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福平的头像

黄福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14
分享

避免无病呻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是诗人贾岛名句。

“推敲”二字的典故说:有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得诗二句,但句中有一字:是用“推”或是“敲”贴切呢?驴背上贾岛做出推与敲的手势以思考斟酌,不意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 ,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沉思片刻后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

这一字使用的贴切,使得形象、鲜活而生动,抓住了转瞬即逝的关键所在,恰如其分地刻画环境之幽静。从而成了古代诗人创作的千古美谈。

可是现代诗就大不同了。所以对于现代诗,编辑一般是不会随便修改的。毕竟只有诗人的内心最懂得自己需要表达什么。

当然作为文朋诗友,鉴于信任并尊重,诗人会征求你的修改建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提提商讨式的建议,绝不能好为人师,自以为是而伤及大雅。

作为现代诗,诗人首先应考虑的是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应明确诗的意蕴指向是什么?诗的美学价值指向是什么?虽然现代诗,也称自由诗,但也需要节律,需要韵味,需要意蕴。诗人绝不能自觉某一诗句形象生动而不顾及整体。虽然现代诗有很多宽泛之处,但同样是“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特别是诗的标题,应该像一道美味,能让人闻香而心动。尚若只是好看,如一年四季常开不败的假花——形美而缺乏花香的鲜活的力量,那就白费心思了。

如诗人的诗题:“暗伤了这个雨夜”,窃以为与诗的内容不相匹配。这是其一。

其二,诗人的诗,似在描述清明时节,毛毛细雨之下,枯枝新芽的春。应该说,这意境本是一个积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象征。 但诗的标题却带有“暗伤”这样的词,未免让人感到不知从何说起。

如果说真话,诗的内容在表述上,还没有找到“四两拨千斤”的支点。我们且不说古诗,就是现代诗,哪怕朦胧,也要让人能感到其朦胧的诗意美。雾里看花,起码要能感受到花的意象所在。诗人在《暗伤了这个雨夜》一诗的开头这样写道:

夜慢慢拉下帷幕,

毛毛雨悄然落下……

这意象虽然平淡,但也有让人身临其境之感。可接下来的诗句描写,不但没有让人耳目一新之感,而且意蕴指向有种如雾似雨的感觉。诗人要表达什么呢?因为接下来有这样的诗句;

落在村子的大山上,老皂角树旁,村口

飘落而下酷似一张巨大的网如围帘

毛毛雨的围帘里,暗伤翻越了雨夜

其他就不说了。既然“落下的的毛毛雨”被比作“一张巨大的网”,为什么紧着又说这网“如围帘”?文章开头我所说的“推敲”故事,至此意味所在,应该一目了然了。紧接着,诗人写道:

又到清明,一个不归的人

暗伤了这个雨夜……

不归的人,不归情何在?诗人伤什么?伤感又从何而来?再继续往下读,诗意不但没有升华,更没有能给人心灵一点惊喜的触动。相反让人有一种无病呻吟之感。

诗歌,不论是古诗或是现代诗,皆可怡情悦志。一般来说,诗歌的旗帜上就两个字;抒情。诗人要抒发什么样的情,内心深处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指向。虽然说诗人有一颗是富有情感的灵魂,但这种灵魂,必须是经过净化了的,像白云,像朝露、像清溪、像彩露、像鸟语、像花香……

作为文朋诗友,只有关系到了比较信任的程度,诗文创作上才会敞开心胸,喜欢直言交流。因为关系不怎么样的,多有顾虑。如果批评不当,容易得罪人。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样说来,“文人相轻”的说法就不难理解了。但是,作为信得过的文友,思想在交流中升值,艺术在交流中提升。

承蒙兄弟信任,寄我以诗,托我阅读并提建议。读而思之,写了些避免无病呻吟的看法与建议,不当之处还请多多包涵为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