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让人砰然心动的故事。这个故事既要“不俗”,又要有仙风道骨的气场,同时亦要对事业孜孜不倦的“多情”,还要体现人世间真挚友情元素。
戊戌年七月廿二,我随中国报告文学作家采风团长兴组赴湖州长兴县采风创作。下午,由当地宣传部领导刘月琴、作家田家村陪同我与张子影、董保存到太湖边的顾渚山采风。车顺着水顾线公路开往顾渚山,只见大唐贡茶院隐匿在群山之中,周遭翠竹盈绿,清幽宜人。往上走,一座全木结构宫殿巍然屹立,便是“大唐贡茶院”。登大唐贡茶院陆羽阁环顾四周,见顾渚山形势如一把太师椅,坦然面向太湖。太湖水气进入顾渚山便在山中聚涌,整日云雾蒙蒙,氤氲弥漫,野岭山谷,茶树遍布;野茶飘香,金沙涌泉,山花映照,景色迷人。
而令我赞美的不仅是它的迷人景色,而是一个让人砰然心动的古老故事。早在1200多年前,一位约莫二十四岁的青年人,头戴箬叶编织的斗笠,身穿粗麻织成的短衣,系条犊鼻裤,脚踩藤编履鞋,斜背一只布囊,尽管旅途劳顿却依旧风度儒雅地端坐在一条小航船上,从无锡环太湖到达西岸,再沿水口溪水来到顾渚山下。在一株临水老柳树下系舟登岸。顺着流水潺潺的山溪,穿过松竹蔽日、绿染衣袂的幽幽山道,朝着渐行渐高的溪流上游方向一路疾步,直到一处山岕,才停下脚步。他解下背囊,长长地吁了口气,默言道:“顾渚山,我终于到了。”
这位太湖上来的客人,就是陆羽。
他在寻遍江南的野岭山谷,品遍山间的野茶清泉后选择长兴顾渚山隐居,阖门自守,专心著述《茶经》。在顾渚山的二十多年间,他经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穿藤鞋,或独行野中,或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他倾情于顾渚山,钟情于紫笋茶。在此,他得出了“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湖州,生长城县顾渚山谷……”他经常往来于顾渚山野,寻找野茶,亲自品第,发现“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认为紫茶是茶中之佳品。
陆羽决定在顾渚野茶原始林中,开辟一片茶园,细心培植芳香甘辣,冠于他境的紫笋野茶。于是顾渚山的茶,也就有了正式称谓“紫笋茶”。“紫笋茶”经陆羽命名并亲自研制,推荐给湖州刺史李栖筠,并相配金沙泉水,再由李栖筠向上推荐。同时,他经深思后修书一封给宰相杨绾,就是那篇极有情意的《与杨祭酒书》,信中说:顾渚山中紫笋茶两片,此物但恨帝未得尝,实所叹息!一片上太夫入,一片充昆弟同啜。话说得很绝,当今皇上喝不到这等好茶,实不应该。见了信和紫笋茶,深受代宗信任的杨绾将紫笋茗送到皇上的嘴边。代宗品后,在大历元年将紫笋茶定为贡品,进贡给皇室,大历五年(770)创贡茶院,建中二年(781)扩建,并移吉祥寺匾来。于是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贡茶院 ——第一座皇家茶厂。紫笋茶开始了神奇的文化之旅。
紫笋茶的飘香和好的自然环境,也引来了唐代许多文人墨客纷纷踏入此地,为的就是能品到一口好茶。紫笋茶,这个美丽的名字已经足以醉倒人……
公元772年大年伊始,湖州城迎来了新一任地方官,一个当时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诗人,他叫颜真卿。
他的到来,为湖州的文坛带来了春风,大批文化名流纷纷聚集到他身边。他们开笔会,办茶宴,泛舟登山,赋诗联句,山水间处处洋溢着文化的气息。
除此之外,他还带来了一项尚未完工的文化工程,他希望在人才荟萃的湖州,能有人与他共同完成这项旷日持久的浩大工程。这是一部已经付出他近30年心血的大型辞书,名叫《韵海镜源》,它类似于今天的《辞源》。
这一年春天,他组建了一个50多人的编撰班子,在郊外的杼山上开始最后的编修工作,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有一个游历天下、熟悉各地风物地志的新人,他就是陆羽,这一年,他正好40岁,此时,他已经是大唐文坛上佼佼者之一。
这一批人老少咸集,都是大唐的文化精英,其中陆羽等19人自始至终参与了编修工作,其他人有的断断续续,有的中途就退了。在编辑部成员名单中,陆羽排名第三,在法海、李萼之后,50余人中不包括颜真卿本人和皎然、灵晔。颜真卿是主编,后二人因其特殊地位挂“顾问衔”,故其名置于首尾。
第二年,《韵海镜源》这部凝聚着大唐文化精英们集体智慧的宏篇巨著终于完成,全书共360卷。这是一部被后人称之为海纳百家的集大成之作。
这一年的10月21日,杼山上出现了一道新景观,一座古朴雅致的亭子拔地而起。这是颜真卿为了答谢各路精英共同完成《韵海镜源》,特地出资兴建的,它的设计者就是陆羽。
