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在鄂北广水市,有一名普通的税务干部在父母的影响下用毕生精力践行雷锋精神。他是我见过最年长的追“锋”者,几十年如一日,他遵从父母的教诲,怀揣着一颗真挚善良的心,默默帮助身边的人,不计得失,不图回报,坚定地行走在追“锋”的路上,从“追光者"到“发光者”,他的名字叫程开军。
一
说起学雷锋做好事,程开军回忆起童年那段往事。小时侯,住在农村的程开军有一次掉到堰塘里,被一位朴实的农民伯伯救了起来,妈妈提着点心拉着他来到救命恩人的家中,感谢他的搭救之恩,妈妈对他说,向朱伯伯三鞠躬表示感谢。回家的路上,妈妈告诉他,要知恩感恩,知恩图报。
自那以后,程开军始终记住妈妈的话。程开军回忆,他家屋后有位孤寡老人,母亲总在农活忙完后,帮助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与老人聊天解除心中的寂寞。从此,他学着母亲的样子,为老人拆洗被褥、打扫房间、挑水劈柴、修剪指甲……细心周到地照顾着老人的生活起居。老人临终时拉着他的手说:“我要是有你这样的一个好孙子,死也无憾了”。
母亲没有念过多少书,却知书达理,经常教育程开军,“做人一定要善良厚道,长大后要力所能及帮助弱者。”母亲是一个勤俭持家的人,那时的农村,要吃的没吃的,要穿的没穿的,母亲告诉他:“勤劳是摇钱树,节俭是聚宝盆”,节约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母亲的教导下,他爱惜每一粒粮食,吃不完的饭菜从不轻易倒掉。母亲看似唠叨的琐碎小事促成了他良好的生活好习惯,如今他一点一滴把这些好传统、好家风传承给了下一代。
小时候,程开军兄弟姐妹四人都很害怕父亲。害怕并不是因为父亲喜欢打孩子,而恰巧相反,父亲很少体罚他们,不过对儿女要求十分严厉。程开军说,“对人要诚心,做事要尽心。”这是他父亲的人生信条,也是他家的家训。小时候当孩子们之间发生矛盾时,父亲总是先自我检讨,批评自己的孩子。他记得读小学五年级那年,有一次上体育课,他和一位同学因打乒乓球发生了口角,情急之下动起了拳头,放学回家后,父亲让他静静地站在老屋的墙角反省错误,慢慢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父亲说“和为贵,谐为美”。第二天,他诚恳地向这位同学道了歉。
父亲对程开军的影响像涓涓细流,一股一股填满了他的心田,滋润着他快乐成长。有一年春节,父亲叫他拿柴放在火盆里取暖时,告诉他:“火要空心,人要实心。”这句不经意的话让他记了半辈子。
父亲是个勤劳的人,也要求子女要勤劳为本。记得初一那年放暑假,父亲见他成天和湾子里一群小伙伴到处玩耍,十分生气地对他说:“这么热的天,大人们都在田地里拼命地干活,你们却到处游荡,不觉得亏心吗?”当即父亲就和生产队长联系,让孩子们去地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那时的农村,大家都在生产队劳动,农忙时节常常忙得脚不沾地,听了父亲的话,他迅速带领湾子里的小伙伴们组建了“儿童团”,放学后帮着生产队抢收粮食,大人在前面捆稻谷,他们儿童团就在后面拾捡零星的稻穗交给生产队,晚上还约上小伙伴帮着大人在稻谷堆上看场守夜。多年以后,他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勤劳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品质。
二
“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七个字对于参军入伍后的程开军理解更为深刻。刚走进军营,他便立志要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做雷锋式的好战士,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做好事就这样慢慢变成了自觉行动。帮助驻地照顾孤寡老人、辅导学生、帮扶困难战友……他记得有一次放哨下岗后,在回连队的路上,突然看到一个步履蹒跚七旬老人挺可怜的,这时他主动上前搀扶把老人送回家,得知老人无儿无女,从此他利用周末时间照顾老人,为老人洗衣洗被、整理房间、打扫卫生、修剪指甲……老人在弥留之际说:“共产党好啊,部队是培养好人的地方”。就这样,在他五年的军旅生涯中,先后照顾过3位这样无依无靠的老人。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这是1958年6月7日《雷锋日记》写下的一段影响无数人的话语。程开军默念着这段话从老家走入军营,从军营回到地方。转业后,他把助人为乐的精神带回了家乡广水,只要有人需要帮助,他会尽力而为。再次回到家乡,程开军用热血拥抱这片养育他的土地。
