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弘扬
-布衣族报丧奔丧记
几年前的一个春天的早晨,天还没亮,就听到有人敲大门,敲得很重。我父亲问是哪个?问了好几次,还是没人回答。可敲门声依旧继续,只是声音稍微小了点。父亲有点不耐烦,但又奇怪这敲门的人如此执著,因此披衣起床,拉亮电灯,然后去把大打开。门开了,看到来人迅速地把手中白色的孝帕往头上一戴,接着听到一声“舅爷,啊,老妈!”的称呼,来人三个响头一叩,满面泪流地转身而去,一阵风似的消失在朦胧的早晨。
原来是这位朋友的姑妈去世,表哥按布认族古老的规矩前来舅家报丧。
回过神来后,父亲按照老辈人传承下来的古老规矩,召集家族中兄弟,包括亲兄弟,堂兄弟,商议一起奔丧的事。主要考虑的,是姑妈在世时子女是否孝顺,是否“兴师问罪”。当然还要考虑如何准备丧礼的问题。对于布衣族来说,丧礼中酒是重礼,其他的可量力而行。父亲准备了两百多斤米酒,装了两坛,请人抬去。猪肉和礼钱,去的每一家人量力凑分记并作记录。不过。唢呐是必须准备的,一路上吹吹打打地前往。
这边起身的时间,要提前想办法知会对方。一般是去世的姑妈安葬的前一天上午或中午去。按规矩,姑妈家那边的儿子,要提前离家十里以外迎接。所以,我们到了三岔河边,就看到一串穿着孝服的人长跪在那里等候。并且带来桌子、板凳摆好在路上。表哥跪在父亲面前,双手端上一碗酒,低埋着头,高举着碗敬向父亲。父亲接过酒,坐在摆好板的凳上,并将酒碗放在面前的桌子上。表哥、表弟还是手撑着地,长跪不起。作为亲姊妹,姑妈的去世,让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无心喝酒。好一阵,有年长者提醒父亲,如果对表哥表弟的孝义没啥意见,那就请抬起酒碗,多少喝上一点酒,不要让表哥表弟这样长跪不起。父亲这才端起碗来,喝了一口,喊表哥、表弟起身。可他们还是默默长跪不起。原来,父亲作为他们的大舅,只喝酒、不吃菜,他们不敢起身,还得吃点菜,象征性的动动筷子,每一样菜都尝一点,并招呼同辈年长者围桌而坐,多少喝一点酒,这才算是对表哥、表弟在他们母亲在世时,如有孝敬不到之处表示“原谅”,他们才跪着称呼父亲为“老妈”,说的是“谢谢老妈的多多包涵”。得到父亲的许可后,他们才起身。古语说“姑妈老子姨妈娘”。反过来,“老舅是娘、姑妈是爹”,也就是说,凡姑妈家的子女,要把老舅当亲娘对待,倍加敬重。反过来,凡是老舅家的子女,同样要把姑妈当父亲一样对礼待孝敬。
过了河,也就是过了夜郎湖后,到了对岸,这样的礼节,又一次上演。
在离姑妈家寨子不远的地方,又重演一次。连续三次,表哥、表弟都必须在父亲面前叩九个响头,而且要一丝不苟,毕恭毕敬,一路上,在场的人不能有嘻哈打笑的动作和表情。当然唢呐声声,悲音如泣的相伴一路。奔丧的人,抬的抬、挑的挑、背的背,提的提,除了父辈老辈人,基本没有空手的。姑妈家来迎的人,带来的吃的、喝的,还有桌子、板凳、碗筷等都有专人负责挑抬收拾。路上每次停下来行礼,都现开食盒。也就是说吃过用过的不再上桌,而要新开食盒重摆上一回。
到了寨子门口,还不能直奔姑妈家,得按他们的安排,先到邻居家。邻居家里,除了有人戴孝外,所有的安排和姑妈家一样。在那里歇下来,以隆重的礼遇安顿好客人后,就开始点礼。点礼从至亲开始,该上秤的上秤,该数数的数数,有人报数,有人记录。
表哥表弟他们早就安排了两个大瓦缸装酒。首先将我们送去的酒倒在一个缸里。然而他们家还要将自家准备的酒倒在另一个缸里,并且要和第一个缸里的酒看起来一样的多。
接着才由表哥表弟来跪请前往姑妈灵堂行礼。
无论丧家如何忙,舅家去的人是不能做事情的。你如果看到忙不过来的事想帮忙,马上会有人劝阻。因为舅家的人,从邻居家过来,那边的人都要好好看着,一定要认好,不能大意。
如果子女不孝,娘家人奔丧是要找茬生事的,那么,姑妈的子女对此也只能忍气吞声。当然,布衣人家,对于出嫁女的要求从来都是严格的,孝敬公婆是首要的。如果出嫁女有对公婆不敬的行为,会被娘家人视为丢脸之事,轻者责骂,重者受罚。
布衣族这样的民俗,其实就是对孝道文化最好的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