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记忆中的北海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提起北海公园,无论年龄大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首歌。老北京人对北海公园感情深厚——谁家里没有几张泛了黄的在北海公园的黑白照片呢?这照片上的人即使模糊得都看不太清楚了,但是,人站在墨绿色的铁皮围栏前,后面的海面和白塔是那么的清晰。现在恋人约会要去时尚地打卡,过去年轻人谈恋爱必然要到海上以白塔为背影泛舟,等有了孩子后更要带儿女来北海游玩,夏天划船冬天嬉冰。有多少人北海公园是年年来,代代来;有多少北京人是从孩童时代玩到了头发花白。北海公园的四季美景是最熟悉和亲切的。
我家一摞摞的影集里记录着我童年在北海的时光:白塔,海边,五龙亭,九龙壁,漪澜堂等都有我的身影。小时候逛北海公园是快乐地游玩,撒花儿地奔跑,却没有留意北海公园有很多雅致的景色,有多处古朴、有特色的建筑。成年之后再去北海,才渐渐发现这里无限的美好,每次去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感悟,也才一点点了解到北海公园的历史和地位。北海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占地面积68.2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38.9万平方米,在辽代时被称为“瑶屿”。它始建于公元1166年,原为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帝王和皇室成员游览、祭祀、处理政务的御用场所,也是现存世界上保存建园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皇城御苑。盛夏时节,北海公园是京城宝贵的纳凉之地。北京不像上海、天津水系丰富,所以能在城里有这么一块宽阔的水域,是奢侈的,这恐怕也是人们喜爱北海的原因之一吧。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曾评价:“没有北海,也就没有现在的北京城。”可见北海在北京城的地位。
二 北海公园北岸的四季美景
进入北海公园北门,一眼就能望到巍峨的白塔矗立在南岸的琼华岛之上。虽然这时看到的只是塔的背影,但依然可以感到它的壮观:立于山顶的白塔像一位高大伟岸的男子,有顶天立地的威严,而洁白的塔身,优美柔和的曲线又让白塔呈现出少女般的婀娜妩媚。白塔是北海的标志,望着白塔就知道我们已经来到了北京独一无二的北海。北海的白塔建于清朝顺治八年也就是1651年,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一座覆钵式喇嘛塔。
早春,乍暖还寒,人们还穿着羽绒服,这里却已经有了生机:水面上忽忽悠悠的由远及近来了两只小鸭子,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小鸭子游来游去正在寻觅春天的气息,其实,正是它们带来了春的讯息,是它们融入了眼前春的画卷里,成为了报春的使者。再过一段时间,来这儿的鸭子更多了。看了海面上的生机,我立刻理解了“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这些词汇的含义。
偶然间,我发现,一向威严的白塔也会显得活泼和俏丽,那就是在春天。北海的岸边有一株株垂柳,春天时长长的柳条温柔的垂着,鹅黄色的小柳叶悄悄的卷在枝头,嫩嫩的,真是可爱。它们像是在试探,只抽出了寸长,好奇又让它们迫不及待地继续舒展,来看这美丽的世界。透过幕帘般的柳条,是波光粼粼的水面,白塔俏皮地躲在柳条里,春风拂过,白塔若隐若现。当柳芽在枝条上慢慢地舒展,长大,从鹅黄变成淡绿,又由浅绿转成深绿,春天也随着柳芽渐变的颜色悄然走进了古老的京城。
等到夏天,海面上就热闹起来,各式的小船熙来攘往。这热闹的景象,就像《清明上河图》中,繁忙的漕运景象。这时的柳树已进入成熟期,长长的深绿色的叶子垂在枝头,若是中午太阳最强烈的时候,又没有风,柳叶和柳枝低垂着,显得无精打采,透着夏天的困倦和慵懒。秋天,海面上没有了夏日的繁忙,天高云淡,望着海面和白塔是那么的通透。柳树的叶子正由绿变黄,虽然阳光尚好,树叶也尚浓密,可站在岸边,却透着一丝凉意。到冬天时,就剩下光秃秃的褐色柳树枝随风飘动,寒冷而肃杀。可要是赶上下雪,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图景:海面上覆盖着一层白雪,白塔上也落了雪。若是晴天,蔚蓝的天空像刚刚洗过的蓝丝绸一样的透亮,太阳高高的悬挂在空中,冬日的暖阳照在海面广阔的白雪上。前两年到了春天才偶尔看到几只小鸭子,后来北海的鸭子多了,冬天就能看见它们,它们成群结队的站在冰面上,像一个个乐谱上的音符,安然的晒着温暖的阳光和人们一起等待春天。要是雪后还没放晴,海面上雾气弥漫,天光一色,眼前的景象就像一幅古代的水墨画,雅致、空灵。停在岸边的黄鸭船是这时难得的色彩,一个个黄黄的小鸭头上,覆盖着白雪,像是给小鸭子们戴了一顶顶特制的白帽子,齐刷刷,漂亮又可爱。
沿北海北岸向西走不远,右手边豁然开朗,出现一进院落,大门坐北朝南,正是静心斋。当我走进这里,第一感觉是:眼睛不够用,镜头不知道该对准哪,“目不暇接”这个成语用在这最合适不过了。我没想到园区虽然小巧可景致特别多,可以说是一步一景。而且并不因为小而显得局促,反而建筑排列既紧凑又随性,植物在其中恰到好处的点缀着生机,边走边看,处处是景。我非常喜欢这个精巧的园子,谁说非要去江南才能看到苏式的园林?静心斋就是我们在北方、在北京领略江南风情的地方。
