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刚桥的头像

黄刚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12/18
分享

家的气质

一个家庭是由很多个体组成的,每个人的气质叠加起来就是一个家庭的气质。最近一段时间,因采写最美家风故事,我走进了随城玉波门社区,有幸结识了社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干部家庭,正是这个家庭让我提笔写下了这篇关于家与气质的文章。

故事的主人公叫龚巧玲,随城玉波门社区党委副书记,一名普通的中年女性。在社区里,龚巧玲这个名字不一定社区居民都知道,但是提到“龚大姐”,许多居民都会由衷地竖起一个大拇指,说一句:“好样的!”

采访中,我听到关于龚巧玲最多的话是居民对她的感激。“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正是因为社区有你这样的好干部我才能安心在外工作!”前些天,接到社区居民龚乐新儿子从外地打来的电话,龚巧玲正在他家走访。

龚乐新是个上了年岁的老人,患有脑梗、心脏病,老伴已去世多年,他唯一的儿子远在河北秦皇岛工作,龚巧玲经常到龚乐新家帮他买药品和生活物资,有时老人家里电灯、水管坏了,龚巧玲立刻联系师傅上门帮忙修理,直到确认修理好才安然离去。

一直以来,龚巧玲都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居民的幸福指数。社区有一位年逾八旬的杨老太太长期一个人居住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因患小脑萎缩症,经常会犯糊涂,不时还会做一些离奇且危险的事情。为了保证她的安全,新冠疫情期间,龚巧玲每天都会到她家去查看,为她送去一日三餐,与她聊天。2020年3月7日上午,龚巧玲照例去看她,她家里却空无一人。龚巧玲着急地四处寻找,最后发现她正趴在自家房顶上,疑似自杀倾向。龚巧玲一边安慰她,一边组织同事把她从房顶上小心翼翼地扶下来,并耐心做通她的思想工作,直到她回归正常生活,龚巧玲那颗忐忑的心才慢慢放下来。

看着母亲冲在疫情防控一线,女儿自告奋勇当起了社区防疫志愿者,每天起早贪黑参与社区卡口值守、生活物资配送、健康调查等,直到疫情结束,女儿重新投入到紧张学习中。

返校的第一天,女儿给龚巧玲写了一封信:“妈妈,我每天跟在您的身后,看着您电话响个不停,不停地为社区病人送生活物资、为隔离点的病人送药,你不知道我是多担心您的身体啊,可您跟我说,这种关键时候,社区干部肯定要冲在最前面,我这才明白,我性子里的坚韧是您无声传承给我的。跟在您身后,我看到的是您的坚持,您的责任感,是千千万万如您一样的社区工作者默默无闻的辛苦付出!希望您保重身体,我和爸爸永远是您坚强的后盾!……”龚巧玲看到这封信时,眼睛泛起了幸福的泪花。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良好的家风是浸入骨子里的温柔和优秀。在母亲的影响下,女儿在学校成绩优异,顺利通过全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和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多次获得奖学金,大学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一的好成绩考入武汉市公务员队伍。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人生最不能等的三件事:孝、爱和善,它们才是幸福的源泉。龚巧玲夫妇不仅对孩子尽心尽责,对待老人更是“孝”字当头。2014年,龚巧玲的母亲被查出患有尿毒症,每个星期需要透析。为照顾好老人,龚巧玲早上4点便起床为母亲挂号,等透析结束,她和丈夫再轮流将老人从医院接回家。一有空闲时间,夫妻俩便陪伴老人去附近景点游玩,让母亲在最后的时光里没有留下遗憾。女儿放假了,也会去医院给老人讲笑话逗乐,老人拉着女儿的手不停地说:“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你妈,她承受了很多压力,晚年还要照顾我,你长大了一定要对你妈妈好,要听她的话要爱护她保护她。”2017年,龚巧玲的母亲因脑梗加脑出血病危入院,她和爱人白天上班,晚上在医院陪护,帮昏迷不醒的母亲换衣服、擦身体、翻身,成了他们的日常。怕昏迷中的母亲咬住自己的舌头,医生用棉棒抵住了母亲的牙齿,龚巧玲每隔几个小时就要去找医生换新的棉棒,医生很奇怪地问:“为什么你换棉棒换的这么频繁?”龚巧玲笑笑说:“我妈爱干净,这样她会舒服些。”母亲去世后,龚巧玲的父亲几度抑郁,龚巧玲夫妇便搬到父亲居住的地方陪伴,遇上节假日,带着父亲一起外出散心、旅游,父亲慢慢从儿女的温情里走出思想阴霾。

