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福平的头像

黄福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2/06
分享

火与灯

小时候过年,共有五天,旧历的十二月三十日与新年的初一到初三,然后就是正月十五了。那时的农村,讲究的是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

三十夜的火-----要旺。为了三十夜的火,需要提前挖来枯树根(大疙兜)作为“旺火”的最大支撑。到了三十夜,供了家神菩萨,叩了头,再供祖宗(其实堂屋神榜就是家神菩萨,榜上写有“列祖列宗”);燃蜡、点香,供半个小时后烧纸,一家人就围坐一桌,共享满桌丰盛。

那时年夜饭后,除了听老人摆故事,与伙伴疯玩,没啥可乐的了。

晚上围着柴火坑,用干草引燃干柴,让干柴烧烤湿柴,让大疙兜在火势不停的烘烤下燃烧起来。火还未燃旺时,浓烟滚滚。但我们并不因此而泄气。浓烟好熏腊肉。为此,父亲常准备些湿气重的香樟树的枝叶作柴,在细烧慢燃的火,熏腊肉、香肠、血豆腐、盐豆腐。因为香樟树木燃烧熏腊货味道正,可存放的时间长。父亲最恨一种叫马桑柴的燃料,湿气重,难烧燃。就算干透了,烧来熏腊肉、血豆腐,容易腐烂。

柴火发燃,要想烧旺,是需要时间和技巧的。

火旺时,那怕是晚上,家里不用点灯,跳跃的火苗,映照得四壁辉煌。火边的人影,反射在墙上,轮廓分明。围坐一圈的家人,面朝着火,看着火上吊满的腊肉、香肠,看着坑笆上的血豆腐、盐豆腐,心里暖暖的。父亲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吹火要嘴翅,烧火要手捎”。火在父亲不断的打理中越燃越旺。红红的火堂、红红的面孔、红红的笑,加上生柴爆裂的声响,织成一幅农村年三十的夜景图,透彻春夏秋冬!

三十夜,夜深欲睡时,老人交待,正月间出门,一定要空手出门抱财(柴)归家。于是,在正月里,我们无论玩到哪里,回家时总要捡些柴禾回家。如今想来,那时的我们好单纯,因为这是祖辈发家致富有希望。现在,好多年轻人在外打工,等到年三十才回家,不就是“空手出门抱财归家”么?

三十夜的火,要从除夕夜旺到第二年的正月初一,说是这样才会一年到头都有好日子过。而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了,国家的惠民政策多了,一年到头温饱大多不愁了。在人们心底埋藏的很多愿望都实现了。从前过年时需要亲手做的,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什么都可以买到了。绝大多数农村用上了电滋炉、电炉。疙兜火渐渐成为历史了。农村的年轻人长大后,不再继续上学的,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在家放牛砍柴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山上的满山灌木越来越丰盛起来了。绿水青山大多都会自然呈现。

十五的灯,要亮,亮个通宵。让灯照着所有“下凡”的神归位受拜。

现在的农村,过年挂红灯笼的也多起来了。年节气氛也显得浓了。

可是,二十几年前,在老家过年,正月十五的灯,也不过点个意思。那时村里未通电,点的是煤油灯。就算弟妹做作业,父母也舍不得将灯蕊拔高一点。只有正月十五这天,那灯蕊才会被拔高,放出比平时大一倍的光来。

十五年前,边远的老家用上了电灯。但开始电费比城里高,就算是正月十五点通宵灯,也舍不得用25瓦以上的电灯。当然,那时农村的经济也不发展。后来,电网改造后,农村用电价也低了下来,到了正月十五,通宵达旦灯火辉煌的人家也多了起来。

那些物质条件还让人放不开心肠,正月十五的灯,亮过通宵的几乎没有。但那时,人们的心态,朴实而温馨。仿佛这正月十五的灯长明在心,照亮着一年四季。

而现在,让这灯夜夜通宵达旦的条件都有了,可人们的心态与以往相比,令人感叹的东西多了。

现在,就算在农村,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烤着火,看着央视的春节元宵晚会。吃饱喝足后的一些人们,聚在一起打通宵麻将的有之,四处凑热闹、看热闹、贪图好玩的有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