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花开文学》的头像

《花开文学》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2206/10
分享

一个时代的记忆——读池墨散文集《故乡深处的草垛》

一个时代的记忆——读池墨散文集《故乡深处的草垛》

王伟娟


《故乡深处的草垛》是池墨老师出版的第二本散文集,这是一本回忆性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经历过的农村生活和种种趣事。

这是一本充满了乡村情怀和乡土气息的回忆文集。从这本书中,让我们看到了过去农村那种艰苦贫穷的岁月以及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佐以丰富的素材,还原了过去的农村生活,一篇篇文章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原始、生动、真实的农村画面。作者将一篇篇文章串联起来,就有了这本充满乡土气息的《故乡深处的草垛》。就像一粒粒散落的珍珠,经过能工巧匠的巧手串联,就变成了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和心理愉悦,让人喜不自禁、爱不释手。读池墨老师《故乡深处的草垛》就有这种感觉。书中叙述的一幕幕场景,让人感同身受,如临其境。于是,我对这本书也就十分喜欢,爱不释手。

《故乡深处的草垛》共分故乡深处、往事如烟和岁月留痕三辑,分别是写物、写事、写人,可以说每一辑都充满了浓浓的乡情,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乡土的气息。作者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在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乡愁。作者看似平常的叙述,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我想,这也是《故乡深处的草垛》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故乡深处的草垛》这本散文集,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农村乡野图景。作者通过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通过一篇篇碎片式的文章,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完整的、广阔的农村乡野图景。这是散文集《故乡深处的草垛》的巧妙之处。比如《草垛》一文,作者通过草垛这种农村常见的也是农村必不可少的农作物副产品,来描述农村的生产场景,文章开篇就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作者是这样写道:“有村庄的地方就有人家,有人家的地方就有草垛,有草垛的地方就有温暖。”如此精彩的文字,寥寥数语,就让人对农村产生了一种非常亲近的感情。接着,作者进一步对农村进行了详细的描摹:“多少年来,苏北的乡村就像一幅美丽的素描画,一直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这幅画有村庄,有小河,有树木,有花草,有人家,有草垛,当然,还有忙时顶着烈日和风雨在田间辛勤劳作、闲时聚集围拢在家门口闲聊和晒着太阳的农人,以及那些无忧无虑尽情戏耍的孩童。”你看,在作者的笔下,有村庄,有小河,有树木,有花草,有人家,有草垛,这样的农村已经很丰满很有乡土气息了,无形中作者就勾勒出了一幅原生态的农村图景。

《麦子熟了》一文,则直接描写了农村田野里美丽、广阔的景象:“布谷鸟就像催生婆一样,在村庄和田野的上空来回穿梭忙碌着。有了布谷鸟的叫声,一向矜持羞涩、沉默不语的麦子也变得大胆、兴奋起来,一阵风吹来,田野里到处都是沙沙的响声。这时候的麦子褪去了身上的青涩,由一位青涩的小姑娘变成了美丽的孕妇。等待农人收割的麦子就像待产的产妇一样,焦躁不安,有兴奋、有甜蜜,也有对幸福的期待。”读这段文字,眼前仿佛出现了现代人心中向往已久的田园风光。还有《树》一文,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安详、宁静、温馨的农村图景:“树是村庄的灵魂,村庄是树的依靠,它们总是相依为命!虽然浓荫蔽日的地方未必就有村庄,但有村庄的地方肯定有树,在树木的遮挡下,村庄才能显得宁静、安详,像一位老人,坐在门前,晒着日光,享受着生活的温馨与宁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改过去那种贫穷落后的面貌,过去那种低矮的茅草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楼房别墅;过去那种刀耕火种的生活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耕作;过去农村人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当代农民的勤劳创业。苏北农村给人们留下的不再是低矮的茅草屋印象,而是道路纵横、楼房林立,农民精神饱满,到处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里已经是现代化的农村!而过去的农村,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岁月中,我们只能在脑海里回忆,在记忆中感受,让人不能不感叹岁月的变迁!

