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刚桥的头像

黄刚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8/10
分享

读书的光芒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过得充实富有?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闪烁出无限的光芒?答案就是读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读书会给你带来知识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

关于读书,晚清重臣曾国藩说:“金丹换骨在读书”。他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改变一个人的骨相。所以,曾国藩一生对读书尤为重视,他虽要求家人生活勤俭节约,甚至每顿饭只有两个菜,但对于买书却十分大方。曾国藩曾多次对儿女们说,他不会给孩子留下遗产。他在给弟弟曾纪泽的信中写道:“余将来不积银钱留与儿孙,惟书籍尚思买耳。”曾国藩认为,书籍属于精神财富,它对子孙后代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也是曾家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曾国藩酷爱读书,他考中进士到北京当官后,虽然京官生活压力较大,但是曾国藩每年买书的花费却不少,曾国藩说自己进京后“逛厂颇勤”,也就是说他在业余时间经常去的地方就是琉璃厂,这是当时北京书店最为集中的地方,他在北京三年多的时间先后六十多次到过琉璃厂买书。道光二十三年,曾国藩统计他进京三年间的藏书写下了八页长的书目,藏书高达二万多卷。

曾国藩进京当官后,一直保持清廉的形象,他从不接受他人赠送的贵重礼品,但是对于赠送书籍的人一般都会收下,收下书籍后他会回赠相当价值的礼物。曾国藩故居富厚堂的藏书楼书籍多达三十万卷,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因此富厚堂不仅是曾国藩的故居,它也是江南最大的私家藏书楼之一,虽然不及江浙的铁琴铜剑楼、天一阁等著名,但是规模比它们还要大,所以曾国藩在历史上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晚清著名的藏书家。

其实,年轻时曾国藩在读书上天资并不聪颖,跟他同时代的那些有名的文臣武将相比,显得智力平平,但是曾国藩却是读书最认真的人,他始终相信勤能补拙,这里给大家讲讲曾国藩少年时读书的一个真实故事。那是一个冬天的晚上,14岁的曾国藩在油灯下读书,当看到一篇内容很好的文章,当时便想把它背下来,可他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背得结结巴巴。这下急坏了他家的一个“梁上君子”,他等了大半夜,曾国藩迟迟不睡,他无从下手。眼看天都要亮了,他啥也没偷着,还挨了一夜冻,气不打一处来,从梁上跳对曾国藩说:“我都会背了,你还背不了,笨成这样,还读什么书啊!”他说完流利地把古文从头到尾背了一遍,然后一脸激愤地扬长而去。

这个故事也许有点夸张,曾国藩自己也曾对家人说过,他年少时,不擅长背书。他虽然读书很慢,但他读书很认真,没弄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因此一篇短文需要读很长时间。

他一生勤奋读书、下足了“笨功夫”,积累了可堪“匡时救世”的渊博学识和丰富经验。走入仕途后,他官运亨通,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认为:“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读书人要有远大志向,这是决定读什么书的问题。有识就是要谦虚谨慎,不夜郎自大,有恒指读书要有恒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在京时期,曾国藩虽已有显赫地位,他没有放松学习,他早晨起来温习经书,早饭后读史书,下半日阅读古文。每日共可看书八十页,皆过笔圈点。

行军打仗时,他也利用战争空隙来读书。周围乱哄哄,他却读得津津有味,无论条件多艰苦,他都能够找到读书的乐趣。

曾国藩读书很讲究方法。曾国藩说:“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他认为读书要广泛涉猎,什么样的书都要看,看书时要抓紧时间,提高阅读速度。自己选定要读的书,一定要从头到尾读完,不要随便翻前翻后,一部书没有看完,不要改读其他书,这就是指现在的略读。

除了大量的阅读以外,曾国藩还十分注重精读。他认为有些书需要高声朗诵,感受文章中雄浑豪迈之气,而有些书要潜心低吟,仔细品味才能体会文中深远的意境。对于这些作品,最好还是熟记于心,只有这样才能领悟道理,在自己写作时,才能把其中的精华自然流露在自己的文采当中。

曾国藩认为 ,大量阅读的同时,对于书中那些有心得或是疑惑不解的地方,“写”出来。他每天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这实际上相当于做读书笔记。至于读书的最后环节“作文” 。曾国藩认为读书要和写作相结合。每一个人只有常作文章,才能把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成自己的学识,思想才会活跃,考虑问题才会全面细致。

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每个月必须做诗歌或短文数首,用来检验所学是多还是少,所培养真气是否充盛。

曾国藩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使自己进入“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意境当中。所谓涵泳,每天的读书量不要太多,也不能太少,循序渐进,要像春雨滋润着鲜花、渠水灌溉着禾苗一样,润物细无声。泳者,是指人们读书的时候不勉强,出于真正的喜欢,要能体会到如鱼得水那样畅快淋漓。所读的书才能深入骨髓,融入血液。

曾国藩主张读书不能不求甚解,不能盲从。对书中所讲的道理,读书之人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联系自身的实际,逐步加深理解。他在读《通鉴》时根据自己的经验,把不可信的地方都用笔标出来,即使对历来史家最推崇的《史记》 ,曾国藩认为人们在读它的时候也应该用实际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它,切不可盲目崇信。

曾国藩推崇理学、汉学,嗜好古文,对经济之学又情有独钟。长期的勤奋努力,使他在各个方面都卓有成就。对古文的钻研,使他的诗文为一世所称颂;对理学的崇信,使他成为世人楷模;对经济之学的探求,则使他的军事政治才干鹤立于朝野之上……

曾国藩一生写下许多著作: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这些书收在《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由此可见,曾国藩的成功无不得益于他一生勤奋好学,曾国藩努力读书是后世的榜样。从他身上我们明白了一个人即使天赋不好,也能够通过后天努力,成就一番事业。

抚古思今,我感到读书人最大的收获就是不断打破自己的“容器”,让书籍的光芒照进人生理想。从曾国藩读书故事里我想起自己读书的经历,记得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家境贫寒,母亲患病,我不得不面临辍学。初中毕业离开校园后,我跟随自家门的叔叔进入建筑工地打工,值得庆幸的是,尽管工地生活很苦很累,但我始终乐此不疲的坚持读书学习,读书使我认识了外面的世界,于是我开始追求除了生存之外更远大的梦想,后来我决定去当兵。进入军营后,我依然保持着读书的好习惯,部队的图书馆成为我实现人生理想的“加油站”,在图书馆通过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尤其是军事文学方面的书籍,使我受益匪浅,于是蒙生了当军旅作家的梦想,后来在遥远的西藏军营,我从一名普通的炊事员成长为高原战士作家,成为一手拿菜刀一手握笔的优秀士官。当时,回家探亲,有人认为我的成功是靠社会关系、人生机遇、方向的正确选择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次要的,我觉得从建筑工地到战士作家的变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读书,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就这样书籍的力量把我一步步拉出了平庸。后来,还是因为读书,从部队转业后我获得了进入地方报社任记者的机会,再后来随着读书和工作阅历的不断丰富,我又获得了进入行政机关工作的机会。

写到这里,我只想说抓住读书就是抓住未来,因为书籍的光芒每天都能够不断的照进我们的认知容器,让我们的人生航向永不迷茫!永远向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