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入秋后凉意渐显,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打开书房的台灯静静地翻看白天的采访笔记,顿时心底有股暖流在涌动。秋分那天,因家风主题采访我走进了位于随城白云湖畔的汇仁康养中心,有幸结识了被老人们称为“大管家”的中心主任何静。初次相识,她留给我的印象是,圆圆的脸上挂着慈爱的微笑,留着一头短发,显得十分干练。
何静还有一个身份是大学退休教师。一个退休教师为何会到康养中心发挥余热呢?她又是怎样当好康养“大管家”的?……一系列好奇的问题让我想揭开背后的答案,我并没有急着了解她的家风故事,而是和她聊起了养老话题。“我的名字叫何静,虽然名字仅一个静字,但我这一辈子也没有静下来。”何静在自我介绍时说,她希望退休后还能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所以她选择以毕生精力牵手“夕阳红”。起初,她认为自己也是一位老人,将心比心,更容易做好养老服务工作。然而,等待她解决的难题却不少。何静回忆,刚到康养中心她就碰到一个难题,一个80多岁的杨老太太心情不好时爱找人聊天,说话重复啰嗦,老人们称她“话痨”,见她就躲,所以身边的伙伴越来越少,这时杨老太太更加躁动不安,三天两头摔东西,为安抚老太太的情绪,何静只要忙完手头的活,一准来到她的寝室与她聊天,渐渐何静成了老太太忠实的“话友”,后来因为工作实在太忙,何静就一点一滴把她的“话术”传授给老太太的护理员,她这才松了口气。
养老不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责任。何静说,自从成为养老“管家”后,她并没有把自己定义为一般的办公室主任这个角色,而是全面学习照护老年护理知识,在与老人接触中,自己渐渐地感到养老工作的快乐,尤其是老人把她当成亲人,她会感到无比的幸福。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何静主动第一时间舍弃“小家”,带头留守康养中心直至疫情缓解才回家。当时有些老人对中心的疫情防控举措不理解,甚至有些怨言,她一边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对老人进行心理安抚;另一边积极想各种办法帮助老人通过微信视频聊天等有效方式与亲属建立联系,聊以慰藉。当失能老人老孙身体不适,她及时联系医生进行远程诊治,可是老孙性格十分古怪,情绪易怒。一次,老孙在就餐过程中与一个老太太发生口角,差点发生了肢体摩擦,何静见状立即冲上前拉住了老孙,自己却因为不小心被狠狠摔了一跤,事后何静觉得这一跤摔得值得。何静说,当时老杨见她摔得不轻,一下慌了神,从此脾气大改,见面时还不停向她道歉。老孙在辽宁打工的家属得知情况后感动地说,“有这样尽职尽责的好领导,老人在康养中心我们很放心!”疫情防控期间,90岁高龄的张大爷,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几次夜间发病危及生命,何静都亲自参与救治和护理,硬是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老小老小,老人性格像个小孩,我们要做个好‘家长’”为真实了解老人需求,何静定期上门征求老人们对中心工作意见。当刚入院的一位失能老人王爷爷反映:“菜太清淡了,希望能放些辣椒。”何静一边耐心细致解释道“中心里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饭菜口味宜清淡,不能太重,还请你谅解。”另一边,她安排食堂人员每天单独为老人的菜进行加工,帮助他顺利度过适应期。类似这样的点滴小细节,她总是非常留心。有几位老人患有脚疾行走不便,她主动联系医生为老人治疗,老人们称赞她“比自己亲人还上心,比自己的亲人还要亲!”
