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刚桥的头像

黄刚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21
分享

读书的境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闲暇之时,随手拿一本书读读,就是最好的享受。阅读,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更提升了认知水平和思想境界。

近来,在阅读曾国藩《治心经》一书中让我对读书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深感,那些击中心灵的文字才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曾国藩在《治心经》第九卷得失篇(上)原文记载: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天下事一一责报,则必有大失所望之时,佛氏因果之说不可尽信,亦有有因而无果者;忆苏子瞻诗云: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酒不醉,陶然有余欢;吾更为添数句云: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酒不醉,陶然有余欢;中含不尽意,欲辨已忘言。这段话的意思是,为国为公应当奋勉去做,争名逐利应当谦退;开创家业应当全力以赴,守成安乐应当谦退;出外与入相交往应当勉励去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应当谦退。天下的事情每件都要求回报,那一定会有大失所望的时候。佛教的因果报应的说法不能全部相信,也有有了原因但没有结果的事情。回忆苏轼的词有“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我更添了几句说:“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中含不尽意,欲辨已忘言。”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曾国藩在写给弟弟们有关做人准则的家书中提到这四句话。信中之意就是希望弟弟们能够克服功利之心,以平实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学习、修养等。曾国藩对弟弟们的劝导,也是提醒他们不要将行事的目的和结果颠倒了。谋生,就是要好好地生存下去,不求大富、暴富;读书,为了求知,而不是为了求官,大贵;自我的道德修养,并非希望人们回报自己;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思想,也不为出名、出风头。正本清源,认识到事情的根本和目标所在,就不会走偏了道。

回望曾国藩的仕途不难发现,他确实是一个认真到了骨子里的人,而且原则性很强,可以说书生气很重。他写文章,发扬“桐城派”的优势,塑造了“湘乡派”的文学新风尚;他做翰林时,认认真真忠实于自己的研究职责,用心研究理学,到了成痴的境界;他做各部官员时,抱定“不为发财,只为匡时济世”的信念,冒死上书皇帝,直陈时弊,差点引来杀身之祸;他受命镇压太平军,就把全部身家性命都押在了军中,几番出生入死,终于取得胜利。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的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其实,纯仁仕途成就并不比父亲差。这个“官二代”完全凭借个人努力,一步步走上宰相之位,所以他也被称作“布衣宰相”。而范纯仁曾被贬随州,为随州百姓做了很多实事。

范纯仁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8岁时便能对老师所讲授内容原原本本的复述一遍,人称神童,17岁时就因为父亲的原因被任命为太常寺太祝。这在别人看来十分荣耀,但范纯仁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证明自己的方法就是参加竞争激烈的科举考试。皇祐元年(1049年),范纯仁无可争议地高中进士,让所有人为之心服口服。

中进士后,朝廷派他去当知县,而他却因为远离双亲,不去赴任,父亲范仲淹觉得不可理解,就问他:“别人都是干方百计她想谋取官职,你有官不做,这是为什么呢?”范纯仁说:“首善季为先,为追逐功名而背弃父母兄弟,叫我怎能安心呢?”原来,他的哥哥纯佑患有心疾,长期卧床,他平时都在照料哥哥,于是范纯仁在家一边侍奉双亲和哥哥,一边苦读诗书,直至双亲和哥哥相继离去,他才出来就职。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曾国藩的这番话在范纯仁身上得到很好的应证。为官后的范纯仁如他父亲一样,视忠君为报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为官近五十年,除在朝廷任职外,多在州县做官。他不管是在上还是在下,都非常关注老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在出任庆州知州时,秦中一带遭遇饥荒,于是他自行决定打开常平仓放粮赈济灾民。下属官员请求先上奏朝廷获得批复以后再行开仓,范纯仁救民心切,说:“等到批复下来,恐怕就来不及了,有什么问题我会独自承担责任!”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为相,范纯仁被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后来,他又为时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的吕大防上书辩解,触怒了大臣章惇,被贬为随州知州。

当范纯仁为吕大防上书时,朋友说,万一被贬斥,您年纪这么大,会遭罪啊!范纯仁说:“我家世代受皇帝恩惠,当然应该为国家尽责。现在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没有一个人出来伸张正义,我不站出来心不安啊,若我获罪而死,也无遗憾。”他还命令家人打点行装,准备受贬。

范纯仁原本眼睛就有毛病,被贬到随州后不久就全部失明了。他就上表请求退休,可章惇怕他借奏书议论朝政,就把他的奏书拦下了。

范纯仁留在随州期间,并没有懈怠,他兴利除弊,给当地当世了真实在在的利益。其中最为后人所称颂的就是他在随州留下的良好给学风气。

随州原来来的地方官对教育极不重视,学校数量很少,完全不能满足学子入学需求,而且教师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很难接受到统一、规范的教育,以至于很多孩子很大了却还没有上学,更别说那些穷人家的孩子了。

范纯仁了解情况后,对随州的教育感到深深的痛惜。他下定决心,整治学风。首先他根据学龄儿童的分布情况设立学校,并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开设与之对应的专业课程,聘请专业教师。同时,制定条例,完善教学制度,规范教师行为,每日开课,逐月评比。由此,随州的学风大大改善,人才辈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范纯仁官居高位时,为朝廷默默举荐了很多人才。可这些被举荐的人压根儿不知道自己是被谁举荐。有朋友知道后,就说范纯仁傻:“你怎能不笼络天下士子,使他们知道出于你门下?”范纯仁却很不以为然,他说:“我是为国家举荐人才,不是为自己拉拢人脉,怎么能把公事变成私恩呢?”……

回望范纯仁的人生,可以说有起有落有悲有喜,他虽然没有写出父亲范仲淹《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名作,亦没有父亲那么丰厚的政绩和强悍的执政能力,但他在从布衣做到宰相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秉承着廉洁俭朴、心系万民的端正作风。他不畏惧权威,不介意世俗对他的定义,一心只想着做一名为百姓做主的清官。他的道德水准和人生境界,丝毫不逊色于他的父亲范仲淹。正是因为有范仲淹、范纯仁父子两代人的努力,范家的家风被传承了下来。

范纯仁的儿子范正平、范正思等人也像父辈、祖辈一样,为官正直,作风正派,备受称赞。“范”这个姓氏,一直到几百年之后的明代,都还闪耀着一层圣洁、博爱、坦荡的光环。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这四句话在新时代仍然绽放着璀璨的光芒。在我结识的文人中,随城文化名人蒋天径老师可以说一生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四句话。今年76岁的蒋老师曾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随州市作协副主席等职务。多年来,他致力于研究和传播随州乡土文化,代表作有《征婚族》《天汉浴》《天下随时》等。他不仅在文学创作、理论研究上取得了诸多成就,更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积极投身于家乡的发展建设。当得知家乡随城南郊街道毛家棚村正在推进乡村振兴时,他立即赶回家建议开发乡村旅游,并组织随州文化界名人到毛家棚采风宣传。为挖掘家乡文化古迹,他实地勘察军民桥、官民池、东周遗址凤凰台等,多方考证资料,写出30多篇文章发表。他立足乡土写出“毛家棚人物系列”,始终致力于对家乡的宣传,让更多人感受到乡村发展的日新月异和那份始终不变的淳朴乡情。2023年初,毛家棚村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他主动将自家老宅重建后捐献给村里作“村史馆”,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从现实回望历史,再从历史反观现实,“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这些被曾国藩悟透的为官处事哲学早已不属于他个人的“专利”,相信在多元化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曾国藩的为官治学名言一定会获得更为广泛和长久的共鸣,改变更多读书人的世界观,成为读书人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