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福平的头像

黄福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14
分享

梦回岁月深处

梦回岁月深处

屯保民居中的堂屋,是不设窗户的。除了屋内设有神龛,供奉一堂“天地君亲师”及各路“神仙”和“下坛土地”外,还设有厚重的大门和仅有大门半半高的腰门。屯保人自入黔定居之后,虽几经迁移,分布更广,部分坚守在古屯堡的山间盆地,有部分还进入了边远山区。坚守的除了建筑、饮食文化,还有凤阳汉装服饰与凤阳口音等。迁移边远山区的,服饰、口音经漫长岁月的熏陶,有了很大变化。但建筑、饮食文化还是有所坚守的。比如,他们依然保持着木结构的屯保民居风格和应有的生活习惯,以至影响着当地土著—仡佬族。逢年过节,长辈常提起明朝洪武年间十八将军进贵州的往事,似乎要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铭记自己是屯保人的后裔。

从前,家庭条件好的人家,堂屋神龛前,还摆有紫色神柜。神柜里时常装有钱纸和供奉菩萨的香。神柜是雕花之作,下部中空,站在前方低头可见用红纸写的“下坛土地”。“上坛”和“下坛”,一般有一块长长的木板相隔。这木板是用直角形三角架钉支的。除了春节除夕上午用两碗圆圆的糍粑摆在神龛中间,并且一直把年过完才收外,其他的节日如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十月初一(牛王菩萨生日)、九月重阳等打糍粑供菩提,一般都是即供即收。除夕晚上供菩萨的时候最为热闹,除了在神柜前摆张桌子,桌上放嘴含猪尾的烧好炖过的猪头、大公鸡,还摆上又肥又方的“刀头”和满得像圆宝式的“刀头”。如果家庭条件再苦的人家,至少也会摆上“刀头”、“刀头”。供上半个时辰后,家里人按辈份顺序,对着“菩萨”和对着大门外分别叩上三个或九个头后,鸣放一挂职鞭炮,年夜饭就开始了。

数十年前,少年时代,我家的老房,三间两层楼的房子,四家人住。共用的堂屋里,碓磨也共用。堂屋左边是独梨木做成的有石碓窝和有碓槽的碓,右边是石磨。还有一架共用的木楼梯,根据需要需移动。当然,更重要的是屋里还有神龛、有红纸写的菩萨。因为有菩萨,并且家家顶礼膜拜,每家的楼门敞开着,谁也不防谁。就是秋收时,收来和苞谷各放一角,累了早睡的人家,也不会怀疑那苞谷会被人偷去一个两个。就算是高挑箩筐在倒苞谷时跳到别家苞谷堆边去,你去捡回来,也没人怀疑你趁机占人家便宜。当着“菩萨”的面,哪个都相信没人动小心眼。

最早的时候,神龛上有一盏高脚的铜质的油灯,用来代替蜡烛供菩萨。后来,随着土地下放,那盏铜诱斑斑的古老油灯不知去向。从前,逢年过节,几家就商量凑钱买香蜡纸竹(炮竹)等来敬菩萨。那时的“菩萨”,还是请村里毛笔字写得最好的老秀才帮忙写的。临近春节时,要请老秀才写菩萨,得先预约,并千方百计准备好好茶好酒好菜好饭,并提前把家里打扫干净,桌凳也擦得一尘不染,心里才踏实。那种敬重,至今常常不知不觉中梦回。而且,除夕供菩萨,上午供的时候,首先要把堂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把鸡狗撵出门外,并关上腰门。紧接着再恭恭敬敬双手捧着一对红烛,三作揖后,插上蜡台,还要像点红烛一样,点上十柱香,上坛插三柱,下坛插三柱,大门外插一柱外,更要双手将供品摆上、摆正。同时,家中年老的不要站在堂屋中央,双掌合十,念念不有词。之后,家人退出堂屋,回到内屋。堂屋里烛光闪闪,香烟袅袅,充满着一种敬畏的寂静。约莫个把小时后,就有长辈先叩了头,然而吆喝小辈的,按顺序排好,作揖下跪,并由长辈老人站在一旁喊跪叩礼。行礼时很严肃,没人敢发笑。若跪叩的年轻人是表情稍有一点不敬之意,轻者会被站一旁的老人轮上一个鼓眼,吼上两声。重者,肩上、屁股上会挨上两巴掌或一兜脚下。而看到这样的情境,一同跪叩的其他人会噤若寒蝉。而遇上这种情况后,家中老人会双手合十站在堂屋中间面对菩萨祝告祈祷,以求菩萨放宽心肠,不要计较。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因为那时,在我们那边山村,无论男女老少,几乎每个人心中都装着那种对神灵虔诚和敬畏。

在我记忆里,腰门的作用除了在供菩萨时防鸡狗入内外,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让在神龛上方筑巢的燕子能自由出入。在屯保后裔心中,燕子为庄稼捉害虫,是上天派来服务人类的,得像敬神一样敬奉它们。天还没亮,燕子就开始不停的叫唤,主人就会起床,先把大门打开,让燕子外出寻食与游玩。下午也要等工业基础子回巢后才关上大门。当然,燕子为了自己方便,也会在大门头上筑巢。

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那种具有屯堡风格的老房在岁月里淡出。而每家每户的新房,除了设有神龛,用红纸写“菩萨”贴上外,没了神柜,也都没了腰门。逢年过节供菩萨时,就让孩子守在堂屋里,半把个小时后,走了程序就收起来,一家人开始吃饭。再后来,磨和碓退出了生活,堂屋宽了,很多人家堂屋的菩萨,变成木刻板或璃罩的了,成了堂屋的装饰。就连蜡烛和香也变成了模仿形的电灯了。而供奉结束,小年轻人跪叩时,嘻哈打笑的,也没有管了。

如今,逢年过节,曾经的礼俗已程式化,甚至简单化了,年轻人跪叩时嘻嘻哈哈也没人管了,礼俗中内心的那份虔诚与敬畏随岁月一起淡去,甚至消失。再也体会到从前前那种供菩萨的讲究和内心的虔诚与感恩、敬畏的气氛了。也可以说,很多传统的风俗习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追名逐利的浮躁中被淡化了。现如今,对于很多屯堡后裔来说,逢年过节,无非就是吃喝玩乐,大多数都不再重视传统的礼俗了,更不可能体会到那种礼俗中的文化了。

每每在不知不觉中梦回从前,沉浸在那古朴温馨的岁月时,真想一梦不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