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末五代的小说家中,皇甫枚是最杰出的一位。他撰写的传奇小说集《三水小牍》被程毅中先生在《唐五代小说史话》中称为是“五代小说的压卷之作”。现在一般比较定性的说法是:皇甫枚,字遵美。唐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人。生卒年不详。约于唐武宗至五代初年在世,享年近七十岁。唐懿宗咸通(860——874)末年,曾任汝州鲁山县(今河南省鲁山县)令。壬辰(872)年,住洛阳敦化县。癸巳(873)冬,由汝入秦。僖宗光启(885——887)初,寓居郑(今陕西华县)地。不久,被在梁州的(治所在今陕西省南郑县)唐僖宗调赴行在,天佑(904——907)庚午(910),旅食汾晋(今山西)。“追记咸通时事”,写成《三水小牍》三卷,此书在《文献通考经籍传》、《宋史艺文志》、《太平广记》、《古今说海》、《抱经堂丛书》、《唐人小说》、《唐宋传奇选》等书中均有记述或述评。1927年,鲁迅先生选辑的《唐宋传奇集》,选录了皇甫枚的《飞烟传》,对《三水小牍》的作者、成书年代、著录情况及《飞烟传》出处,作了概括的叙述。
从目前所知道的材料看,皇甫枚主要作品有成集的《三水小牍》、《玉匣记》,单篇最重要的有《飞烟传》等
由皇甫枚编定成集的《三水小牍》大概很快就散佚了。流传下来的版本有两种:一是被《太平广记》收录而保存并流传至今的《太平广记》版的《三小小牍》,但《太平广记》并未全部收录《三小小牍》。和其它版本的《三水小牍》相比,此书更接近于皇甫枚本人编定的《三水小牍》,不单是宋代离唐代近,更主要的是象《太平广记》这样大型的类书,从它编定之日起,就没有人敢轻易更改,因而就保存了每篇文章的原貌。每篇的标题校之明姚咨版,就可以看出《太平广记》版的标题是原作的标题。需要说明的是清代人看到的《太平广记》版本也有差别。笔者目前见到的《太平广记》是1958年版的,只有句读,尚未标点,文中错讹依然,所以无法用它作标准去校勘其它版本的《三水小牍》。
二是手抄本的《三水小牍》,一直流传到明代,在明嘉靖甲寅(1554)年由姚咨抄录整理重新编辑成我们目前所看到的《三水小牍》,这个版本分上下两卷,上卷十七则,下卷十八则。此书尚未断句,但标题已被改过,虽然标题更贴切地反映了文章的主题。例:《太平广记》作《张直方》,姚咨版则作《王知古为狐招婿》。姚咨版的《三水小牍》避“玄”讳,例“鱼玄机”,“皇甫玄真”均改为“元”字,大概避的是父讳。又因为《太平广记》从编定之后印行太少,所以流传的手抄本就在清代前没有机会与《太平广记》校对,个别篇目的个别话句就出现差异。该版式至清代道光年间又分为两种版本流传:一种版本是清阮元根据明姚咨的两卷本刻印的,收入阮元的《四库未收书提要研经室外集卷四》,此书全部抄录明姚咨版,没有改动。另一种版本是清缪荃孙于道光壬午三月(公元1822年)编定的,已经与《太平广记》作了校勘,还从《太平广记》、《说海》、《琅琊代醉编》等书中收录了十一篇文篇,可以说是从宋代到清代两种版本的《三水小牍》总汇,虽然仍是不完全的。皇甫枚似乎还有其他文集,笔者从《太平广记》第三百九十二卷、第2134页辑录了一篇题作《王敬之》的文章,文后题作“出自皇甫枚《玉匣记》”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写作手法和《三水小牍》完全一致,我们有理由相信皇甫枚还有这样一本《玉匣记》文集。
