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睡前读书一小时已经像洗脸、刷牙一样成为我雷打不动的习惯。有朋友问我这个习惯是怎样养成的?我的回答只有四个字:书以明智。
五年前,我和很多热衷刷抖音短视频的朋友一样,下班后不自觉的打开抖音短视频刷个不停,一晃就刷到凌晨,后来一次在骑电动车的时候不小心一只小飞虫撞进我的眼睛里,眼睛一直生疼不止,不得不去看医生,遵照医生嘱托,用眼药期间不得看手机,我只得暂别手机数日。那段时间,我发现没刷抖音短视频也挺好的,睡眠充足了,多年的失眠和耳鸣状况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眼睛康复后,我开始策划写一本家风方面的纪实散文集,因为写纪实体裁的文章需要进行大量的采访,根本没空刷抖音短视频,当然偶尔也会从短视频里翻找家风方面的文章阅读,后来发现许多文章都是碎片化的,而且重复的内容也非常多,阅读这些文章从中获取的信息十分有限。此时,我感到手机刷到最后自己不仅没有获得多少有用的东西,反而因为刷手机在无形中降低了思考能力。我注意到,当沉迷手机无法自拔的时候,随之丧失的就是自我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再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宝贵时间。后来,我决定放下手机,通过扎实的采访来完成这部散文集,后来我认真采写了近20万字的家风文章,而且得到了公开出版发行的机会。
写这段个人经历不是想告诉大家不要去刷抖音短视频,而是不要过度,不要把刷抖音短视频当作生活的全部。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书本的知识更为全面、更为丰富,也更为权威。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对我启发很大,文章的标题是:是什么让我放下手机的?文章说:手机刷多了,我渐渐觉得不舒服了,比如碎片化的视频,语言和语言之间是断开的,找不到细细密密的针脚,织不成一件成型的衣衫,看起来全是布料,彼此之间也没有衔接,说完就走,笑完就算,而且大多短视频以卖笑、卖惨、卖乖开始,最终的结局是卖货,随着这样的短视频越来越多,大家越来越感到乏味了。前面我也说了,刷抖音短视频是没有错的,但一定不能过度,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确实有知识需求,刷一下短视频便能快捷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我觉得这样也是很好的,这里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在海量的短视频中学会辨别,而怎样提升辨别能力?我觉得离不开读书,因为毕竟大多书籍都是通过正规出版社反复审核的,所以我们从书中获取的信息更为权威。
接着,言归正传,说下读书的益处。自古以来,书是无言的导师,是先哲的智慧结晶,是人的精神食粮,是进步成长的动力之源。虽然,我们阅读的每一个故事,品读的每一个人生哲理,不会立即转化成我们的精神财富,但是它会在我们遇到困难时激励我们勇敢前行,这或许就是读书的力量。我觉得,一部好的书籍还会让人从困境中看见新的可能和新的希望,它可以让我们获得从日常琐碎生活中感受不到的快乐,而不是在刷短视频里打发无聊的时光,得到单薄的发笑。
关于读书,我非常欣赏曾国藩的这句话:读书则口不浊,意思是说读书人说起话来条理清晰有礼节,自然不会从他口中冒出污言秽语或乱七八糟的话来。这里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读书的人会学到很多知识和词语,肚里有很多的故事,脑子里有很多的点子,当然口中就不会力理屈词穷了。
翻开历史,你会发现那些有礼貌、风度翩翩的人,都是勤于读书的人。《宋史·吕祖谦传》中记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吕祖谦一生注重修养,宽恕旁人。只是小时候的他性情非常急躁,稍有不如意就满腔怨愤。一日,当他诵读孔子的那句话:“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时,忽然觉得平时的急躁情绪很不好,于是就宽恕了之前的仇人。由此可见,读书与修养是密不可分的。
读书不仅能明智,关键时候还能化险为夷。“读书则口不浊”这七个字让我想起三国时期曹植的故事。中国古时候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七步诗》。它是三国时期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所写下的流传百世的精品。文韬武略、天资聪颖的曹植年仅十岁余时,便已有辞赋数十万言,深得曹操的喜爱。曹植也就成了曹操长子曹丕的劲敌,曹操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曹植为太子,使曹丕嫉恨不已。
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借口曹植不来为曹操奔丧之事要杀他。在母亲汴氏的央求下,曹丕在文武百官都在的朝会上,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之内做一首诗,如果做不出来就有了杀头的借口。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青青豆萁黄,相见不如你!”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哭泣不已。以此比喻兄长不要逼迫弟弟,词意十分贴切感人,使得曹丕无奈地收回杀害曹植的命令。后人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更对曹植的聪明赞赏不已。
纵观古今,因为诗书的陶冶,产生了许许多有着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怀的人。有“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李白;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王昌龄;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更有一生为国为民、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这些拥有高尚品德的灵魂,如夜空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耀在历史的时空里。
可能有人会说,以上这些读书人的故事离我们太过遥远了,对我们没有多少借鉴意义。接下来,我想分享身边一个关于读书改变认知的故事。他是我的战友小张,入伍前由于文化水平低,一提起读书就头疼,甚至反感读书,即使连队有人刻意引导他读书,他也根本看不进去。记得一次,在部队执行某项任务前,连长要求他写一份决心书,并在连队会议上现场念出来,这可急坏了小张。一份决心书开头一段就有一个字不会写,我记得这个字是面临的“临”字,他不会写“临”字,就在上面划了一个圈(“0”),后来上台念这个字的时候由于太紧张,就把面临念成了“面圈”了,结果闹成了笑话,引得战友哄堂大笑。连长在看了他的决心书后,并没有笑话和责怪他,而是鼓励他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做一个有文化修养的战士。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他决定从此以后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他从字典里的字开始学起,并勤于向身边的战友请教,不到两年时间,他的识字量大大增加,完全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常用的公文。由于他学习认真刻苦,后来还成为连队的文书。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团队组织的一次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成为全团学习标兵,后来还获得全军优秀士官等荣誉。
如果说战友小张命运的改变源于读书识字,那么战友小李性格的转变也源于读书。在西藏当兵的小李父母为了一件生活琐事闹矛盾而离了婚,导致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当时我是团里的思想骨干,领导安排我去做做他的思想工作。我知道小李平时爱好看书,便从书店里购买了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这里面有著名作家毕淑敏的文集《心灵密码》、美国著名作家阿尔伯特·埃利斯的文集《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等,从读这些书开始,他体会到“一个人之所以会暴躁,是因为懂的东西不够多”这句话的含义。于是,他开始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审视父母的婚姻问题,从书中他找到了父母婚姻不幸的症结所在。原来,父母彼此都是非常相爱的,只因彼此不懂得如何沟通才导致离婚。找出症结后,小李利用探亲休假的一个月假期做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父母最终复婚了,幸福的日子又回来了。
从此后,小李更加热爱读书了,后来退伍后他还在某省城开了一个书吧,书吧显眼处张贴着曾国藩的读书名言:读书则口不浊。业余时间,小李还义务担任某中学心理辅导员,分享书籍里学到的心理学知识。谈起读书的感悟,他说,读书的好处不仅让我口明也让我心明,更让我有机会为社会服务,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读书人。
通过以上故事,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书以明智。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我希望更多的年青朋友能够放下手机,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读书确实是一件终身受益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