里埋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我要读书,我也要写好文章!我长大也要当作家!

诸葛敬是老师们信赖的小助手。复式教学,有利有弊。最令人头疼的就是那些小调皮们在上语文课时,如果五年级的课好听,三年级有的同学就放下了手中的作业,听得入了迷;如果三年级有某一篇课文是新的内容,五年级的同学也做起了旁听生。老师们的工作又是那么的忙,诸葛敬就充当起了小助手的角色,辅导那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作业的小调皮们。

敬一有空就把老师的《小说月报》、《十月》、《收获》等文学杂志以及线装的《三国演义》等书拿去读,线装的《三国演义》里的繁体字,诸葛敬能认识得很少。老师忙时,他就联系上下文去猜度,实在不行,就做个记号,待老师有空了去问老师……

小时读书,如板上钉钉,一生也忘不了。

一本线装的《三国演义》,敬也不知读了几遍,他不但认识了许多的繁体字,更重要的是他从书上初步懂得了人物的描写、人物的语言性格的刻画,还能把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讲给乡亲们听。乡亲们都夸敬敬了不起,是个小秀才了。

在短短的小学阶段,他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他写的作文也越来越像个样子.

敬在读老师借给他的书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老师读书多么认真啊!老师在小说的许多地方密密麻麻地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有的地方还写下了与小说人物的对话、还有的地方谈了自己对小说中人物的看法和评论,有的地方老师写不下去了,还加了一张纸写下读后感……

“怪不得老师的语文课讲得这么好,他读书是如此的仔细!”

渐渐地,诸葛敬有了他的宏伟计划:攒钱买书!

他从此有一个远大的理想:长大也要当教师!当一个像范柯明一样的好老师!

“买书的钱从何处来?”诸葛敬犯难了。

爸爸去世,母亲改嫁。爷爷还要耕种三亩薄田、还要和奶奶打理菜园。祖孙三人相依为命。家庭没有什么收入,我总不能要爷爷奶奶的钱买书吧?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