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荆爱民的头像

荆爱民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9/17
分享

读张爱玲的散文《非走不可的弯路》

读张爱玲的散文《非走不可的弯路》

这篇文章首先可以当做一部电影脚本去读。

场景:是青春的路口。

人物:我,母亲。

主题:那条路走不得,母亲说。

“我不信。”我坚持要走下去。

母亲感慨万千,她知道走这条路的艰难。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我理直气壮,却没发现母亲已然满脸沧桑)。

“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母亲叹气的动作以及这句话,已经凝炼了她一生走这条路的艰难与后悔,遗憾的是我仍然没有省悟,因为我用青春与热情铸就的美好向往是不容许被人忽视的,更听不进那怕是最亲的亲人的真诚意见)。

上半部的电影场景可以这样往下演,首先让我想到的是,这也许是一场不为世俗所看好的恋爱,或者是老少恋,或者是二婚半老头与初潮少女恋爱,或者是异域恋,总之这是一场不被世俗所轻易接纳的恋爱。母亲曾经走过这条路,而我如今也要走。

当然不一定就是婚恋,也可以是上学,别人都按部就班上小学,上初中,高中,然后上大学一路读上去,我偏偏上完小学就想辍学去当作家。

也可以是别人都到机关、到企业公司去上班,我却要独自拿5万元去创业。

也可以是长辈研究了一辈子的永动机,刚刚疲惫不堪地坐在路边休息,我却坚定地站起来,高唱着“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又要去却研发永动机。

如此等等。

下半部电影画面继续:上路后,我发现母亲并没有骗我,那的确是一条曲折险峻的弯路,当我终于走过来,伤痕累累地注视着自己浑身创痛时,又看见一个年轻的朋友,又要走这条路,我忍不住喊:那条路走不得。

她不信。情形与当年的我如出一辙。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是我喜欢。”

其次,这篇文章我还可以拿来教育孩子,而且我已经与女儿一起阅读并与她讨论过,假如她出现张爱玲《非走不可的弯路》一文中描绘的情形时,我会一遍遍地与她学习张爱玲老师的教诲,直到女儿省悟。即使女儿一时理解不了,我也会拿张爱玲老师的这篇文章做为女儿人生路上的警示牌,告诉她走这条路的艰难与可以预见的结局。

第三,这篇文章可以做为我们学习写作的最佳教材,是文章怎么写的最形象生动传神的范本。

一是描写形象生动,场景鲜明,寓教于日常生活故事之中,拉近了读者与作者、文世作品与生活的距离。这不是作家写文章,是一位慈祥可爱的伯母对兄弟家女儿的谆谆盯嘱。

二是简结,这样的文章,表现出的意义远远大于纸面上这廖若晨星文字的百倍千倍,是比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人生教科书要来得实在的真知卓见。文章就应该这样写,文章就要这样写。

这篇文章还可以体味出以下两层意思:

一是人生有些事,是不能用常理去做的,要靠情理去做,其结果就不一定是完美的;大多是残缺的甚至是残酷的。从道理上绝不会有人这样去做,但人做为感情动物,就永远会上演这样的悲剧。而且这样的悲剧会随着人类的繁衍一直上演下去的。

二是想得好,写得好,不一定就会做得好。张爱玲想得好,写得好,但是生活的并不好,并非她不愿意,实在是为天资所累。有些天才艺术家,正因为其有无与伦比的艺术才能,观其一生其生活的却并不尽如意,就在于自己做得不好,这也就是尺有所短吧。

做为芸芸众生的我们,在阅读这些绝世好文,在击节赞叹之后,是不是应该想一想,在想好,写好的同时,脚踏实地地去认真生活,尽可能地生活得好一些。这样去想,去实践,也不枉张爱玲老师用悲情一生演绎给我们看的用心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