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生活少了诗意,所以更渴望以诗取暖。三年前,毫无征兆,我被焦情绪瞄上了。那段时间感到干什么都不对,干什么都没劲。我承认自己属于“敏感性体质”,当然我指的是心思敏感、遇事纠结、多愁善感,疫情这几年恰又遇到了一些人生难题:父亲患重病需要小心陪护、子女青春期叛逆需要精心陪伴、仕途受挫需要认真总结,日日思虑,日日忧惧,因忧思而失眠,因失眠而焦虑,因焦虑而更加失眠......果然,焦虑症不期而至。
在我焦虑无助的时候,我不停地翻看朋友圈希望从他们身上找到开心生活的力量,较长一段时间我看到一个熟悉的诗人在群里很活跃,他几乎每天早上六点都会准时在朋友圈发布他新创作的诗歌,有时一天一两首,有时四五首。这个诗人我多年前就认识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相识的准确时间,那是2017年11月15日,在广水市作协领导的邀约下,我有幸参加了由广水市作协牵头举办的“农民诗人蔡诗国诗歌作品研讨会”,研讨会的地点设在蔡诗国家门口小院子里。这是一家普通的农家小院,院墙上挂着火红的辣椒,墙边整齐地堆着柴火,四处弥漫着农家烟火气。研讨会上,与会人员不仅研讨了蔡诗国的诗,还有他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的诗。兄妹四人凭借对诗歌的热爱坚持写诗40余年,出版诗集30余部。
作为诗歌爱好者,我更关注他们兄妹四人诗歌背后的故事,在日后频繁的交往中我知道了他们不凡的诗歌人生。先说说农民诗人蔡诗国,1958年生,在家排行老二。他从小的梦想是参军报国,但母亲积劳成疾去世,接着大哥蔡诗强病故,大嫂出走……一连串的变故让他的梦想化为泡影。老大去世后他成为家中顶梁柱。
当时尽管生活艰难,他仍然没有放弃对诗歌的热爱。干农活、挣工分不舍昼夜,他借助月光写诗。“牵命运的手/在大山小河里耕耘/拿出锄头/锄落日月星辰/世界一片宁静”“只与石头打交道/陪着溪水感慨/溪水流啊流啊/流到外面的世界……”面对生活的艰难,他用手中的笔书写着对命运的抗争,也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然而,生活是活生生的现实。恢复高考那年,他没考上大学,当即决定不再考了,从军梦也自动放弃了,因为他要留在弟弟妹妹身边,勤奋劳作供他们读书。于是,做一个农民诗人成为他全部的梦想,田间地头成了他实现梦想的土壤,灵感一来他就找纸片写几行诗,甚至做木活时从墨斗里蘸墨,将诗写在废弃的木板上。
生活再苦他也坚持读诗写诗,带弟弟妹妹们砍柴卖柴、挖药卖药途中,去往赶集的路上他都要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写几行诗。赶集的时候他总会买书给弟弟妹妹们阅读,那时他们家虽一贫如洗,但飘满书香。
热爱是一首最美的诗。蔡诗国还不断从电影里寻找灵感,只要听说邻村晚上要放映露天电影,他从不误场。在露天电影院里,他借着荧幕的光在笔记本上工整地记下电影里的精美台词。记录的东西多了,脑袋“富裕了”,便开始了诗歌创作,而且很快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诗国神龙梦》。
看了蔡诗国的诗集后,我好奇地问,“你这么爱写诗,一定是家庭遗传吧?”他笑笑说,“我的父母都是大字不识的庄稼人,我们写诗主要源于热爱生活,父母虽不识字,却培养了我们怎样过有诗意的生活,那就是笑对苦难。”
弟弟蔡诗华远比哥哥幸运得多。蔡诗华1979年11月应征入伍,凭借个人勤奋努力,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官。
蔡诗华命运的转变还得从诗歌说起。刚到部队,面对家庭的困境,他将每个月微薄津贴寄回家贴补家用。当时,没钱买稿纸,他便把部队不用的废靶纸、旧电报纸剪成稿纸用,正面用了反面用。训练间隙,他把部队所见所闻和偶发的灵感用笔写在胳膊上、手掌上。他的许多诗歌都是在胳膊上起草的。三伏天,晚上蚊子多,他用塑料布包裹住腿脚,爬写诗至深夜……诗歌的成就,让蔡诗华有幸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深造,并被组织破格转干。