脱下军装不久,当得知家乡血库告急的通知后,他立即站出来加入义务鲜血的队伍。从献血那天开始,此后每一天他都在为献血救人做努力。保持良好作息、坚持体育锻炼、不断学习献血知识、积极宣传献血知识。自1998年第一次献血后,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雷打不动的规矩:无论工作多忙,每年都要参加无偿献血。就这样,25年风雨无阻,他无偿献血166次、累计5.1万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1倍,3次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1次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
程开军从新闻媒体得知,当前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献全血,献成分血的志愿者很少。要知道,成分血主要是机采血小板,对白血病、车祸、孕妇大出血等出血患者的抢救用处更大,但机采血小板血液要经过机器分离,采血时间长达1个小时,相比献全血更需要捐献者的勇气与胆量。
“全血每半年才能献一次,而血小板每个月都能献一次,这样我就可以用我的血液挽救更多人。”程开军毫不犹豫地报名捐献血小板。从2013年开始每月捐献血小板就成了他的必修课,现在基本每月要捐献2次。
采访中,他的同事告诉我,只要病人急需,血站一个电话,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冰天雪夜,程开军都会义无反顾地赶到血站,即使在他爱人因脑溢血做手术养病期间,他依然献血不误。点滴热血绽放生命奇迹,但一个人的能量还是微弱的。他常说,“个人献血百次,不如百人献血一次。” 2017年3月,他组织成立了广水市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他担任队长。许多人认为献血有损自己的健康,不愿献血。为消除大家误解,他经常以自己健康身体为例,向大家宣传无偿献血知识,还动员同事、亲友500多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组织无偿献血和志愿服务活动260余场次,献血人数超4000人次,献血量超20万毫升,志愿服务时间10000余小时。女儿、女婿在他的带动下,也参加了无偿献血队伍,捐血超2000毫升。 广水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成立后,他先后组织无偿献血活动167场次,参加无偿献血1200多人次,捐献血液达20万多毫升,成功为130余名危重患者的生命“加油”。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被省红十字会工委评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先后涌现出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1人,“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7人,“银奖”9人,“铜奖”16人。
一直以来,程开军把帮助别人当作人生最大的幸福。2017年9月9日,他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提供的遗体捐献协议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按上了鲜红的手印,实现了“活着献热血、身后捐身体”的夙愿。在他的带动下,29人加入中华骨髓库,18人签订人体器官捐献协议。
三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进入广水市税务局工作后,一有空闲,程开军就投身公益事业。2014年广水市成立了第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义工联合会,他第一时间申请入会,不久担任副会长。于是,敬老院、特困家庭、特教学校到处都留下了他和志愿者们爱的脚印。
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2020年1月22日,广水疫情日趋严重。大疫当前,程开军迅速组建“抗击疫情志愿服务突击队”,从正月初一开始,他带领队员每天从早上7点一直工作到晚上6点,主要协助广水应山街道办事处开展路口值守、入户排查、装卸物资、协调募捐、居民生活服务等,每天连轴工作11个小时以上,在疫情最严重时期坚守岗位38天。
疫情袭来,广水市消毒水紧缺,医院频频告急,他带领志愿者在值守的同时,立即与全国各类公益组织联络与对接,好不容易争取到了爱心企业捐赠的5吨消毒水,但消毒水存放在武汉市江夏区,急需派车抢运,可疫情严重,各地道路封堵、货车也难以联系……怎么办?
