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刚桥的头像

黄刚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4/04
分享

铁骨傲苍穹

在鄂北广水市印台山文化生态园漫步,很容易就会被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所吸引。走近就会发现,建筑物门匾上刻着“杨涟纪念馆”。走进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身着明朝官服、手握案牍的杨涟塑像,这个“天下第一廉吏”的形象顿时生动了起来。虽然时过境迁,杨涟身上所展现出的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品质和思想光芒,仍保持着传奇的魅力,为后来人提供着精神力量。

杨涟,明湖广应山县(今广水市)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中进士,生前历任常熟知县、户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礼科给事中、太常太卿、左敛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顾命大臣。

杨涟是明末“天下第一廉吏”,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清官之一,因弹劾奸臣魏忠贤二十四宗罪,被其诬陷死于狱中。崇祯元年杨涟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有《杨忠烈公文集》传世。

杨涟一生廉洁清正。少有大志,立志做清官。初任常熟令,杨涟自身清廉并严管属下,紧缩公务开支,减轻农民负担。在修堤、筑城、义田等诸多事务中,每每向别人借贷充用,并多次拿出家乡运来的米豆、夫人的首饰变卖,以补不足。

拒收贿金,清廉办积案。常熟当地豪强徐昌祚,其谋财害死亲姑母之传闻,在常熟可谓是家喻户晓。然而,十九年来,多任知县,或者“民不告,官不究”,或者装聋作哑,或者畏于徐昌祚为尚书之孙,本人做过刑部侍郎,其舅父又是首辅,不敢过问。杨涟得知后,不畏权势,查清案情,亲自带兵前往苏州,包围前首辅申时行相府,当着申时行之面,将元凶徐昌祚夫妇抓捕,并拒绝重金请托,使凶犯受到应有惩处,让十九年之沉冤终于得以昭雪。常熟豪强,俱服杨涟之威,皆为收手。百姓拍手称快。巡按江南的御史邓澄,回到朝中评价杨涟:“清操介守,可质神明,他处不敢知,恐江南无两!”

万历四十一年,杨涟在全国铨选清官考核中被“举廉吏第一”。离开常熟,老百姓特为他建生祠,名曰“常熟令应山杨公去思祠”。

杨涟入朝为官后,多有地方官进京送他银两,他坚辞不受。到地方视察,多有官吏纷纷赠其金银,他一无所受。当朝大太监魏忠贤以利诱之,送金百两,他不为所动;以威逼之,他大义凛然。魏忠贤用重金四千两银子收买刺客刺杀杨涟,刺客深知杨涟是个大清官,不忍加害,丢利刃而去。受冤入狱后,魏忠贤以玉食豪宅美女许诺,杨涟坚辞不受,至死不屈。后来杨涟冤死时,所抄财产不足白银千金。靠乡民自发捐资下葬,后杨母无家可归,寄居城楼,其子漂流村舍,全家以乞讨为活。

常熟任知县时,杨涟常常青衫布履,深入田间民舍,微服察访,“遍知闾里利病”。时逢灾年,他踏勘灾情,申请免税,带头捐献,并勘察水患根源,制定水利建设蓝图,修建“府塘石堤”(后被百姓称之“杨公堤”),改造农田,造福百姓,使常熟水旱不侵,遂为江南粮仓。

常熟百姓谈虎色变的苦役,莫过于北运漕粮。凡任此役者,无不倾家荡产。杨涟为民请命,禀准巡抚,以本县库存之脏银及无碍可动用之官银,加上大户之义助,以及夫人詹氏捐出之首饰,共购置义田一千一百三十三亩,岁得租米一千五十七石,分赡北运差役,使之不致丧身亡家。为垂示后任,杨涟亲自撰文:“田数有限,役累无穷,希冀多留意民瘼,多方设处置买扩充,减轻北运差役负担”,并命勒石立碑,永久遵行,不许湮没。此“常熟县督抚都察义田碑”现收藏于常熟碑刻博物馆。为杜绝借征粮坑害百姓、中饱私囊,杨涟规定,让缴纳户自己写封条封好自己的粮袋,原封不动地投入柜中,以原封合并发解,避免中间环节染却一指。

