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与年味
文\黄平
母亲说,以前,过年前差不多家家杀猪。现在,腊月十几了,一个几百户人家的寨子,只听到两家杀猪。我问母亲,以前好还是现在好?母亲说:“咋讲呢?各有各的好!”
父亲年老多病,最爱回忆。父亲最自豪的是每年过年前,我家都要杀一头大肥猪,腊肉、香肠吊满炕笆。炕笆上的圆圆的青菜包的,那是猪血、白豆腐、老肥肉条做成的货真价实的血豆腐。这就是多年多代传统的年货,充满年味。
父亲说,以前过年,吃啥都香。现在过年,和平时差不多,没有以前过年的高兴劲头了,不论大人、娃娃。
一转眼,父亲离开我们七年了。
难忘父亲健在并能劳动时,每年进入腊月,杀猪,父亲总要提前通知我们,回家吃杀猪饭,帮着备年货。那时年轻,不怕脏、不怕累,做什么都一马当先。等腊肉、香肠、血豆腐全备好后,父亲母亲还要我们多带些回来。那时父亲说,自家做的,不论哪样,吃起来放心,香!
那时候,父亲居住的是石板房,楼有竹笆楼,家有柴火、炕笆。楼上箹来楼下吃的日子,虽不富有,但踏实。现在,在农村,除了好田好地有人种,人们都重在抓经济。兄弟另建了栋水泥平房,加上老房无人住多年,朽得快,都不愿是去了。过年的东西无地方炕,于是就不用亲力亲为了,全都花钱买现成的了。
随着农村土地大量流转,农业集中连片的规模化发展大势不可阻挡。就连年货也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了。
可是,讲求经济效益的急功近利,腊肉、香肠,不要说肉质,就是抗的功夫,也没了传统的味道了。以前,过年杀猪后,柴火熏炕腊肉、香肠、血豆腐是天长日久的事。讲究的人家,熏炕腊肉、香肠、血豆腐不用马桑柴,甚至喜欢用柏枝、用椿菜树枝烧来熏。马桑柴水分重,关键是用它熏腊肉、香肠、血豆腐,变味不说,还容易腐烂。
以前,筑香肠,用竹筒筒,费了功夫还嫌筑得不紧凑、不精致。后来用手摇柄的机筑,一不小心,容易筑断。现在呢?用电,机械化操作,几块钱筑一斤香肠,几块钱炕一斤,筑得好,炕得快。这是想吃好的、放心的才这样做的人家。图方便的话,腊肉、香肠、血豆腐都可以买,省得麻烦。
数十年前读书就知道,社会分工随发展会越来越细的道理。但只是理论,没有实践的感受。现在,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回过头去,深有感受者比比皆是。
前两年,亲家利用老房挨木工片区的条件,做血豆腐卖,就是先好肥肉在粉碎的白豆腐里,用猪血也加点食用红的那种,十块钱一个,好卖得很。可今年她忙于其他事,没做了。妻在市场转了几天,都是食用红做的所谓血豆腐。
唉,市场经济,年货的味道也在淡去。
父亲健在时,我对传统春节,年味的感受,还有烧烫做好的猪头、整只公鸡供菩萨。正月十月,扭一砣圆圆的糍粑,把碗装得鼓鼓的,抬到祝龛上供菩萨。而且要供至正月十六才收起。所以民间有句歇后语:神龛上的粑粑—— 稳得很。现在呢,过年,很多民俗都在一简再简,传统在逐渐消逝。
以前,年前除了腊肉、香肠、血豆腐,还要准备糕粑、糍粑,做好甜酒。一进入腊月,在农村,家家户户都在忙,忙得年味十足。现在呢,这些年货都走向了市场。过年,除了家人团圆话亲情,看看春节晓会,游乐感受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外,就是健康开心的种种追求了。
不过,腊肉、香肠、血豆腐,作为年货,还是传统的。只不过随着年节文化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但团圆与高兴这样的年味未变。
以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过年是一种心情,一种快乐。并有句俗话说:“叫化子有三天年”,就是各自呆在家,不出远门,安心过年。现在过年,不少民俗被简减,有很多人在忙着做生意、抓收入。他们趁节假,为过年备货,抢市场,抓收入,闲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