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刚桥的头像

黄刚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1/10
分享

一路兵心

从军16年,我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青藏高原,最火热的情怀献给了天路兵站,虽没有上过战场冲锋杀敌,但守卫和平的日子一样难以忘怀。

在高原兵站,我的第一个岗位是炊事员,没想我会在这个岗位上干整整十年。十年来,那身洁白的炊事服不知留下了多少油盐酱醋的味道。炊事班的工作细致而又繁重,为了保障汽车部队吃好饭,我几乎每天早上都要提前两个多小时起床,简单洗漱后来到操作间,开始为战友们准备早餐,那时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一名炊事兵的职业习惯。 

都说炊事工作是众口难调,我认为众口虽难调,但并不是不能调,要想把饭菜做得一称“百人心”,先得摸透“百人心”,我先从汽车连队的生活习惯入手,每次开饭都在饭堂里仔细观察大家吃饭的表情,课余时间主动到连队里征求意见,新兵来了我就逐个问,了解他们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慢慢的我基本掌握了连队来自东南西北兵的口味,在自己的心里建立起了一本“口味帐”,做饭时也就有了谱。为照顾不吃辣的同志,在放辣椒之前先盛出一些不辣的。夏天凉拌一些清新可口的凉菜。汽车兵劳累后就注意改善食品花样,备一些开胃增欲的葱、蒜和小咸菜。有时兵站或汽车兵有病号,我查书或请教医生,看病号吃什么饭合适,给消化不良的同志吃稀粥,给肠胃不好的同志做青菜和烂熟的食物。我还根据汽车部队官兵体力消耗热量情况自创了既营养又科学的各种滋补鲜汤,让汽车部队官兵真正吃出满意度。

在我当兵第十一个年头的时候,当时我正在主持炊事班的工作,突然接到一个命令,命令我立即到拉萨大站司令部报到,军令如山倒,执行是对军人最底线的要求。临走前,我把汽车部队官兵最喜爱吃的辣椒酱和开胃小菜秘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炊事班的新同志。

当菜刀、勺子已不是我工作的重心时,我干起了与做饭完全不同的文案工作,我曾跟战友开玩笑说:“在炊事班我干过红案、白案,如今又要从事文案工作,看来这辈子是离不开案子了”。

说实话,到司令部工作我是没有思想准备的,心里直打鼓,主要是担心干不好工作。后来,参谋长一直鼓励我说:“只要肯学,没有办不到的事,人都是逼出来的,我就不信活人能被尿憋死!”参谋长说话嗓门很亮,像他直爽的个性,信任往往能让渺小的人快速变得强大起来。

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翻阅过去司令部办理过的文件,对于公文写作我以前接触的并不多,只是偶尔给兵站写写倡议书、决心书这类简单的材料。参谋长早知道我以前零零碎碎写过一些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对于公文写作他知道我以前接触的少,在基层也没时间也没机会练笔,于是关切地对我说:“小黄,你还得下一番苦功夫,我给你半个月时间适应,到时再检验你学习的成果。”我的回答也很干脆:“参谋长!请放心,保证完成任务!”表决心很简单,只需要张张嘴拍拍胸脯。

可是写材料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再说参谋长是个极其认真的人,这我早有耳闻,所以在学习公文写作时,我不敢有半点马虎。其实我与参谋长相识是在他任某汽车团教导员的时候,那时我是某部联合运输办公室联络员,因为是老乡,方言接近,业务来往频繁,我们很快就熟悉了起来,还经常聚在一起聊家乡变化、部队见闻、兴趣爱好等。

