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立轩的头像

黄立轩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报告文学
202210/02
分享

漩门湾的抉择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漩门湾、漩门,一个地理的名字,一处湍激的海湾,随时代的抉择从建坝到撤坝,从开天辟地到翻天覆地。

(一)

打开中国地图,有一个动听而美丽的地名——玉环会跃入眼帘,她居东海之滨,由楚门半岛和玉环本岛及135个岛屿组成,在她们的中间,有一条狭窄而漩涡的漩门湾把两地分隔开来,千百年来,从玉环本岛到楚门半岛,再到台州、宁波、杭州、北京,必须由经验丰富的船老大掌握了漩涡的规律才可渡人通过,才能走出玉环本岛。

有谚语说:“老大好做,漩门难过”,“漩门湾,鬼门关,眼望漩涡泪斑斑”;有古诗道:“一湾隔去南北心,亲人急难泪雨淋,千里行舟无阴险,漩门龙巢常吞人。”

其实,形成漩门湾漩涡跟漩门奇特的地貌有关,漩门口门北岸是渡头,海岸由岩石构成,海岸线呈现不规整的“L”字形,南岸是芦浦老鹰窝,由岩笋构成,层层叠叠布满在弧形的岸线上。乐清湾连接东海的潮水经漩门湾,涨潮落潮,日复一日,经“L”字形流向南岸,潮水经过弧形岩笋的阻挡,又甩回到北岸,到北岸又被光滑的“L” 形石壁挡回,就形成了巨大的漩涡状。据船老大陈立显、水利技术员黄保法回忆,“漩门的漩涡堪称大自然一大奇观。每天潮水二次涨潮二次退潮,都会出现漩涡,涨潮时漩涡会小一点,渡船的船老大会知道什么时候的漩涡有多大,漩涡转向哪个方向,能不能渡人,能渡时,将船靠近山沿与漩涡的夹角,顺着漩涡行船,漩涡会提供一股离心力,将船加速甩出去,船老大掌握火侯,船才能顺利地到达彼岸,否则,船就会被带入漩涡,船翻人亡。”

漩门海峡,仅短短的144米宽,给玉环人民蒙上了恐怖的阴影,它阻碍了玉环人民的出行,就如一道鬼门关,隔断了玉环与世界的便捷通道。

(二)

玉环本岛的出行问题,与世界的联通问题,一直牵扯着玉环人民的心。

从民国21年至37年,坎门民众代表向县政府提案,要求实施堵港;1970年玉环县编制《漩门堵口工程初步计划》呈报省政府;1974年10月浙江省计委将漩门堵港工程列入省重点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工程分三期建设,第一期为漩门堵港促淤,第二期和第三期为围垦造田。

1975年1月,玉环人以“精卫填海”般的雄心和壮举,在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技术条件极其落后、生产物资极度紧缺的年代,打响施工第一炮。工程队们日夜开岩采石,用车拉船运,候潮抛石截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在漩门湾两岸,每天少则五六百人,多则上千人,肩扛车推,发挥“愚公移山”“学大寨赶大寨” 精神,将52万土石方投入到漩涡急流的漩门港。1977年5月23日,漩门大坝合龙。当堵港截流胜利合龙时,大坝上欢呼声响彻云霄。至此,玉环本岛和楚门半岛间 “天堑变通途”,结束了玉环“孤岛”的历史。1977年10月1日,玉环人民借国庆节时机,在漩门大坝上召开庆祝大会,漩门两岸人山人海,一片沸腾。客车第一次从玉环坎门开出,经大坝顺畅地开往杭州。当时《人民日报》在“祖国新貌”栏目以《玉环人民改画地图》为标题头版头条进行报道:“翻开浙江省地图,可以看到东南沿海有一个玉环岛,和大陆隔着一条狭窄的海峡。但是,今后地图上的这一处要作一些改动了——玉环县的人民以辛勤的劳动在海峡中填出了一条宽阔的大坝,已经把玉环岛同大陆连在一起,通向浙江沿海和腹地的公路线将一直通到岛上……。玉环,永远结束了被孤悬于大海的历史!”

(三)

一直以来,海上千春的玉环乡、玉环厅、玉环县,人均只有半亩地,对玉环发展是一大瓶颈,但滩涂围垦在玉环有着悠久历史。“秦海汉涂、唐灶宋居”,玉环人祖祖辈辈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围垦造地,出现了能仁塘、东岙塘、九眼塘、花岩塘、上青塘、苔山塘……,把万亩滩涂变成了富饶的家园。

堵漩门港筑坝,不单单只是解决交通问题,更重要的是遵从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向大海要田,向海涂要粮的批示精神,解决玉环人民的耕地和蓄淡问题。在1972年的玉环县委上报地区、省计委的报告中,“要求若将漩门堵口,每天四次进出潮流即被切断,即可加速落淤,港内外就能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围垦和促淤,计划到1980年可围垦造地15万亩,比原有耕地面积增加一倍以上,达到省委提出在1980年实现每人一亩耕地、一千斤口粮的要求。”

