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每个中国人都在幼时从教科书上得到这样的认知。桂林缘何有这样大的名声,也许只有“亲之往之”才可以亲身体会。
得暇三日,于是有幸前往桂林,在山水间,在宝塔边,在竹筏上亲眼目睹其山水之秀,风光之美。
一、锦石奇峰次第开,桂林烟雨画中来。
家姐定居桂林,多次耳闻桂林山水之名,未至,便神往心羡之。
先说,桂林的山与水。桂林是块宝地,有这样的风景就有不愿走的人。今天的科学研究证明,古代桂林有“万年智慧”的美誉,所谓万年智慧是指万年前的文明遗迹,留给桂林独一无二的文化神韵。桂林,这里是中国陶器的发源地之一,一万多年前,生活在桂林的先民曾发明了先进的双料混炼技术,炼制了先进的古陶器,迄今为止,在桂林甑皮岩、庙岩、大岩均发现了这种万年之久的陶器遗址,是世界上唯一存在三处万年陶器技艺的区域。有山水风光之冠,有这样的历史文化之冠也就不难予以理解。遥想万年前,已有智慧的先民在这块风光绝丽的土地上,以其对生活的孜孜热爱,探索出先进的文化技艺,留下了美丽的陶罐和对美好生活的砥砺求索。
而来到桂林,你便明白,为何“万年智慧”会起源于这样的地方。陶渊明在诗中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淡逸洒脱的心情,也就有超然缥缈的南山,有桂林山水的隽美,自然少不了发掘生活之美的灵感,先民们捕猎在这样的山水间,作息在这样的画卷里,便时时刻刻有追求探索的思维和动力,便时时刻刻在心中以进取和努力,赞美和不负自然赋予生活和心灵的美感。
所以这里的山与水,就如同一个美人赋予男子的心动,天生便要激起一副向上的姿态,使自己匹配前者对于自己的震撼。而桂林山水,则名副其实,自然使人心想,生在这里的女子,便想着法子要出落得妩媚动人,才能匹配其山水之明媚。生在这里的人,或便是天生的画家,因为日日有画卷作陪,那山与水勾勒的线条,那淡抹相宜的美术学结构、色彩配搭,是如此适宜,日日月月潜移默化,由不得不天生就具有对美的敏感。生在这里的人,即使不是画家,也具有那山水开脱洒意的思维,用这里的土和石料混搭便能作出精美的陶罐。
驱车12个小时,朝辞宜昌,暮至桂林,沿途皆美景,看哪儿都像是心中的桂林。
二、荡筏雅情齐天乐,遇龙仙境醉碧波。
次日,经过一夜的休憩,神清气爽,家姐说带我们去看桂林的福地。
在家姐的陪同下,一大家人来到遇龙河。涉溪时,家姐与妻脱鞋、敛裾,葇荑互握,慢慢从流水比较平缓的地方穿过,体验河水的清凉。阳光下,河面波光粼粼,泛起涟漪,熏风轻轻抚摸,柔柔入心,目光所及皆是美景。
坐上竹排,在山水间体味“小小竹排江上流”所带来的美感,便再次被这山水所震撼。桂林的山是有独特韵味的,不同于北方的山那样险峻奇伟。北方的山似乎天生带有某种使命,一如华山泰山为帝王所喜,代表帝王的威严,生的那样“威风凌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定要向伟而生,固然让人心生出伟大的赞叹,但总不太亲近;也不如江南的山峰,千沟万壑,峭壁如削,固然诗意飘远,但总归有些飘然于尘世之外。而桂林的山,仿若自平地中而起,自尘世中而生,让人不禁联想起那些幽远又颇有烟火气的神话故事,比如某个仙子来到桂林,贪恋凡尘生活,又要躲避天神责难,便用纤纤玉手弹指一挥,在这湖水中便平生出无穷无尽的山堆来,这里的山全凭仙子妙手,千姿百态,平地拔起,没有北方山峦那样的伟与傲,甚至也没有个像样的线条,全凭心情任意勾勒,串联起伏,也没有南方山峰那样的险与陡,似乎是那样随意的点墨和渲染,便成了那样奇妙的山,与脚下的水,完全相融。
坐在竹排上,遇龙河河水从竹筏下流过,穿梭在山中、心间,心情奇妙无比,只觉身在仙境,但又知脚下烟火,那山明知是山,似乎却能触手所及,似乎就长在脚下,似乎把北方的山峦与南方的山峰都搬来至此,却又缩小变微,使之可踏足,似乎顺流前行,踏着河水亦可行至山中。而后在河中多多驻足,遥望四周之山,再看脚下之水,遇龙河水明洁秀清,倒影着山峰与云雾,让所处的地方似云、似雾、似幻。这时你一定会明白,桂林为何称之为桂林山水,是因为少缺了这千姿百态的山,只有水便不能有桂林的秀美,或只有那山也不足为美,天下间恐怕再也不会有如此紧密相依的山水。只有这山与这水的相配,才让这景既有鬼斧神工的妙姿,又有叹为观止的奇观,山清水秀,石美峰奇共同勾勒了这一方如画如诗的福地。
行在遇龙河河水中,宛若走在镜子上,两岸灵山葳蕤,曲折蜿蜒,明洁的河水映照着人家、田陌,收纳着周边各色各态的山,形成无可比拟的仙境中的人世。
眼纳如此美景,由衷地感叹遇龙河不是漓江,胜似漓江。
三、山似象鼻饮玉河,望月漓江忆宫娥。
下午,家姐说带我们去看洞天。