由于我们都爱好文学,他还在某汽车团任过宣传股股长,那可是个玩“笔杆子”的地方。共同的兴趣爱好让我们的距离一下子拉得很近,他说他读过我的散文集《走在雪域阳光里》,而且还买过这本书,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虽然我们同属一个师部,但部队远隔千山万水,他却能读我这个“无名小辈”的书,让我倍感荣幸,并为他能关注我这个小兵而更加觉得他可亲可敬。对他这些不深不浅的印象一直在脑海里保存了好些年,如果他不担任我的领导,我可能与他就会擦肩而过,下文自然也就没有了。记得从他担任营长时我们便失去了联系,一是因为他工作繁忙的原因,二是我到总后创作室跟班学习了一年,往往事情就这么微妙,如今他成为了我的领导,我曾暗中自喜,原因是跟着参谋长一起工作很痛快,也很有挑战性,回想在司令部工作的两年里,我接触最多,帮助我最多的人就是参谋长,他不仅让我懂得了公文应该怎样写,怎样才能写得更好。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是材料以外的东西,那就是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当然我指的是军人,青藏线军人,一起工作的两年里从他的身上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责任”二字的分量,参谋长是一名从基层普通士兵成长起来的干部,历经基层连队的摸爬滚打,更能深切地感受到战士的苦衷,他说:“参谋长作为管兵的干部,如果不知道兵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就是严重失职。”

所以,即使工作再忙一个月他都要下站好几回,每次与与战士交流,他都能找到在办公室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司令部工作事务性强,学习充电的时间都在晚上,我到司令部工作后,总能发现参谋长办公室亮着灯,起初还以为他出门时忘记关灯,时间长了才知道他有“挑灯夜战”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习中,发现好的文章他都摘抄下来,分门别类的建立各种卡片,在司令部大家都佩服他那股认真劲,但也有少数同志惧怕他那认真劲,我就是其中一个,记得一次在给一个战士开退伙通知单时,我由于一时疏忽多计算了一天的伙食费,被狠狠地挨了一顿批。还有一次他在汽车排检查车辆,正好赶上一名新战士在修车,由于新战士不熟悉情况,把一个如绣花针大小的零件随手扔进垃圾筒,他发现后硬是让战士把零件找出来放进工具箱。他感到事情虽小,但反映的问题不小,以此为例,他对汽车排战士进行了爱装管装教育。

在司令部参谋长对我十分信任,这种信任他说来源我的细心。“小黄写稿子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基本没错字,这些年和小黄在一起最大的好处是不需要闹钟,不会担心开会迟早,因为他会随时叫醒我……”这是参谋长肯定的话语,一直激励着我干工作一定要兢兢业业。

在司令部工作六年后,我光荣的退伍返乡,那是2014年冬天,刚刚脱下军装的我转业分配到随州日报社任记者,成为一名新闻兵,一名党媒记者,从一开始我的工作职责便贴上了社会责任的标签,盖上了新闻使命的印戳。在抗洪抢险一线,我用笔尖和镜头找到新闻兵的站位。在脱贫攻坚一线,我用双脚和毅力走出新闻兵的使命……为了一条新闻线索,我常常辗转于城市和乡村的各个角落,虽然每天工作很累,但心境却变得安详超脱。

人生就是这样,每一点努力都会见证新的成长,每一个凌晨都将迎来新的曙光。在报社工作两年后,我的工作岗位再次面临调整,进入随州市纪委监委宣传部工作,从此成为纪检宣传兵。在宣传岗位上我以高原兵的激情乐此不疲地工作着,留下的是圆满完成任务后的欣慰和欢笑。从事纪检宣传工作五年来,我也亲身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亲人般的关怀。一次,我父亲重病住院,就在此时,收到了纪委领导发来的微信:“小黄,你安心照顾父亲,不要为工作担心,祝你的父亲早日康复。”当看到这条充满温情和关心的短信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后来父亲出院后,领导和同事们还纷纷来家中探望,组织和同志们的关怀都记在心里,我无以为报,只有更加投入地工作。

人到中年,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自己年轻时所走的路,我深感这些年我走得最深的脚印是兵的足迹,最怀念的也是兵的身份和那段永不消逝的军营时光,无论是当年的高原兵站,还是现在的纪律部队,我都是一个兵。

我始终不会忘记参谋长在我离开高原前对我说的话,“作为高原兵回到了家乡,尽管海拔降低了,但工作标准不能降,兵的站位不能降。”所以,我要继续发扬老西藏精神,以兵的姿态吹好纪检监察宣教冲锋号!

回望兵路,我心依旧。西藏军人的历史虽然不能当作资本来炫耀,但当兵的经历就像烙印一样刻在我灵魂的深处,时刻映出“我是一个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