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在其《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王昌龄》篇中说“杨花,就是柳絮,也就是柳树的花”。这样简单地一句话带过的解释让人误会先生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
事实上是我们今人容易把古代汉语中的“杨柳”误以为现代汉语中的“杨树”“柳树”而产生了是“杨树花”与“柳树花”的误解。
杨花,《辞源》解释为:柳絮。
《辞源》的这种解说是不是就让查词源的人明白呢。我以为还是说的太简单,容易让今人理解为杨树花与柳絮是同一样东西。事实上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而是单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这是一个词,不是杨和柳并列的两个词。
隋代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里就用了“杨柳”、“杨花”、“柳条”几个词,显然,这里的树是专指柳树,“杨柳”就是柳树,“杨花”应该说是杨柳树的花,也即今人称之的柳絮。
唐代诗人韩琮有一首题名《咏柳》的诗,其诗如下:
梁苑隋堤事已空,万条犹舞旧春风。
那堪更想千年后,谁见杨花入汉宫。
诗中“杨花”一词就特指“柳絮”,这是毫无疑问的。
既然古代诗文中的“杨柳”是专指柳树,那么诗词意象中的杨花当然也是指柳絮。在诗文中用不同名字描述,可能与出于押韵平仄有关。更多的是同一种事物因简称而出现的不同称谓。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显然在春秋以前就早有杨柳一词了,而且就是指柳树。
现代汉语中说的杨、柳,是两种不同的树木,前者代表如白杨树,后者就如一般的垂柳了,不过它们同属杨柳科。现在汉语中说的杨树也开花的。杨树花也是和柳絮差不多同时在春天到处飘舞的。只是杨树飘舞的是杨树的花絮,杨树花飘飞后,杨树的种子就结成紫红色的串子长在杨树树枝条上,仿佛是在小树枝上长满了一串串紫红色的毛毛虫。柳树飘舞的是柳树的种子,是柳树自我繁殖的方式。杨树花与柳絮在形态上都是很相似的雪花样,又几乎在同一时间开放,大概就因为这个情形容易使现代的人们把古代汉语中的杨花(柳絮)与现代汉语中的杨树花混淆了。
古代当然也有杨树,北方栽种得也不少,但是杨树长得比较高大,不像柳树那样“万条垂下绿丝绦”很有观赏价值且适合用作诗词意象,自然也难与离别时缠绵悱恻的情感相吻合,故而不受历代诗人重视,因而很难入诗词。
是不是古代就没有人写杨树花的诗呢,也不是的。
北魏胡太后(胡充花)就作过一首杨树花诗。诗名就叫《杨白花》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巢里。”
胡充华以杨花隐喻逃往南方的情人杨华,巧妙双关,哀婉动人。诗人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梦中情人的缠绵哀思、离愁别绪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在这里,她把杨与柳相提并举,自然分别说的就是杨树与柳树了,否则此词就解释不通了。唐代柳宗元感于胡太后与杨华事,也写过一首题名《杨白花》的诗。
杨白花,风吹渡江水。
坐令宫树无颜色,摇荡春光千万里。
茫茫晓日下长秋,哀歌未断城鸦起。
顺便说一句,叶嘉莹先生在《叶嘉莹说初盛唐诗·李白》篇中说“安禄山占领了长安,玄宗逃到了四川,他的太子就在甘肃的灵武即位,就是唐肃宗”。
灵武指今宁夏自治区的灵武市,在现代再说“甘肃灵武”就不正确了。以叶先生的博学,也不该有此口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