江南的差役最烦杂,租赋多诡诈。田亩多而丰腴的少租赋,田亩少而贫瘠的却多盘剥,不公现象异常严重。杨涟亲自厘清户口田亩,据实计亩定差,使一千五百多户人家减轻税苦,得以安居乐业。杨涟于常熟之缕缕善政,不仅造福常熟百姓,而且吸引邻县百姓,纷纷前来常熟,或者置场务工经商,或者租田栽桑种粮,甚至有不少百姓,举家迁移,落籍常熟。

万历四十五年,家乡应山遭遇大旱,杨涟变卖家产,邀约乡绅解囊,设立粥铺,无偿救济饥民,救活九千余人。后为民请命,核减田赋,折为银两,免送粮劳役之苦。

勇于担当正是杨涟精神的精髓。杨涟一生致力于忠心报国,勇于担当,为国家利益挺身而出,不惜献出生命。杨涟奋力主持“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整肃朝纲。上疏二十四状,弹劾大奸臣魏忠贤。

万历三十年,明神宗病危,杨涟力主太子入侍皇帝,联合朝臣百官赴乾清宫问安,向郑贵妃施加压力,最终确保太子(即明光宗)顺利接班登基,稳定了政局。万历四十八年,李选侍权欲熏心害死太子的生母,并公开僭越违礼,欲居乾清宫挟持太子以控制朝政(即移宫案)。此时满朝文武对李选侍虽都有所不满,但只跃跃欲试,不敢正面交锋。杨涟作为顾命大臣在此危机时期一心为国,不惧强势说服朝臣,联合一大批正直朝臣向李选侍施压,将太子从乾清宫中抢出并举行登基典礼,即明熹宗登基。接着又把李选侍从乾清宫赶出,至此明朝中央的政局才渐趋稳定。前后虽只六天,杨涟“须发尽白,帝亦数称忠臣”。这个故事至今还在应山广泛流传着,京剧《二进宫》也由此事演义。

杨涟刚正不阿,坚持真理,主持正义,忠言敢谏,史家评价他“为人磊落负奇节”。熹宗登基后,荒淫奢靡,昏庸无能;宦官魏忠贤和熹宗的乳母相勾结,在宫中独揽大权,肆意为虐。众多邪恶官吏也纷纷投靠魏忠贤,结成“阉党”。杨涟满怀悲愤,不顾个人安危,上疏讨伐魏忠贤,弹劾其二十四大罪,请求熹宗“大奋雷霆,集文武勋戚,敕刑部严讯,以正国法”。后来杨涟被诬陷下狱,甘受屈辱,甘受折磨,万刃加身不改之志,视死如归。

天启五年七月二十八日,是大太监魏忠贤给杨涟划定的死期。杨涟闻讯后,于二十七日写下了至今仍存的著名血书。杨涟希望他的血书能够在他死后清理遗物时被亲属发现,然而这注定是个破灭的梦想,因为这一点,魏忠贤也想到了。为消灭证据,他下令对杨涟的所有遗物进行仔细检查,绝不能遗漏。很明显,杨涟藏得不好,在检查中,一位看守轻易地发现了这封血书。他十分高兴,打算把血书拿去请赏。但当他看完这封血迹斑斑的遗言后,便改变了主意。他藏起了血书,把它带回了家,他的妻子知道后,非常恐慌,让他交出去。牢头并不理会,只是紧握着那份血书,一边痛哭,一边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我要留着它,将来它会赎清我的罪过。”三年后,当真相大白时,他拿出了这份血书,并昭示天下。

血书全文如下:“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逃亡,亦不为杨震仰药,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环泣耳。打问之时,枉坐赃私。杀人献媚,五日一比,限限严旨。家倾路远,交绝途穷,身非铁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在杨涟纪念馆内珍藏着这份血书的复制件,每当走进杨涟纪念馆,我都会去重温这份《狱中血书》,追思杨涟勤政、清廉、刚正的人生,仿佛看到一个拥有家国情怀的巨人站在我的面前。尽管时代在不断发生变化,杨涟的形象经时间的洗涤不仅没有褪色,反而愈加鲜明生动。上鉴青天,下察苍生。威武不能屈,铁骨傲苍穹。相信!杨涟高尚的精神品质一定会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光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