颜真卿让陆羽为这座亭子命名,陆羽以亭子的竣工日期,按中国农历中天干地支,那一天正好是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因此就把它叫做“三癸亭”,今天,跨越了一千多年的三癸亭,依然屹立在杼山上。
作为经常往来于山野间寻找茶的陆羽来说,除了用上好的茶奉献给好友外,生活的不稳定,经济上的窘迫可想而知。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情,颜真卿和陆羽、皎然、张志和经常在一起饮酒唱和。
在这场文化的盛宴上,两个文化人,大唐重臣颜真卿与一介寒士陆羽,开始了密切的交往,陆羽迎来了他一生中最珍贵的黄金岁月。
在颜真卿的帮助下,陆羽有机会阅读了大批典籍,并搜集了大量有关茶的历史资料,此后不久,他在对周边地区考察和事春茶的基础上,开始了《茶经》的第二次修改和补充。
公元775年,在湖州城迎禧门外的青塘村,陆羽搬进了他的新居所,取名为“青塘别业”。这是在颜真卿的资助下建成的,它凝聚着一个地方高级官员对一个普通学者的关怀和期望。
颜真卿对陆羽的支持是全方位的,竭尽全力的。因为有了他的帮助,陆羽的《茶经》才得以充实,并引出新的精彩篇章,陆羽才能够衣食无忧地闭门著书立说,他的知名度也才能够大大提高,从而成为文坛亮星。如果说“贵人相助”,那么颜真卿就是他的“贵人”,也是最关键的人物。
五年后,在进行了最后的实地考察、资料补充与文字统筹后,一部流传千古的旷世之作,终于在湖州城外的“青塘别业”诞生了。它从早期运筹到初步成型、从修改充实到最后定稿,竟耗费了一个人28年的青春岁月。其中综合了当时32个州郡的实地考察资料,引证了17份历史典籍与风物地志,历经三次易稿,最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就是后来被公认为世界茶文化的开山之作——《茶经》。
由于当时顾渚紫笋茶名声在外,使许多文人对之钟情有加,就连薛能在“溢目看风景,清怀啸月华”之时,也无忘“焰樵烹紫笋”。郑谷则以“西阁归何晚,东吴兴未穷。茶香紫笋露,洲回白蘋风”羡慕湖州友人能有一杯意犹未尽的好茶。而徐铉在和门下殷侍郎谈论顾渚紫笋茶时说:“碾后香弥远,烹来色更鲜”并遥想起用金沙泉水煮茶情景,乃吟出“正当钻柳火,遥想涌金泉。任道时新物,须依古法煎。轻瓯浮绿乳,孤灶散馀烟”的绝妙诗句。以致到宋元明清时,仍有大批文人墨客恋恋不舍顾渚紫笋茶的皇家韵味,赞美不绝。
文人雅士爱茶,僧人也喜欢饮茶。皎然是一位僧人,本姓谢,名清昼,住持湖州妙峰山的妙喜寺。根据现在的资料查证,皎然是中国第一位提出“茶道”这个词的学者,其著作有《杼山集》《诗论》《诗式》。在一首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诗中,他这样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于是茶道大行。皎然与颜真卿、陆羽往来频繁,主要是喝茶论道,趣味相投。如果说是皎然提出了“茶道”一说,那么,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则是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态,诠释了茶道的精神实质。宋徽宗赵佶进一步发挥,用“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简单明了概括了茶道的本源,也是第一人。
皎然圆寂于妙喜寺,灵塔为皎然塔。陆羽生前曾几次提出要求,自己死后葬在皎然塔傍边,以此纪念他和皎然的“缁素忘年之交”,情谊之深可见一斑。但是陆羽死后到底葬在了哪里,后人不知其详。皎然塔早已被毁,现在所见之塔是2007年重建。陆羽之墓也是近些年完成的,倒是新建之陆羽墓遂了他老先生之愿,就在离皎然塔不远处。据说,除此之外,还有一座陆羽之墓也建在附近处。虽有争宠之嫌,但都是后人孝敬之为,却一样令人感动。
唐朝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间除了朝廷的提倡、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因素外,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更居首功。
公元770年建造的三十几间草舍的贡茶院,巳无法适应三万采茶农夫、千余制茶工匠的运作,贡茶院一再扩建,贡额也不断增加,紫笋茶初贡五百斤,到公元785年,增至万斤,公元846年,完成了18400斤的高额贡茶,足见当时大唐贡茶院发展之快。