二是,为我们描摹了淳朴的农村生活场景。作者回忆了过去农村的种种生活场景,比如《养蚕》《种玉米》,比如《下棋》《唱戏》,比如《放牛》《逮鱼》,比如《捉蜻蜓》《摸河蚌》,比如《看电影》《看电视》,这些都是那个年代农村的“固有节目”,这是农村人耳熟能详、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生活了。在过去的那个年代里,可以说,每一个村庄都在上演着这种“乡村故事”, 每一个农村人都是这种“故事的主角”。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虽然没有池墨老师的经历,但是,《故乡深处的草垛》里的文章所描述的农村生活,有的还是经历过的。比如小时候帮着父母种玉米,比如我们为了减轻的家庭负担,我们会去田野里割猪菜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农村孩子的经历,城里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这种经历的。农村广阔的田野,不仅有人们赖以生存的小麦、玉米、水稻庄稼等植物,还有可以作为辅食的野菜,生活在农村,让人们更贴近和亲近自然。《故乡深处的草垛》描写的农村生活场景,都是农村人熟悉的,作者在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农村孩子们喜欢玩的游戏,这让我恍然回到了小时候。如在《杏子》一文里描写的弹杏仁核的游戏,在《割猪草》里描写的用扔镰刀赌输赢的游戏,还有抓妈荷的游戏,都是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虽然我们现在远离了农村生活,但是,看了《故乡深处的草垛》这本书后,又唤起了我的记忆,小时候玩游戏的情景显得那么清晰,可以说是历历在目,刻骨铭心!

《故乡深处的草垛》整本书描述的基本都是这类场景,让熟悉农村的读者再一次回忆起过去的那种生活场景,让不熟悉农村生活的读者,也对农村的生活有了记忆深刻的了解。

三是,为我们带来了淳朴的农村乡土气息。在《故乡深处的草垛》这本书的序言中,宿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陈法玉的序言是《用一本书聊记乡愁》,而南通市作协副主席李新勇则用《乡村记忆的行吟诗人》作为标题,由此可见,两位作家对《故乡深处的草垛》这本书的“定性”是“乡村、乡愁”,应该说是恰当的。因为《故乡深处的草垛》这本书中,作者描述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透露出的是对过去那种乡村生活的怀念与不舍,作者将淡淡的乡愁隐藏在平常的文字中,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不得不说,《故乡深处的草垛》这本书为我们带来了淳朴、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乡村记忆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书中记述的种种事物和场景,作者是信手拈来,虽然没有浓墨重彩,也没有刻意的粉饰,但是,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是刻骨铭心的,是让人牵肠挂肚的。作者每一篇看似不经意的描述,为我们带来的却是淳朴的乡土气息,比如《牛屋》一文作者这样写道:“牛屋无疑是最温暖的地方,它不但可以为牛遮风挡雨,也是人们躲避严寒和风雨的地方。冬天,生产队的社员们聚在牛屋里,有的抽烟,有的打牌,有的聊天,室外寒风凛冽,屋内热气腾腾,其乐融融,此时的农村是最安静的,此时的人们也是最悠闲的。”在作者简短的文字中,一幅温暖、安详、动态的农村图景已经跃然纸上,“人们将晒干了的牛粪当作燃料,虽然牛粪燃烧后发出的味道不是那么美好,但是,毕竟可以取暖,那时候人们也没有更好的去处和取暖选择,只能忍受牛粪的烘烤和熏陶了。在牛屋里,男人打牌、下棋、织鱼网,女人聊天、做针线活、纳鞋底,可以说是有闲有忙。”用牛粪作为燃料烤火,是那个贫穷年代的独有的做法,现在,谁还去用牛粪烤火呢?而随着牛粪燃烧后散发出来的不仅是难闻的气味,还有淳朴的乡土气息。因为这是农村独有的风景,这是农村特有的气息,离开了农村这块土地,现代人是难以理解难以置信的,是不可思议的。但恰恰是这样的土地,这样的生活,养育了一代人!

还有《井》一文,描写了农村人的衣食住行中的饮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老家那里吃水要靠肩挑人抬。那时候,农村有很多人工挖的土井,吃水时,人们需要将水桶用绳子系着,然后慢慢放进井里,等水桶满了,再将打满了水的水桶慢慢拎上来。”这一幕,我们今天好像只能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才能看到。但是,作者用简单的文字,却足以勾起我们的记忆。我们记忆里的那口井,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心里,因为它是我们的生命之源。

《故乡深处的草垛》以广阔的农村作为创作背景,通过一篇篇独立的、碎片式的文章,用广角、特写、聚焦等手法,将苏北农村广阔的场景描述出来。虽然场景不像小说那样气势恢宏,但文章中所描述的人物却栩栩如生,在作者娓娓道来的叙事中,读者在脑海中无形中就出现了这样一幅广阔、清晰、原生态的农村图景:在晴空如洗的蓝天下,广阔的田野里生长着小麦、稻子、大豆等庄稼,村庄错落有致,鸡鸣声、犬吠声以及村庄里偶尔响起的人们的呼唤声从远处传来,村庄遥遥相望,可谓是鸡犬声相闻。这是一幅多么安宁、淳朴、祥和的乡村画面。读者通过阅读一篇篇文章,让人身临其境,仿佛也回到了过去的那个岁月,回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

一句话,《故乡深处的草垛》整本书带给我们的是一幅幅清新、浓厚、淳朴农村生活图景,这是农村人的记忆,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