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花开文学》的头像

《花开文学》

内刊会员

散文
202010/11
分享

母亲记忆里的歌谣

母亲记忆里的歌谣

●仲向阳

 

双休日我与爱人会明回老家。尽管初夏的阳光已显热辣,但家中门楼的过道里却凉风习习.坐在藤椅上的90岁的老母亲身边依偎着几个孩子,好像是做什么游戏,只见她老人家精神矍铄,一脸的欢愉。因我们回来,全家人一下子活跃起来,87岁的老父亲也从菜园里回到过道坐下来,一家人拉家常,说往事,享受亲情,其乐融融。母亲开朗乐观,喜欢唱地方小调,特别喜爱淮海戏。每当全家人欢聚一堂,看到儿孙绕膝,总会自言自语地唱上几句。早上从县城回来的二弟向前见眼前这一洋溢着天伦之乐的场景,便跟母亲说:“我妈,前几天您把小时候的识字口诀和《十二月花名》《十二条手巾》背了几段,我们都喜欢听,大哥大嫂回来了,您今天能不能再完整地背一次?”

三弟向明的儿子伟大拿着手机,高兴地说:“我奶您背,我跟您录下来,在仲家群和我的朋友圈里发一发,让大家点赞点赞。”

我和会明也真想听一听母亲背过去的童谣,连声叫好,只是怀疑她老人家的记忆力能有那么好吗?!

母亲却笑着说:“这个可难不到我,背就背,让孩子们听听。”只见她整理一下衣角,拢一下花白的头发,竟然认真地背起来,而且吐字清楚,一流似水……此刻,全家人不约而同都静了下来,聚精会神地聆听着。

 

大村小村。

大村人多,

小村人少。

东一村,西一村,

村村都有种田人。

东种稻,西种棉,
    种了稻,有饭吃,

种了棉,有衣穿。

 

南方人爱吃米,

北方人爱吃面。

小小东西,

白肉黄衣,

生在田里,

住在仓里,

人人少不了你。

 

母亲背的这是识字口诀,每段都押韵,说的事情浅显易懂又具体形象,正好把简单的字带进去了。老人家刚停下来,伟大便说,“我奶接着背啊,下面好像还有小白棍吧。”母亲说:“行啊,小白棍这一段各人听着!”接着又大声地背起来——

 

   小白棍,

小白人,

打扮打扮要出门。

爹也哭,娘也哭。

爹爹娘娘你莫哭,

东庄还有表姊妹,

比我小两岁,

脚又小,手又巧,

两把花剪对起绞,

绞对猪,绞对羊,

绞个学生送姑娘,

送到马蹄庄,

开开柜,开开箱,

拿起花鞋十八双,

麻纳底,线纳帮,

丝线罗口亮堂堂。

 

“亮堂堂”三个字,母亲说的特别响亮,像朗诵演员那样讲究激昂的收尾。我们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过道里形成了一个欢乐的小高潮。

向前说:“让我妈歇一歇,再背《十二月花名》。”母亲的情绪明显受到大家掌声的感动了,她如小学生一样骄傲地说:“我不累,我背给你们听。”她那快速的背诵声再次响起——

 

正月里,玉簪花,

萌芽出土。

玉簪皇,削了发,

早去修仙。

 

二月里,荠菜花,

白头到老。

梁山伯,祝英台,

手挽手,同下山来。

 

三月里,桃杏花,

满院皆红。

有关公,合刘备,

上桃园,结拜宾朋。

 

四月里,黄瓜花,

排柳上架。

有刘权,取金瓜,

死里逃生。

 

五月里,燕麦花,

星星落地。

孔圣人,背书箱,

游走乾坤。

 

六月里,黍稷花,

熙熙攘攘。

有杜康,做好酒,

醉死刘伶。

 

七月里,芝麻花,

从根到梢。

胡敬德,水磨鞭,

镇守江南。

 

八月里,荞麦花,

遍湖白了。

薛仁贵,报他王,

跨海征东。

 

九月里,黄菊花,

满院皆黄。

李翠莲,舍金钗,

转进皇宫。

 

十月里,白草花,

遭霜打死,

孟姜女,送寒衣,

哭倒长城。

 

十一月里,

雪花飘飘。

小王强,为他母,

捂在寒冰。

 

十二月里,灯烛花,

堂前照白。

张灶君,骑乌马,

早上天空。

 