漩门大坝通车一年多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玉环人抢抓机遇,先发优势,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地少、人多、缺水、缺电的现象凸现的特别严重,资源先天不足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注定了玉环人不可能等、靠、要,只能主动向大海要土地。

1977年5月,玉环县委、县政府向浙江省计委申请,要求将漩门二期工程立项开发;1994年3月,漩门二期蓄淡围垦工程经原省经委批复立项;1997年4月,该项目列入浙江省重点工程。1999年2月,玉环大规模、大投资的大型综合性蓄淡围垦项目——漩门二期工程开工。经两年建设,2001年4月漩门二期工程堵坝胜利合龙。

现在,在东海之滨,漩门湾内,昔日一片浊滔滚滚的沿海滩涂,如今是绿浪翻滚的农庄、拔地而起的新城、星罗棋布的工厂、人车如流的大道……这就是玉环人围垦出的拥有广阔的水域面积,以及优质的生态用地和农业用地的“新大陆”,它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独特的自然禀赋。

在漩门二期工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02年9月玉环编制完成《漩门三期围垦工程的可持续评价报告》,2004年3月省发改委批复了《漩门三期围垦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6年3月31日,漩门三期工程迎来开工。漩门三期工程主体大坝,从坎门半边山经鸟笼屿至目鱼屿长325米,再往南北走4077米与冲坦屿联接,再行进950米至木杓头南侧,整条海堤坝总长5352米,将坎门半边山、目鱼屿、冲坦屿、干江木杓头这四个小岛串联起来。建成后,不仅可解决玉环土地资源紧缺现状,还有利于围区上游的排涝泄洪,增强防洪抗台能力。

现在漩门二期围垦5.6万亩土地,其中,可供开发利用海涂3.2万亩,相当于玉环全县现有耕地的1/3;水域面积2.4万亩,相当于3个原杭州西湖面积。按50年一遇标准设计的堵港大坝,缩短一线海堤20多公里,大大提高了围区内11.2万人口、4.2万亩水田、2000多家工矿企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漩门三期围垦6.8万亩土地,与玉环主城区融合发展,开发后将是一座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休闲娱乐、高档居住、科技工业、旅游观光、生态农业、海上风光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的生态城市新区。

对漩门一、二、三期蓄淡围垦工程,一知名围垦专家说:“漩门围垦工程最主要的是为玉环人民的生活和发展拓展了必要的空间,特别是为玉环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港口中等城市建设创造了必备条件。”

(四)

漩门,一个以急流和漩涡著称的地理名字,一处联系玉环本岛和楚门半岛的咽喉地带,随着漩门二期、三期的围垦和漩门湾特大桥,漩门二桥、三桥、五桥的陆续诞生,2017年10月,漩门湾大桥及接线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同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玉环再改图》,称 玉环“撤坝建桥”新壮举。

“撤坝建桥”,建设花园式港口城市,是历届玉环市委、市政府遵循2003年2月习近平书记视察玉环时的嘱托:“提前把玉环建设成花园式港口城市,成为浙东南地区重要发展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坚定不稳地走绿色发展路子,让漩门二、三期水系贯通,让漩门地块作为城市的会客厅,绿色城市的大门,在乐清湾畔的漩门二期建设具有花园式港口城市的玉环新城,在三期打造成为绿色生态的玉环未来中心城市。让新城和未来中心城市的建设规模、档次不断提升,建设标准不断提高,路网结构、分质供水、节能减排等实行生态低碳措施,住宅建筑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公共建筑达到二星级……。

现在,总投资11.46亿元的拓浚扩排工程如火如荼推进,隔断近半个世纪的漩门湾水系将贯通复流,玉环70%区域的防洪排涝能力快速提升,绵延上百公里的漩门湾两岸将修复生态,形成一条10多公里的沿湖建设带、40公里的沿湖绿道、5万多亩的水体,45年前的海峡风光将变身新时代的幸福河湖。

今后,若你步行到漩门头山顶,站在善慧寺旁边的回龙亭里,西面是碧波万顷的玉环湖,东边是野趣盎然的漩门湾,对岸东山头蹲伏如龟,脚下漩门头蜿蜒如蛇,龟蛇对峙,势如武汉“龟蛇锁大江”,会有眼底江山皆锦绣的美景。那时,漩门湾两岸海湾特色显著、地区价值凸显。

仅45年,玉环人民移山填海筑大坝,漩门湾得到了开天辟地的变化,而今撤坝建桥再改图,漩门湾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它见证了自强不息的玉环人民以豪迈的创业激情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创造了中国县域经济腾飞发展的海岛奇迹,实现了从“海岛小县”到“工业大市”,从“本岛时代”向“环漩门湾时代”的巨大跨越,玉环蓝绿交织、山海融城的花园式港口城市正在东海岸崛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