公元801年,湖州刺史李词见贡茶院面积太小无法适应规模化生产,于是拨款重建,扩大规模。李词又请了建筑专家重新规划设计,引金沙泉流注其间,制作过程中皆用泉水,因为紫笋茶非金沙泉不能制。因采茶只在清明前后,千余茶工匠在采茶后便离开贡茶院,因此李词又将山下吉祥寺的匾牌移到贡茶院,由寺僧管理,因此当地的老百姓又习惯上把大唐贡茶院称为吉祥寺。唐会昌年间,灭佛运动兴起,朝廷规定州以下不准留有佛寺,贡茶院因而被毁。吉祥寺也遭浩劫,杜牧来水口时,贡茶院已是一片荒凉。到了元代,贡茶院仍保留,但改为磨茶院,贡末茶两千斤、牙茶九十斤。清初,紫笋茶被免除上贡,但吉祥寺仍保留。顺治间,院僧又建院三进。康熙间,长兴知县韩应恒上顾渚山采茶,进寺院察看后,大为叹赏,心潮澎湃之余,为贡茶院题了碑记。千年来,贡茶院一直未变。东廊三十间为贡茶院,中间吉祥寺大殿,路边是三十间的加工区。考古人员在遗址上发现了宋砖等遗物,证明贡茶院在宋代也进行过重修。
贡茶院作为中国茶文化源头的丰碑,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皇家茶厂,孕育了一种别具意味的茶文化,创造了由茶而形成的文化品味。
大唐贡茶院历经沧桑,多次被毁,也曾多次修缮,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场大火使其成为了废墟,只留下三块楹联和寺基等遗址。
为了继续弘扬茶文化,经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批准,长兴县委县政府在21世纪初总投资1.5亿元对大唐贡茶院项目进行四期建设。一期二期工程历时三年,在保护原贡茶院遗址原则上,跨越遗址在其周围重建了贡茶院,于2008年对外开放。三期工程于2012年对外开放,目前正在四期建设。整个贡茶院占地170亩,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由桑苎台、鸿渐楼、御羁园、燕乐楼、陆羽阁、吉祥寺、东廊、西廊、皇家茶厂等九个区域组成。
该项目设计由国内顶级古建筑专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郑光复教授担任主设计。1994年我曾在东南大学听过郑光复老师授课《建筑与历史》,他的讲课机智风趣、幽默生动,富有激情和感染力。讲到精彩处,那爽朗的大笑,每每浮现在眼前。
为复古大唐贡茶院,郑光复教授70多高龄了,踏勘地形时还矫健如飞。他们来到长兴后,昼夜不停地查阅历史资料,遍访茶人农户,认真汲取茶文化专家意见。然后对大唐贡茶院建筑群进行创新性复古设计,因贡茶院遗址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设计中尽可能符合古物的模拟性纪念物,在不破坏古遗,模拟唐式阁、殿、亭、廊、门等,以廊道式全绕遗址外围。绕遗址外为院,可绕行凭吊遐思,品味悠久茶事。内设三院,以中院为主。西通清风楼及金沙泉,楼为历代刺史督办茶事暂住宴乐处,泉配茶上贡。东通林间野园,二门带阙意,点些许“贡”味。后院以展廊、栈桥围合大殿与月台,纪念吉祥寺。中院中心为陆羽阁,阁上层置陆羽塑像,下层及其暗夹层展示其生平轶事及主要友人。上层展厅陆羽、《茶经》内容、茶韵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与供奉文殊菩萨的吉祥寺南北对望。贡茶院在苍松翠竹之中,更加昭示了“禅茶一味”之境界。
在栏杆设计上不沿袭黄河流域遗存特征,而是复古仿古长江流域浙江河姆渡文化及湖州钱山漾遗存的干栏式结构,在后院两廊、月台、栈桥等都采用干栏式建造。这种干栏式架空不但有利于保护遗址地形环境的原貌,也增添了建筑群的空灵与空间层次。又契合了作坊粗犷自然的性格和民间文化精神。
对大殿、陆羽阁及二门台基式的设计,采用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台墩遗存和浙江山区民居传统所盛行的乱石干砌台基设计,为中轴主要建筑增添隆重感。同时,下层为台墩可省去高大的木柱梁,大殿的木柱梁一层即可,节约了材料,节省了造价。楼阁中的脊饰、瓦、及栏杆等细部建筑,也区别于北方式。大殿为筒瓦,而两廊等用江南小青瓦。大殿大式,耳房及两廊为小式,无斗拱而用斜撑——鹤胫。
在木材表面上,梁、柱、栏杆等采用烧制做旧,椽、桁等高处不易看清则用哈巴粉腻子做旧,既省时又减工期,还有助于盛暑防火的安全。为了达到粗犷自然朴素的效果,大唐贡茶院的整个建筑群都用木结构,体现木本色,不事雕镂纹漆。斗拱与柱头等处卷杀皆简化,梁坊等采用园木。柱、梁、梧杖等构件不全饱光,还留些许斧痕,栏杆更用自然木。柱梁等构件截面粗大,出檐深远,斗拱雄大,以求唐风重现。
郑教授对大唐贡茶院的设计可谓沤心沥血,整个作品中倾注了他终生所学,因此在作品完成不久就撒手人寰,离我们而去。当我面对这座再现大唐建筑风貌的经典建筑时,心中无限感慨。不仅是对茶圣陆羽对茶孜孜不倦的追求,更有对郑教授痴情古建,把情感、希望、追求和审美凝聚在这个作品中,把大唐贡茶院当作他一生最杰出的建筑作品献礼给长兴,献礼给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