这一大段的背诵,母亲既快又轻松,几乎是不假思索。会明听得入迷了,激动地说:“太神奇了,老太的记忆力怎么这样好,返老返童了吧。”伟大在把玩手机,一边按键盘,一边说:“我马上发微信群和朋友圈,给亲戚和朋友们一个惊喜,我奶要成网红了。”向前笑着对母亲说:“还没背完吧,还有《十二条手巾》呢。”他在有意鼓励母亲乘兴背下去。

“第六条毛巾我忘了,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母亲有些犹豫。

“少一条也没关系啊,您能背多少就背多少,我们都想听。”我也给母亲鼓劲。

母亲点点头,稍微准备一会,便继续高声背起来——

 

一条手巾绣的红,

里绣鸳鸯外绣龙;

上绣兔子含青草,

下绣鲤鱼跳龙门。

 

二条手巾二尺绫,

又绣唐皇李世民;

上绣小将杨宗保,

大破天门穆桂英。

 

三条手巾绣三纱,

三针挑起九朵花;

老娘带上湖东去,

家家大姐把奴夸。

 

四条手巾绣四团,

又绣东庄海浪船;

太公钓鱼船头站,

刘秀打马下西川。

 

五条毛巾绣五开,

又绣天宫不回来;

来家怕父母都不认,

我脚扎梯子不下来。

 

七条手巾绣七中,

又绣蝴蝶共蜜蜂;

蝴蝶飞在花园里,

对对鲜花落水中。

 

八条手巾八玉簪,

玉簪开花香十赞,

哪有芍药共牡丹。

 

九条手巾绣九纱,

哪有闲功去绣它;

好马不吃回头草,

好蜂不采败园花。

 

十条手巾绣十长,

东楼绣到西楼上;

东楼才绣龙摆尾,

西楼又绣十花香

 

十一条手巾绣过江,

江南小女来投江;

花鞋脱在江埃上,

丫鬟跺脚怨姑娘。

 

十二条手巾绣到头,

还有二尺绕鸡头;

男大十五登金殿,

女大十五坐高楼。

 

背完《十二条手巾》,母亲像完成一件大事一样的轻松,对大家说:“这下行了吧!”我们都夸奖说“太精彩了”“真不简单”“就是让我们记上几天恐怕也背不出来呢”。会明赶紧给母亲端了一碗热水,让她润润嗓子,说防止累着。说话间,我用手机保存了母亲刚才背诵时的录音,以便回去仔细整理出来,好好体会。

父亲在一旁慢慢地给我们解释道:“这些内容,可能是你妈小时候跟大人学的。那时候我们这里没有学校,穷人家的孩子都不识字。共产党在苏北组织革命时帮助农民学文化,你大舅参加农会学习,回家背诵识字口诀,你妈跟着背,也就会了。当年苏北这一带,一些识字人编的童谣,里面有不少历史故事,很流行。但课本早就找不到了。”

母亲出生于贫苦人家,小时候又处于乱世,不要说读书,全家人能生存下来就算幸运了。母亲聪明,心地善良,性格果敢,记忆力强,做事从来都不怕吃苦,有股男子汉的韧劲。尽管不识字,可她喜欢学习。这些歌谣,想来她小时候是用过“童子功”的,每一句都已刻在她的脑海里,是终身难忘的。在我童年的时候,母亲给我的印象就是能讲许多典故,说话中经常用一些成语和包含做人道理的民间俗语,非常丰富。我从母亲口中学了各种各样精彩的通俗化语言,这对我的写作很有帮助。

母亲耄耋之年,流畅地背诵儿时记忆的这一组组歌谣,反应着老人家健康的身体和快乐的心态,这真是儿孙之幸,家庭之福。也许母亲回顾自己的人生,会因为无法上学读书而遗憾,但她更多的应该是欣慰吧——她有幸赶上一个伟大的时代,这就是新中国的成立和四十年改革开放。她由苦到甜,如今已是儿孙满堂,而且后辈中大部分都接受了高等教育,走上了工作岗位。在我看来,即使母亲所记忆的内容不一定完全准确,但这是她心中的歌谣,每一个字都弥足珍贵,每一行都有它特殊的分量,值得完整地记录和珍藏。从家庭角度来说,这是一段温馨的记忆,一段可以代代传递的佳话。从社会、时代的角度来说,这何尝不是一朵小小的浪花,映射着我们的国家由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百年沧桑变化,映射着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困苦为人民谋求幸福带来的历史变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