蔡诗国的二弟蔡诗峰也是一名军人。当兵前,蔡诗峰希望自己能到大漠、海岛、森林、雪地、草原等那些辽阔的大自然环境里去磨练摔打。1987年11月,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来到东北长白山下的林海雪原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成为一名边防战士。
小时候,蔡诗峰受蔡诗国的影响最大。他辍学在家放牛的那段时间里,经常“偷”出二哥的藏书带到山上看,在哥哥的熏陶下,他渐渐喜欢上了诗歌。
当兵后,蔡诗峰更如饥似渴地阅读诗歌,还利用紧张的训练之余或节假日时间,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和工厂、学校、农村、边境采风,用脚步丈量诗情。他曾给我讲过他写《我在水边大彻大悟》这首诗创作的经过。那是1994年某天的早上,他骑自行车路过布尔哈通河,看见有几个垂钓的人静静地坐在河边,清晨的阳光洒在他们脸上,意境很美,他顿感这是一个美好清晨的画面,于是停下自行车看他们垂钓。一个早上过去了,那些垂钓的人虽然没有钓到鱼,但谁也没有报怨,没有离开。看着、想着,一句一句的诗就从他脑海里跳出来了。当时,手中只有笔,他怕诗句“跑了”,就拣起草丛里的一张扑克牌,从中撕开两面,就在这张扑克牌上面记下了这首诗。后来,这首诗在某文学杂志上发表了。
还有一次他观察到初春堆在马路边的雪堆,白天融化,晚上又被冻结这种自然现象,他写了《残雪》这首诗:“融化/冰冻/冰冻/融化/一天天/消失”,四句13个字,充满了生活的哲理,不久也见诸报端。
妹妹蔡小青是“蔡氏四诗人”当中唯一的女生。小时候,她聪明好学,十分讨人喜爱。读小学和读初中时,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家里墙壁上每年都会贴上她的奖状。由于家庭贫穷,她和弟弟蔡诗峰一样几度面临辍学。
由于蔡小青是女孩子,父亲希望她能在家操持家务,料理田地。当时家里贫困,也确实拿不出钱来让她继续读书。为了妹妹的学业,蔡诗华回家专门到家乡信用社贷款为妹妹支付学费。为了让妹妹安心读书,蔡诗华下定决心将她接到离家千里之外自己部队所在地河南省沁阳市某中学求学。尽管当时蔡诗华只是一个志愿兵,工资较低,但他倾其所能帮助妹妹圆了求学梦。
初中毕业时,成绩优异的蔡小青放弃进入高中考大学的机会,选择了读师范中专学校,以便早点参加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读师范时,每到周末她都会来到蔡诗华那间堆满了书籍、手稿的宿舍,认真的阅读文学书籍。有时候,蔡诗华也会带着她参加沁阳市文朋诗友的聚会。耳濡目染,让蔡小青对诗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诗歌创作更加来了劲。其实,在读师范期间,她就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这些作品还多次在报刊上发表。
师范毕业后,蔡小青从一名普通的乡镇教师渐渐成长为某小学副校长,从教三十多年来,她为学生付出全心的爱,也收获了不凡的诗作。《九月,我到了乡下》《山里的孩子》《心语》等诗歌都是她对教育、对教师、对学生热爱的心声。
蔡小青来自农村,受益于军营,在三尺讲台书写诗与美的风采。作为农村出身的她,对故土与乡村的情感难以言表,倾诉于诗。她创作的诗歌《秋收的季节》《故乡的诗》等受到不少读者欢迎,更坚定了她创作的信心。她说,未来将坚持诗歌创作,不为别的,就为心中那一份热爱。
诗在路上,爱在诗里。我很欣赏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我想,蔡家兄妹的诗歌书写的不正是诗意的人生吗!他们以热爱为首,把生活的失意写成诗意。
从他们身上我找到了坚守的力量,为诗歌坚守,为生活歌唱。想想自己的不如意,我蓦然发现自己生活还是很美好的,虽然有时也有焦虑,但诗意从未缺席。我想只要在自己的内心修篱种菊,这个美好的世界就一定能够找到你。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坚持写诗,让走过的每一步都能落下一个完美的韵脚,诗意生活也为我留下一首首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