经过四年养老工作的磨砺,何静对于社会养老事业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她说,养老是每一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当前随城七八十岁的老人大多只有一个子女,意味着一对夫妻要同时供养四个老人,压力非常大,养老不仅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因此,她希望余生能够积累更多社会养老的经验,为上级有关部门做好社会养老工作提供实践参考。
认识何静的人都说她爱操心,是个操心命,退休了也不知道休息一下,她总是淡然一笑说,“操心是一种能力,说明自己还没老,还可以被人需要,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其实,何静和爱人老韩都是闲不住的人。老韩退休后被市中医院紧急召回坐诊,他坚决服从组织决定。返聘后,老韩主动申请到最忙碌的中西医内科坐诊。老韩是从部队卫生员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医生,从绿军装到白大褂,从医救人四个字被他深深地刻进骨子里。在市中医院他擅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诊疗,但他从不让患者花冤枉钱,在诊疗过程中他充分发扬中医传统“ 简、便、廉、验”的优势,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他常教导学生:“作为医生,要想病人所想,对有特殊困难的患者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不使他们延误疾病的治疗,真心做到一切服务于病人。”疫情期间,他每天按时接诊等待的患者,用自己的耐心、细心和精良的医术,真诚服务群众,受到广大患者的赞誉和好评!他说:“我年龄大了,能做的就是发挥余热,退休不退岗,在全院上下共同抗疫的特殊时期,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也是光荣的。”
同事们提起老韩的敬业精神无不竖起大拇指。何静说,老韩对患者的爱超过了自己,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只要电话一响,不管是在吃饭还是在睡觉,二话不说立即赶到患者身边,特别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他总是想尽办法让他们花最少的钱把病看好。何静回忆,十年前,一乡镇19岁的女孩得了严重的肺脓疡,需要立即住院治疗,医疗费需要上万元,当时女孩家里条件很差,她的父母和哥哥都不愿意治疗,让女孩在家碰运气能好就好,不能好就放弃,老韩几次努力也没能做通女孩父母的工作,只好四处打听女孩家还有其他明白人没,女孩说她有个自家叔叔在村里当过干部,于是老韩迅速与这个素不相识的叔叔联系上了,告诉他这个孩子的病可治,而且病情不能再耽搁了,如果没钱的话可以到信用社申请贷款,女孩的叔叔听了老韩的话进行贷款治疗,最终女孩的病得以痊愈,如今已结婚生子的女孩逢年过节还给老韩打电话表示感恩。
何静的儿子韩啸自幼看父亲为人诊病疗伤,便在心中羡慕父亲为患者解除病痛时的那份潇洒从容,渐渐对做医生有了隐约的向往。高考在填报志愿时他直接报考了湖北中医药大学。父母也始终支持他,并鼓励他在中医道路上努力前行。
何静说,儿子韩啸从小就十分喜欢医院温暖的氛围,小时候经常陪父亲加班,儿子的一半童年时光是在医院中度过的。尽管父亲给予的陪伴少之又少,忙起来时儿子便自己跟着护士姐姐吃饭休息,但在儿子的眼中,白大褂却是既亲切又神圣,当一个如同他父亲手掌大小的稚嫩生命被父亲奋力救回,一个脑卒中的患者通过父亲的妙手施治重新站了起来,儿子会非常开心。
那时,尽管何静和爱人工作都很繁忙,对儿子生活起居学习常常疏于管理,但是夫妻二人却格外重视对儿子心理成长教育,教育他如何学会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从医之后,韩啸也深受父母亲的影响,尽心尽力干好工作。今年5月,韩啸面临新的工作岗位调整,从中医骨外科转入中医内科工作,为尽快熟悉医务工作,半年来他几乎天天泡在科室,被大家称为“泡在病房里的劳模”。在他看来,患者有了问题,医生就应该第一时间去解决,不把问题留给患者,不让困惑停在科室,这样才能让患者安心,也能让科室运转形成良性循环,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到锤炼和提高。尽管工作忙碌,韩啸依然不忘对文艺的热爱,在医院他除了担负拜师仪式主持人外,还全程参加院里组织的文艺演出,为医务工作者送去欢笑和温暖。
何静提起儿子来满是心疼。她回忆,在新冠疫情期间,儿子连续高烧几天未退,仍然带病坚持工作,大冬天里衣服全湿透了却浑然不知,直到累趴下被护士挂上药水才稍作休整,说到这里何静哽咽了,眼里泛起了泪花。
听着何静讲述她和家人的故事,我突然感到其实温暖就在我们身边。在爱的世界里,再平凡的人也拥有温暖别人的力量,何静一家人用温暖的火光照亮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给这个社会带来丝丝温暖,此时我便想温暖不止来自春天,来自阳光,还来自我们平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