此外,皇甫枚还创作了为他赢得声誉的《飞烟传》,此书可以看作是中国版的《包法利夫人》,令人简直难以置信,在公元800多年,就有那样成熟的文学作品产生,无怪乎伟大如鲁迅先生,都是那样的看重,选进了他的《唐宋传奇集中》。
每个作家都会在笔下留下家乡的婧影,皇甫枚也不例外,他写家乡有如下篇目:其一是《岘阳峰池雨徵》,文章不长,全文录于后,希望有人指出岘阳峰在泾川县的具体位置:“安定郡有岘阳峰,峰上有池,若雨而云起池中若车盖然。故里谚云:‘岘山张盖雨滂沱’。”其二是《王知古为狐招婿》,其中有一句提到崆峒山“今旦有友人将归于崆峒旧隐者”,历来编者都将这一段话标点成一句话,我以为应标点为:“今旦有友人将归于崆峒,旧隐者”,说的是:今天早上有位朋友将要回崆峒,(他以前)是位隐士。皇甫枚是泾川人,象他那样既萧洒又博识的人当然对家乡的名胜古迹了如指掌,顺手就将它写进了文章。
说到崆峒,皇甫枚还有一篇文章专门写崆峒山的:《崆峒山神仙灵迹》,但他却将崆峒山挪到了河南:“汝州临汝县南十八里,广成坡之西垠,有小山,山曰崆峒,即黄帝访道之地,广成所隐也,祠在山东麓,堂上广成子像,戴独角巾,被紫霞衣,二侍童而已。重门之右有碑,刺史陆长源文,其颠洞穴如盎。将有大风雨,则白犬自穴出,田夫以为候,亦名山曰玉犬峰。耆老云,若九春三秋,天景清丽,必有素雾自山岊起,须臾粉蝶蜻蜓弥互数里,楼殿轇轕,花木焕烂,数息中,雾势弥漫,不复见矣。庸辈不知神仙窟宅,谓广成子化城,乃里谈也。”不知是为了宣传家乡的崆峒而将平凉的崆峒挪到了河南,还是河南本来就有个崆峒山,也许他的用意是为了互相映衬呢。
说到此,还有一篇对研究皇甫枚有重要意义的文章《高平县所见》,此文中的高平不知是否是唐代泾州的高平,但从文中看却在山西(端氏县为山西省古县名),此文最重要的是交代了他的妻子姓裴,他妻舅叫裴宜成。
皇甫枚的妻子姓裴,他外祖父是宣宗时的宰相白敏中(《李龟寿》),他应该还有兄长(《从谏》),他有别业,喜欢游览,应该没有中举,他的文章明显受过《世说》、《搜神记》等影响,对郭景纯比较喜欢,同时代人中,他曾引用过李公佐关于“南柯梦”的故事(“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对道教比较接近,作品中多次提到到祠观,但对佛教只写了《从谏》一篇。生活应该比较富裕。大概咸通末年在鲁山时比较顺,我比较喜欢认为他写作《三水小牍》时集中在鲁山完成,那时他生活及官场大概比较顺遂,文集中的绝大多数篇幅就该在此时完成。为什么他总提咸通年号,缘于他对太平盛世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流逝的一种追悼:“海岳晏咸通”。这时候国家已到了“国破山河在”的地步,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怎能看着大唐的江山就此衰败呢?他唯一的寄托就是写写文章。皇甫枚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但他绝不迂,他笔下的知识分子是怎样的呢,且看《王知古》中的描述:“有王知古者,东诸侯之贡士也,虽薄涉儒术,而数奇不中春官选,乃退处于三川之上,以击鞠飞觞为事,遨游于南邻北间,……”睹其利喙瞻辞,不觉席……”。
皇甫枚更在《郏城令陆存遇贼偷生,李庭妻崔氏骂贼被杀》中写到:“陆存者,迂儒也,衰白之后方调汝州郏城令。”由此可见,皇甫枚对知识分子的优缺点还是认识的很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