龚巧玲说,父亲回归正常生活后更加热衷帮助他人,居民对他也非常信任,谁家出远门了都习惯把钥匙交给父亲,接到钥匙的那一刻,父亲感到肩头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父亲不仅为邻居当好贴身“门卫”,还主动当起“护花使者”,帮助小区居民浇花,搬花儿到楼顶上晒太阳。每逢快过年的时候,随城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炸红肉,但很多小区的年轻的人不会炸肉,他便主动进门入户手把手教他们做红肉,有时一周下来会带出几个徒弟来,乐此不疲。父亲磨刀的手艺活在小区也是出了名的,小区不少居民隔段时间就会请父亲帮忙磨刀,父亲从不推辞,也从不收费,邻居们都称他“磨刀哥”。

“为什么父亲会选择为小区居民义务磨刀呢?”我好奇地问龚巧玲。她笑着告诉我,有一天父亲在小区散步无意间听到一位居民在抱怨:“现在开通了互联网买什么都再方便不过了,可就是想要磨个菜刀怎么就那么困难”。父亲心想,磨菜刀对技术和身体要求低,非常适合自己去做,而且年轻时也看过磨刀师傅操持磨刀手艺,于是二话不说便买来了磨刀工具,还从网上学会了磨刀技术,正式开始了服务居民的“磨刀生涯”,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好几年。

家风是一家之教科书,是一家之传家宝。家风以一种无言的表达,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人的心灵,塑造着健全的人格,推动着家庭和谐健康、和睦幸福。龚巧玲一家有6名党员,时年60年党龄的奶奶是个热心肠,一生都总是喜欢和群众打成一片,为困难群众提供资助,年轻时经常帮助生产队里无劳动能力的人干活。1954年随城遭遇特大洪水袭击,龚巧玲的奶奶为了救人,右手食指被铁锈钉扎伤后失去一截。洪水退去后,并不富裕的奶奶不仅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衣服、粮食,还帮助他们盖房子渡过难关。“作为一名党员,就要有个党员的样儿,大家都好了,才是真的好。”龚巧玲对我说,这是奶奶挂在嘴边的话。奶奶的善良和责任感深深地影响着龚巧玲的一言一行。疫情期间,90岁高龄的奶奶悄然离世,龚巧玲基于尊重奶奶生前“一切从简”的遗愿,她和家人们商量丧事从简,简单设置灵堂,几家儿孙默默守孝三天以尽孝道。龚巧玲的做法也为社区带了好头,其后社区其他几家的“丧事”也一样简办。丧事简办,最大程度减少了社区人群集聚带来的传播风险。

奶奶在世时常对龚巧玲和晚辈们说:“真正的幸福,不是取得了多大成就,赚了多少钱,而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这么多年,奶奶的话成了这家人的家训。龚巧玲告诉我,从奶奶那辈儿起,她们家就很和睦,大家相敬如宾,互相体贴照顾,相处得很融洽,不管多大的事儿,能坐下来谈就不是个事儿,人人都能舍己为家,彼此谦让,以大局为重,自然就形成了一团和气的好家风。如今,这一团和气的优良家风一代传承一代,赓续不断。

从龚巧玲家采访回到家,我突然想起了诗人穆尔富有哲思的家话:“一个人为寻求他所需要的东西,走遍了世界,回到家里,就找到了。”此次采访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家最好的气质是爱小家也爱大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