一进静心斋,正面是主殿,上挂镜清斋的匾额。殿前有一小湖,我曾在湖里看到一两朵漂亮的睡莲,莲花与古建相映成趣,顿时让这里更有了灵气和意境。静心斋之中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抱素书屋。抱素书屋前有一棵丁香,早春时细细的棕色枝干泛出几个油绿的嫩叶,过一阵儿这里就变成了淡紫色的瀑布。夏天时碧绿的叶子挂在枝头上,颇有生气。秋天丁香花叶由绿变黄,正是天高云淡之时,黑匾金子后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的悠远。冬天丁香叶子全无,可景致还是有的:丁香棕色的干枝在寒风里仍然精神抖擞,午后的阳光温煦的照在这里,一派祥和。
我喜欢来静心斋一是因为建筑精巧、景色雅致,还因为这里一间间房屋别致、雅气的名字。古人真会享受生活,在抱素书屋阅读,累了可以抬眼望望门前池塘的四季小景,还可以起身到韵琴斋抚琴。出了这个院落,北面挨着焙茶坞,来这里煮一壶香茶,细品茶香,这是多么惬意的日子。是因为现代人的娱乐方式太多,所以读书、品茶的时间就少了?过去,只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家,都会有书房。现在呢?经济条件尚可的人可能会有书房,可这之中又有多少是附庸风雅的摆设。古人常常寄情山水,在林间饮酒、下棋、吟诗作画,也不一定是被贬谪的官员才远离尘世,去山里图清净。宋朝时沉香煮水就不是文人雅士的专利,市井皆有之。要说,山间的生活节奏的确不适合现在。但古人精神中的恬淡、闲适、清丽、高雅,确是追求物质的今人所最缺的。楼宇烈先生提到“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如果说古人更会生活,更能体会作为人的人生的意义和乐趣,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静心斋出来,算是暂别了江南风情的院落。眼前又看到了北海宽阔的海面和白塔的倒影,这一切提醒着你,这里是北京,你正在世界独有的皇家园林中。在这里,我们有机会欣赏苏式园林,但那只是皇家园林中很小的一部分,北京的每座皇家园林都有众多景致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我们再去北海公园的南岸转转。
三 北海公园南岸的四季美景
我被阅古楼吸引,始于一次秋天之旅。当我正在仰望前面分凉阁时,偶然一回头,意外发现火红的枫叶正漂亮,中式的建筑阅古楼正掩映在这一片红枫之中。若是在古代,文人走到这里,必要赋诗了。我没有作诗填词的才情,只能默默的感叹景色美,多拍下一些照片来。从那个秋天起,我又特意在春天枫叶还小小的、嫩绿的时候来看它们,背后仍然是显得沉稳苍老的建筑,这时坠在木窗前是枫树刚刚长出的充满活力的小绿芽。在夏日绿叶满满的时候再来到这里,枫树给人们带来了一丝清凉。冬天枫树叶子或掉落,或是干枯抽卷在枝头,寒风吹过,阵阵寒意袭来。想起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吴江船”一文中写到:有人写过一句诗“枫落吴江冷”。寥寥几个字,道出秋季江边的肃杀寒冷。在阅古楼这里确有同感,再高大的枫树,此时在阅古楼前也显得单薄,看着让人心生凉意。看来,有些景致是相同的,有些感悟竟然跨越了世纪,古人和今人会发出同样的感慨。
与阅古楼位置大约相对,在北海长廊的东端是著名的琼岛春阴。顺着琼岛春阴石碑旁的小路向上走,很多游人不知道,这上面藏着一个小亭子,沿着假山登几级台阶,来到见春亭下。“见春亭”,顾名思义,人们可以坐在亭子里赏春光,可我觉得,这里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很美好。我第一次发现这里的美景是在秋天。初秋,亭前绿色的枫叶刚有些许泛黄,黄绿叶片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很调皮活泼,它们好像一点都不冷,反而在和秋风说话。深秋,一树美丽的红枫生长在古朴的亭前,我当时就想这亭子为什么叫见春亭,这里秋景也很美啊。冬天下雪时,这里肃穆不失活泼,只是假山石阶很滑,有点危险。但为了纪录见春亭四季的美好,再有积雪我也要爬上去。我手扶着假山石,身体多向前倾一倾,重心低一点,我小心翼翼来到亭旁,回头,才有了一组雪中回望倚晴楼的照片。早春时节,枫树刚刚抽芽,小亭在静静的等着它生长,等到4月枫树已长满了嫩绿色的小巴掌,环绕在亭旁。夏天枫树已经长成。树与亭,亭与树,它们不离不弃,始终形影不离,亭见证了树的长大,陪在它旁看一年四季的更替,这一陪一看就是百年千年。
北京的公园不仅仅是游乐的场所,也绝不是你看到铭牌上简单的5A级景区几个字,她包涵的内容深厚而广博,是一生都研究不完的。北京的名胜很多都是皇家园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她们拥有独特的气质,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感受、学习北京的历史文化、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成年之后重游北海公园,我发现小时候忽略的很多美好。不仅是景美,更渗透着文化古都北京浓浓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意蕴。特别是,北海公园的四季景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一自然规律,恰如人生的规律,有着生存智慧、哲学高度,我们该多向大自然学习,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