“我来全程负责!”关键时刻,程开军自告奋勇逆行出征,从早上10点领受任务,他就开始连轴转。抢送5吨消毒水需要大货车,可司机们听说要去武汉,怕感染,一口回绝,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近乎哀求才联系到一辆货车。去武汉的道路封堵,需要车辆通行证和警车引路,他又赶到广水市防控指挥部紧急求援,争取“绿色通道”。时间就是生命,各种手续办好后,他一刻也没有停留。在警车的引导下,货车风驰电掣驶向武汉。联系接洽人员、办理领货手续、协助装运物资……他忙得口干舌燥,累得筋疲力尽。当5吨消毒水成功运回广水时,已是深夜12点。一路上商店关门,高速服务区关闭,此时他已经连续16个小时没有吃喝,虽然饥肠辘辘,疲惫至极,但脸上露出了开心地笑容。
在疫情最严重的一个多月里,他和队友们先后36次前往武汉、孝感、仙桃、随州等地,对接到爱心企业转赠的21批价值2000余万元的医疗物资,第一时间发放到各医院。同时,积极与本地商家联系,争取到17批价值近百万元的爱心生活物资,以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程开军的带动下,“抗击疫情志愿服务突击队”从开始的6人发展到28人,他们没有请战书,更没有红手印,只有一腔热血和一颗公益心。像钉子一样,紧守交通要道,严控人员流动。隆冬时节,风雪交加,鹅毛大雪一直下个不停,而他和他的团队在冰天雪地一站就是一整天,晚上回家时,大家的衣服和鞋子都滴出水来。
为方便开展志愿服务,防止自己感染影响体弱多病的妻子和4个多月的外孙,他索性从家里“搬”出来住进了熟人的空房里,全身心带领志愿者们冲在抗“疫”一线。
在疫情形势危急的时刻,程开军与几名党员义工一起组建义工联党支部,带领党员、义工走到需要帮助的人群中。疫情期间,义工联党支部开展各类公益活动3000余场次,参加人数4.9万人次,志愿服务15万余小时,组织捐款捐物25万元。
其实,程开军的家庭困难也不小。几年前,他的爱人因脑溢血手术留下后遗症,常年需服药维持生活,每月花费不菲。尽管手头拮据,但他总是惦记着那些更困难、更需要帮助的人。特困学生吴旭妍成绩优秀,父亲中风瘫痪,因家庭极度贫困面临失学,他主动承担了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让一家人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面对恩人的救助,孩子的母亲感激地说:“开哥,在我们最绝望之时,是你们挽救了继涛,更挽救了我们这个家庭。” 积善成炬汇聚每束光芒,爱心传递点亮儿童未来。程开军努力做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儿童权益的守护人,带领义工依托社区阵地,先后在红石坡、胜利街、双桥等社区建立了“儿童服务站”,共开展志愿服务986场次,受益儿童2.5万多人次,并为全市10多所学校2万余名师生开展了“儿童平安小课堂”志愿服务活动。
对于特困家庭和留守学生程开军倾住更多关爱。一有空,他就与留守学生、特困儿童们一起谈心做游戏,让他们享受远离父母的关心和疼爱。多年来,他生活过得十分节俭,但为孩子们买学习用品却从不吝啬。在他的带动下,义工联合会组建了“日行一善”微信群,凝聚社会之力,帮助困境学子实现圆学梦。如今,义工联成立了“尽旭极妍”、“耀眼明天”等多个助学小组,帮扶的足迹遍布广水乡村街道。
能让孤寡老人幸福地安度晚年,是程开军最大的心愿。2017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凌晨一点左右,一阵急促的铃声把他从梦中惊醒,他拿起电话一看,是孤独老人朱修明打来的,他知道老人在这个时间打电话来,肯定是身体不适,他急忙穿上衣服,拿起手电筒,冒着刺骨寒风,急匆匆的向老人家里赶去。老朱患有精神郁抑症,并且有暴力倾向,他不顾个人安危,不定期地与老人耐心交谈,久而久之,他成了老人的生活依靠,精神寄托。已是耄耋之年的老杨膝下无儿无女,他隔三差五上门嘘寒问暖,照顾老人生活。社区居民雷老师下半身瘫痪,找不到合适的护工,他知道后义务照顾,逐渐使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快乐起来。
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程开军走到哪儿好事就做到哪儿,幸福和快乐就播撒在哪儿。当他从“义工联微信群”中得知有位两次中风住院的陈全志老人没有衣服穿时,天没亮他就把准备好的6套衣服送到五里开外的阳光医院,让老人挺过寒冬,战胜病魔。
程开军的公益之路还在延伸。如今,他把退休当作学习雷锋新的起点,他常说,我愿做“白发雷锋”,此生不渝。此时,我想起了诗人贺敬之在《雷锋之歌》里激情四射地诗句:看,站起来/你一个雷锋/我们跟上去/十个雷锋/百个雷锋/千个雷锋!……/升起来/你一座高峰/我们跟上去:十座高峰,百座高峰,千座高峰!——/千条山脉呵,万道长城!
学习雷锋好榜样,学习开军好榜样。程开军的追“锋”之路让我感到,雷锋就在身边,人人都可以成为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