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63年(嘉靖四十三年)11月15日,时任户部主事的李世达请弟弟到陕西省平凉府华亭县,恳请乡党赵时春为其父亲李廷相撰写墓志铭,赵时春遂作了《封户部主事李朴太君合葬配王安人墓志铭》。
1567年(隆庆元年)正月间,户部主事李世达又到华亭县拜谒赵时春,离他弟弟到华亭拜谒赵时春时隔5年之久。
《赠李吏部序》连同标题、标点约527个字。赠序中提到写作时间是“建元逾月”,当是隆庆皇帝即位一月之后。隆庆皇帝即位是1566年12月,推算这篇赠序的写作时间是1567年(隆庆元年)正月。赵时春是1567年(隆庆元年)12月27日(腊月)去世的,也即这篇序是他去世的这一年撰写的。
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韩愈写的赠序不少,在他的文集中赠序的文章多达30多篇。他对赠序这种文体的发展是有极大贡献的,这一点为历代大家所肯定。赵时春这篇《赠李吏部序》,显然受到前代先贤所作赠序影响,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这篇赠序虽然不长,但极能表现赵时春才气和他一生的际遇。赠序一开始简单回顾了自己一生曲折经历,特别是他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从未破灭。他教导李世达要做一个有为的官员,赠序的中心意思就是要李世达作一名致君尧舜上的名臣,其中他列举了一个当代清官事例,就是王三原(王恕)为官清廉的事迹。关于这个人的事迹,典出明代张志淳撰写的《南园漫录卷十·服善》,这本书印行于嘉靖五年(1526年),赵时春撰写这篇赠序的时间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时间过去了四十年,赵时春还记得《南园漫录》书中的事例,说明赵时春对此事影响极为深刻。估计赵时春初次看到这本书的时间,应当是他在翰林院当庶吉士的期间(嘉靖五年以后,即1526年以后)。赵时春能读到一本云南人撰写的书籍,表明有明一代书籍出版印刷业相当发达。也说明赵时春平时关注时事,了解国情,从一个侧面说明他能高中会试第一,与他的博学、勤学是分不开的。赵时春还引用《诗经》中的诗篇,要求李世达要达到这个远大目标就必须要树立一个好的开端,向先贤学习。
此前稍早一些时候赵时春还为平凉乡党、学生何天爵撰写了《赠户侯子何君序》。可以这样认为,经过三起三落之后的赵时春,也知道自己再起的机会不多了,就把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寄托在晚辈、学生的身上,希望他们比自己有出息。在李世达身上,赵时春的这个愿望是实现了。李世达嘉靖三十五年(1557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正二品),并参赞机务,《明史》有其传。
1567年,是赵时春生命终止的最后一年。这里简单回顾一下赵时春在这一年前后撰写的文章,可以看出,即使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也是一门心思思考着国泰民安、民众康泰的事,从未想到自己的荣辱宠惊。
《稻惩》,借稻稗难辨,暗喻君子小人难识。《赠户侯子何君序》,是为他的学生何天爵赴任勉其更上层楼,与《赠李吏部序》为同类文章。《易辨》,针对“圣人作而万物睹”这一句话,驳斥朱子(朱熹)的观点。《陇州重修庙学记》,是应陇州教育局长之请为重修陇州庙学作记,指出“息心名利”,以隆治道,是学之正味。《赠李吏部序》,在前面已有较详细的解读了。《明贡士孟君墓志铭》,是为灵台邵寨人孟绍先撰写的墓志铭。《效祀议》,是谈论大明王朝郊祀的时间问题。论述三代以来郊祀时间变化,认为明朝定都幽朔,冬至日天气异常严寒,不利于郊祀,担心万历皇帝郊祀时遭受风寒之苦。
自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冬至日赵时春举家移居华亭县砚峡两亭沟后,不幸接踵而至:衰病之躯、罢废之身,遭移家之痛、嘉靖之丧、继子之亡,即就是砚峡那“经冬屡雪,山日皓皓”的寒冷,也够这个快六十岁孱弱老人受的了,但他还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即就是他临终前撰写的《九九歌》,还期待着“长歌欲罢弹长剑”,这种淳淳的一门心思献身于治国平天下的文人志士精神,即使过去了五百多年,仍然是我们这些只能“穷则独善其身”的文人学习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