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荆爱民的头像

荆爱民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10/20
分享

《灵应传》简评

鲁迅先生在将《灵应传》编入其《唐宋传奇集》时作了如下注解:“《灵应传》出《广记》四百九十三,无著人名氏。唐人《说荟》以为于逖作。传在记龙女之贞淑,郑承符之智勇,而亦取李朝威《柳毅传》中事,盖受其影响,又稍变之。泾原节度使周宝,字上珪,平州卢龙人。在镇务耕力,聚粮20万石,号良将。黄巢据宣歙,乃徙宝为镇海军节度使,兼南面招讨使,后为钱鏐所杀,新唐书有传。”

今人邵宁宁、王晶波在《说苑奇葩》中写道:“《柳毅传》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对其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早在唐末就有人写了一篇《灵应传》,继续敷衍这段故事。故事仍然发生在泾阳这片富于传奇色彩的土地上。泾州东二十里薛举城边有个善女湫,湫神名九娘子;州西二百里朝那镇北又有一个湫,湫神称朝那神。乾符五年(878),泾原节度使周宝梦见九娘子向他借兵,自称是普济王(封王前称灵应君、应圣侯)第九女,嫁象郡石龙少子,丈夫不道,遭天谴身亡,自己矢志不嫁,父母生气贬居泾原。又遇朝那小龙纵兵逼婚,众寡不敌,所以请周宝助战。周宝将已死兵士名单送入九娘子神庙,又派部下郑承符前往指挥,郑承符无疾暴亡,数日后复苏,自称为九娘子将兵,活捉了朝那小龙,九娘子颇加礼遇,要留他作将军,因思念家人告假一月归来探视。一月后,郑承符果然无疾而终。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篇传奇中,《柳毅传》中的一切已被当作了真实的故事,善女湫的九娘子就自称是洞庭君的外孙女,言谈中也提到钱塘君食泾河龙子的往事。----就作品意旨而言,这篇作品与《柳毅传》正好相对,《柳毅传》写龙女的再婚,此篇就写龙女的守节;《柳毅传》写钱塘君一怒伤稼八百里,此篇幅就写九娘子体恤生民不肯扩大事端;《柳毅传》写钱塘君怒食无情郎,此篇就写九娘子宽释朝那神。《柳毅传》文辞华美,曲折生动;此篇就炫耀学识,叙事谨严。可以看出,《灵应传》原本师法《柳毅传》,而又处处与《柳毅传》争胜,但不论其思想倾向还是艺术境界,均要稍逊一筹。这篇传奇中写到的节度使周宝,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文中涉及的泾州地势,也与实际颇为相符,因而有人推测作者也是泾州人士。即使此点难于证实,这篇作品的产生与泾州一带的文化的紧密关系也是不容置疑的。”

李唐王朝是一个由陇右望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随着李氏家族文化的影响扩大,陇右文化中那种求新尚奇的风气也会向全国扩散。唐代传奇小说的蓬勃发展,和一些陇右作家在小说创作中所发挥的积极推动作用是分不开的。

在今甘肃平凉的泾河流域,曾经存在着一个小说创作的黄金地段。从晋到唐,有不少小说家或小说作品与此地发生过重要的关联。晋代的皇甫谧,唐代的牛僧儒、皇甫枚,都是安定人。此外,那位因小说集《纪闻》而闻名的牛肃,论郡望也在泾阳。李朝威《柳毅传》的故事背景大部分在泾阳,《灵应传》的故事也发生在泾阳。沈亚之听讲《异梦录》是在泾阳李汇的幕下,而那位以《柳氏传》驰名说苑的许尧佐贞元年也曾作过泾原节度使的幕僚。

“泾州之东十里,有故薛举城。城之隅有善女湫”。唐代泾州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城关镇水泉寺村,城东十里就是薛举城,薛举城是隋朝末年薛举与李世民在这里大战争夺隋朝统治权时由薛举建筑的都城,看来在唐代薛举城的叫法就已形成。善女湫在今泾川县丰台乡湫池村下坳村。在薛举城北面,两者相距约5公里。

“又州之西二百余里,朝那镇之北有湫神,曰朝那神”,可以印证平凉地方史专家祝世林先生的“朝那湫就是固原的北海”一说。

《灵应传》小说中写实性的一面很强。虽然唐人作小说与魏晋时期的把小说中描写的对象当作真实的事来描写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唐代作家为了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在人名地名上仍然以真实名称来叙述力图小说的真实性,于是就为我们后人研究当时的一些具体情况提供了最直接的佐证,目前能够指实的地名有:薛举城、善女湫、朝那湫。

指实的人名有:周宝为唐末节度使,曾坐镇泾州,周宝字上珪。

指实的年代:乾符五年即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那时正是唐末,透露出作者写作此小说时离此时代不远,因作者在文中透露:“朝庭以西陲陷虏,芜没者三十余州。”可见唐朝庭尚在运转,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最晚的时间下限不可能延升到五代。