说道洞天,也要说桂林山水中的洞景。这里的山是如此的纷乱却有致,只有仙子才能漫不经心间巧夺天工,赋予人间这一方洞天,而那山中的洞便是明证。桂林山中有多少个奇异幽邃的山洞,又有多少个琳琅满目的怪石嶙峋,进入洞中,就仿佛看见花果山的水帘洞一般,钟乳石形成的石幕、石笋、石柱赋予洞中天然的神秘感,似乎是仙人之所在。
而且山中亦有穿洞,即仿佛把山凿穿的洞孔,最负盛名的是象鼻山,象鼻山曾被选用为人民币中的图案。象鼻山坐落于桂林城南,耸立于漓江西滨,镇守于桃花江与漓江的交汇处,为桂林之城徽。象鼻山山形孤拔陡峭,岩石形态古苍,由海底沉积数亿年的纯石灰岩组成。在象鼻与象腿之间有一水月洞,有如一轮明月静浮水上,形成著名的“象山水月”。象鼻山下的“象山水月”与漓江东岸的穿月岩隔江相望,一高挂于青天,一平浮于碧水,远远望去,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象鼻山之穿洞,在江水中又宛若一个天然的洞桥,整体来看,真酷似传说中的神象用鼻子在饮漓江之水。此景集青山、绿水、奇洞、美石、清影于一体,着实把桂林的山水洞之相辅相称彰显得淋漓尽致,成为历代诗人欣羡吟咏的千古题材,是全球旅人赏桂的必游之地。至少在唐宋之前,无数文人墨客和凡俗俗子都曾在这里驻足水月奇观,在这里惊叹赞颂桂林山与水、水与洞、山水与自然的巧妙合一,如宋人的诗词“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还流”的描写,天然的穿洞,不仅没有打破山与水的和谐,破坏这山水画卷的分毫之美,反而以其自然和地壳运动的鬼斧神工,赋予山水间一丝神秘的人文色彩。
夏韵缠缠,轩逸坦坦,桂林的山水之妙,说不尽道不完。蜿蜒曲折的漓江水流过岁月的时光,修炼着桂林山水的一池墨香。水中到底有多少个姿态各异、密密麻麻却秩序井然、缺一不可的山峦,恐怕无人数的清,然而顺水流转,江水在这山地中串联、流淌起如诗如歌的吟唱、温柔与温情,让这山有了水的灵魂,让这水接纳了山的灵性,让人们在江山中,在竹排上乘清风、踏清水、望青山、眺人间,审视自我与自然,审视过去与现在,审视凡尘中的舍与得,都有些心灵的洗礼和收获。
一条久恒的漓江,象山水月的浪花里写满了人生,穿月岩的流水中雕刻了岁月。
四、波摇双塔影相妍,日月同辉各有天。
夜色渐浓,匆匆用过晚餐,我们便来到桂林的日月双塔,家姐说,看日月双塔一定要晚间灯火通明时。
如果说象山水月是自然赋予的奇观,日月双塔则是人工匠心的独运,桂林日月双塔与象山水月隔岸相邻,分别代表自然的桂林和人文的桂林。日月双塔在古代遗迹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两座具有宗教文化的玲珑宝塔,矗立于江水之上,两塔相依托、相呼应,雄姿勃发,仿佛让人穿越千年,感受佛道文化的精深博大。正值夜间,在光电作用下,一座宝塔呈现金光闪闪,一座宝塔则散发着银光,此时天青色和晚霞五彩的渲染,加之江水的倒影,灿灿的日月、深深的塔楼,两座宛若金银日月的宝塔在波光粼粼中,呈现出独有的绰约风姿,让人迷恋和惊叹。
桂林山水钟天地之灵秀自然成诗,字里有兰亭,行间有桃源。唐人韩愈诗作称桂林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诗中之意除了称赞桂林山水之青、碧,更把山水合喻为美人之秀丽,可以看出,桂林之山皆不如北方之山雄伟,水亦不如江南之广阔密集,然而山水合于一处,共同造就了山水之秀甲天下的美誉。桂林之山水,是山与水的平衡,水与山的协调,让我们不禁联想到人生之处处,也有这样的和谐与取舍。譬如有人总觉生活太累,其实只不过是身心总在繁琐无用处忙碌,如果能放下手机,去静心读一本好书,去一处好风景里追逐自然的脚印,便能真的体会“心静自然凉”的深意。
从万年前到千年前及至今,在桂林这块宝地上的山山水水留下过多少游人的脚印,人们在这里惊叹自然的奇妙,在这里任由心灵陶醉、洗涤,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唤醒生活里的情操与哲理。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清人袁枚从桂林的山中找到抚平孤独的愁绪,而我,亦从桂林山水间的驻足,真切的体味山与水的“一体之美”,在山中寻找水的灵性,在水中瞥见山的悠然,在诗意与畅然间感受自然之神韵,在游览山水中感受人文历史,放空心情,感受慢下来的生活,让生活里有山与水的合奏与韵律,在心中感悟舍中有得的平衡,从山水自然中学会拥有发现与品位的思考之美。
夏日,我独爱山水,微风柔柔地招摇,惹一溪水流涓涓,琤琤琮琮间,喜了,爱了,这桂林的山水!
时光浅浅,三日闲暇,虽有两日在旅途,但桂林却是我安然涤心处。滚滚红尘之中,总有一个地方在我们心底流转,血缘亲情自然永远挥之不去,不相忘,自难忘。
归途,桂林,宜昌,相思比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