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岩,老地方
2024年6月25日到白岩吃酒,席末开之前,我寻思到老街老巷去转一转、看一看。这一吐司多少往事涌上心头。
穿过农镐市场往后走,过乱石小路穿行于苞谷地边后,就看到那曾经的四合院式的粮库的半堵石墙,挺立而沧桑得腰间盘突出。墙根杂草丛生。那厚方石块铺就的院坝,已没了没了踪迹。就边取而代之的钢筋水泥建筑,已然缺少生机在沉默寡言中发呆。院前苞谷正戴红帽,并因此展现季节的生机。
那那新千年兴建起来的农镐市场,四周被房屋包围。除了西边是四层的楼房外,其余三边都是两层楼。所以严然如四合院。楼下商铺,可以前后开门做生意。闲天后铺门几乎都是关上的,主要开前铺门。中间那六排肉摊冷冷清清。我是穿过这样的农留市场,从东边一角沿乱石小路攀登而上,才看到四十年前的粮库半堵墙那熟悉的身影。
从从东边左角过坎,走过二十步的小路,白岩进入老白岩场场的老街。向左,两层楼的大饭店,二两粮票一角钱一碗的肉沫粉面仿佛还在眼前。但那红门红板壁的瓦房,像即将就木的老太婆,气若游丝的瘫软得无法扶起。抬眼南望,一到赶场天就挤得水泄不通的公私合营,目光越过两米高的岸墙,隔着墙里有条通街路,看到四合院一样的院落。两厢便是商店。东为日常小百货,西乃盐巴、酱油,红糖,白糖,煤油之类。原来前面是敞开的。不知何时砌堵围墙拦住,似乎想因此留住一段历史。站在在老粮库出口左右看了看,那熟愁的石墙就证实曾经的辉煌。看来,过往的辉煌总在岁月的无声中消失。那方形低矮瓦房早已通花见亮,警示的牌子让人远离以防意外。公司合营的正房两层三间,大小一致的方形石板为盖,彰显贵气。童年记忆里,这房子里住着一位老人,虽然是女的,但穿着男式长衫,不知姓哈何名,人人都喊她三爷爷。这人作古不知多少年了。我再向东转,走上十来步,就是白岩区供销社了。那二椽瓦的低短房子,已然垮塌得只有残破骨架了。只有那两层楼的转角大楼,虽若百岁老人一样沧桑,但依旧挺立着,似乎还有点不服老的味道。那楼的墙面不知用哪样粉刷成砖红色,隐约可见火红年代留下的黄色标语。
面对那两座箐林的山,由北而南,梦登上十四五绵石阶,介是过运河的桥。那运河是大跃进留下的历史。如今古桥虽存,却名存实亡。因没了运河的影子。桥西边的那块赶场最宽展的大坝子,早建了楼房。那三层的石墙房,虽然才三十年,可已然沧桑满身。沿老街往东走,两边人家,不仅人去房空,而且那些旧房旧铺子,东倒西歪不说,已然被废弃久矣。老街老巷,清一色的灰头土脸。那些石板瓦片,稀摇活落的样子,仿佛随时可都会垮塌下来。
继续东行,只见解放前的白龙乡公所那栋假夺层的楼房,还完好无损,原来它是作为地方文物保护才得以留存的。,、因那门上挂有言物保护的木牌。一楼两边各有两窗,宽尺许,高两尺,上部匀呈尖三角状。下部高两尺许,宽约一尺许。二楼各有一道小方窗。所有的墙面石剔打得像削一样,錾花如画,平平整整。楼上的墙面,有十字形的枪眼。
那乡公所的大院中,小时候我窜进去玩过。院坝石和墙一样,每一块都方方正正。那大楼是假三层的大楼。上楼有木箱楼梯。除前门有高高的吊柱雕花托外,走廊只转除大门一方外的三方。那时候老人口中的走马转阁楼,在我心中就是如此。左右与前面大山墙上。都有雕出十字形状的枪眼,枪管可居中,上下左右均用眼睛可向外瞄准。最可贵的是右紧靠一口山泉井,那山上从古至今森林全覆盖。井上有龛,上下有条石横撑。碑石可见,但苔绿斑驳。井中泉水四季冬暖夏凉。记得八十年代初这房中佳着好多南下干部,我的初中就有同学住里面,但他家是从井巷中的一道侧门进家。
参观完这房后,我继续向东,走二十多步就见到一栋三间的红砖瓦房,到目前为止,虽然门窗紧闭,但黑瓦红墙,仪然完好无损。我的同学吴萍家父母在邮电所上班,她家也就住在那里。那是新中国成立后,区政府从窝子迁往白岩(原为白龙)后新建。如今虽门窗紧闭,但整栋房子,砖瓦尚整齐完好。
这红砖房往东的斜对面,斜着一栋石板房。我小时候赶场理发,常到这里。理发那房主人姓陈,父亲认识,教我喊陈伯伯。我到白岩读初中的时候,他幺儿陈泽贵和我是同班同学。老人不知是否健在?也不知他幺儿陈泽贵现在如何?
我曾经借住的那半间,离理发的陈伯家仅二三十步。我的左边住着杨姓老人一家,他的幺儿机崇某与我同班同学。我们还一起相约上过学。如今最起码有二十几年没见面了。数十年过去,青少年的岁月虽然还还在脑中,但如今的我,头发已雪花飘飘。
曾经的白岩小学,中间一栋楼上是教师住,楼下有三个班的教室。右边一栋石板房只有一层,学校拿做教师食堂,请人蒸饭,做菜。记忆中这食堂,上有托,两大间房是相通的。右也是两个教室的石板房。这学校有一到五年级的完小。是属白岩和薛家坝、大树脚等村的学校。我的初中同学吴某艳结婚的时候,因他夫君支某录是小学老师,婚房安在二楼。如今难寻踪迹了。由南去薛家坝路边的区医院,也不见原来的形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