这篇小说在创作模式上受较早写成的名篇《柳毅传》影响较大,不单在文中引用了该书的故事:“顷者,泾阳君与洞庭外祖,世为姻戚,后以琴瑟不调,弃掷少妇,遭钱唐之一怒,伤生害稼,怀山襄陵。泾水穷鳞,寻毙外祖之牙齿。”而且该文的立意明显的与《柳毅传》相反,《柳毅传》中的泾河女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而抗争,而《灵应传》中的善女九娘子却想从一而终。现在讨论哪一篇小说的立意更好意义不大,孰优孰劣,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作品写成之后的社会阅读效应。

湫,从字面简单的理解就是秋天有水的地方,这样的理解虽然偏颇,但以前北方很多地名中冠以湫字,就可以想见湫在一定时期的普遍存在。现在当然无法看到了。1000多年过后,泾州的气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小时候名叫湫池的那块地上还是一大片水汪汪绿油油的芦苇丛,可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一种平田整地的运动给填毁了。只有到了多雨的秋天,才能看到一些湫池的影子。

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谁?是不是写过《三水小牍》的泾川籍作家皇甫枚,皇甫枚创作的代表作是《飞烟传》,从写作手法上看有明显的差异,写作风格迥然不同。首先,《灵应传》作者是个饱读诗书的人,却是一个更比皇甫枚地位更低的人,似乎没有作过官,而皇甫枚却作过小官的。其次《灵应传》作者对军事历史知识掌握不少,也许是一个一生怀才不遇的军人。皇甫枚则更侧重于深厚文化积淀的多方面创作,至少从目前皇甫枚创作的传奇小说中没有与《灵应传》中相比的大开大合的描写战争场面的小说,皇甫枚小说更多的是细腻的心灵描绘。第三是《灵应传》作者熟练运用对话,把中国以前的历史浓缩在里面,略显卖弄,表面看作者是在为九娘子作传,实际上是作者在为自己鸣不平,“平生志气,郁而未升。丈夫终当扇长风,摧巨浪,举太山以压卵,决东海以沃萤。奋鹰犬之心,为人雪不平之事。”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军事方略烂熟于心,先是让孟远出场,又遣郑承符出马,设三伏以待,这那里是鬼神在作战,分明是活人在打仗。你看繁琐周到的君臣之间的礼节,也是常人们渴望荣华富贵的那一套,只不过作者将这些向往全归在了九娘子名下。而皇甫枚则要平和的多,皇甫枚的文人气质更浓厚一些。

这部中篇传奇除准确的地域、人物描述外,还表现在精确的时间观念上。一是在叙述的时间范畴上非常严谨,叙述九娘子的家世从“百有余代”,到“梁天监中”,再到“今三世卜居”,最后到“于今三纪”。作者的具体时间观念也非常强,全篇文章从乾符五年六月五日节度使周宝与九娘子第一次见面为其借兵,到“是月七日”第二次托梦,是月十一日又托梦,十三日遣郑承符为将,最后到其月(下一月)十三日,在前后一月时间里,就将一个复杂惊险的故事讲完了。准确的时间总是牢记在作者心中。

熟练的叙说手法。《灵应传》全篇就是用几大部分的叙述来完成的,这样娴熟的叙述技巧在唐代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这充分显示了作者成熟的写作技巧。想来作者一生不可能只是创作了这样一篇优秀的小说,也许有一些更好的小说因为没有流传下来就被时间埋没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创作意旨的多样性或曰层次的丰富性,说明了唐代作家小说创作技巧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第一层给人的感觉是在褒扬寡妇守节,只要我们再看一下作者引用《诗经》中的诗名就可以理解并不是这样。其一为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知。”余冠英先生将这首诗翻译成今文为:“柏木船儿漂荡,在那河中央。那人儿海发分两旁,他才是我的对象。我到死不改心肠。我的娘啊!我的天啊!人家的心思你就是看不见啊!”结合上文,就很容易看出,九娘子是因为看不上朝那小龙,而又无法与自己心爱的人结合,不得已才出此守节之下策。其二引用的《行露》诗句:“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仍然用余冠英的翻译:“谁说那耗子没长牙?怎么打通我的墙?谁说我女儿没婆家,要我依从那可是妄想。”引文至此我们就知道九娘子守节不嫁是看不上求婚的人,自己心仪的人又不能嫁,只得用守节来抗命了。

其实,本文的最高主旨就是对怀才不遇的一种向往和宣泄,象郑承符那样的“平生志气,郁而未升”的英雄无用武之辈,在人世无有一酬壮志的机会,只能将一腔热血寄托在那无人能知的神鬼之世中去。这样优秀的创作当然就能流传千古。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