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这是《曾国藩家书》中的一段话,意在告诫儿女们做事要有恒心毅力,不能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这山望着那山高,否则将一事无成。
近来,通过梳理曾国藩的人生履历,我发现他在人生最重要的四个阶段都是靠着超凡的恒心一步步走向成功的。第一个阶段是读书求学阶段。曾国藩5岁开始在私塾读书,9岁读完五经,15岁时可背诵《周礼》《仪礼》,并阅读史记,21岁开始书院学习,24岁去岳麓书院学习,并第一次离开湖南进京赶考,25岁考试失败,26岁恩科考试失败,身无分文,一路跟老乡借钱回湖南继续复习,准备第二次进京考试。28岁他跟族人借了几十两银子,开始第二次进京考试,最终凭借超凡的恒心考到了翰林院,并得到道光皇帝青睐和器重。第二阶段是仕途升迁阶段。曾国藩在30岁时第三次进京,开始为期12年的极为传奇的京官生涯,进京为官后他只用了7年时间就从七品升到了二品,创造了清朝的奇迹。第三阶段是战功卓著阶段。曾国藩43岁离京,凭借越挫越勇的恒心和毅力,历经浴血奋战终于剿灭太平天国运动,走向人生巅峰。第四阶段是修炼正果阶段。曾国藩55岁进入人生第四阶段,当时他身体逐渐虚弱,但德行更加深厚,令人仰慕,且对于功名已看得很淡,62岁病逝于两江总督府,为后人留下千古雄文和良好家风家教。
曾国藩从一个普通老百姓成为中国比肩孔子、王阳明的两个半圣人之一,正是源于两个字“有恒”。对于曾国藩来说,在做事上虽比常人更有恒心,但不是每一次想“恒”就“恒”的,他也破过自己的规定,挡不住世间许多东西的诱惑,几次三番地放下手中的书,和朋友出去饮酒作乐。对于事业上的挫败,他几次差点因此懈怠,一蹶不振。但是后来曾国藩总能在生活中觉醒,因为他明白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有“恒”的人,就必须一次又一次地战胜自己。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十月十二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余病根在无恒,故家内琐事,今日立条例,明日仍散漫,下人无常规可循,将来莅众,必不能信,做事必不能成。”咸丰九年(1859 年)十月十四日,他对儿子曾纪泽说“余生平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逮办理军事,自矢靡他,中间本志变化,尤无恒之大者,用为内耻。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可见,曾国潘对恒心二字看得如此之重,他经常反省回看自己所走过的路,觉得自己“恒”字功夫下得不够。在他看来,一个人做事无恒心是非常可耻的。
探究曾国藩的恒心故事,不得不提他求学与交友的特殊经历。在求学的路上曾国藩是十分幸运的,当时他的祖父在当地开办的私塾和延请的老师给他打下坚实的根基。读私塾时,祖父经常教导他说,“要成就大业必须要有恒心”,也正在那时他树立了建功立业的志向,养成了坚韧不拔、孜孜进取的性格。日本著名学者、清史专家稻叶君山评论:曾国藩之家庭,整齐至极,在乡党亦有声望。彼遇太平之乱,先图一家族一宗族之安固,渐及于乡党,遂出征四方,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者矣。在交友上,曾国藩慎交良师益友,他第三次入京定居后经常利用外出的机会广结豪杰益友,使他的道德、学问、事业迅速提升,他自己说进入翰林院后突然感觉开悟,居京十二年脱胎换骨,这里面师友的影响非常大。理学修身是曾国藩成长路上的“催化剂”,进入翰林院后使曾国藩有机会直接与各路精英结识和切磋。在修身方面有两个关键人物对他影响很深,这两个人的名字叫唐鉴和倭仁,这二人可以说直接培育了曾国藩不骄不躁的恒心。曾国藩30岁时拜访唐鉴,请教修身之要和读书之法,唐鉴让他熟读《朱子全集》,同时向他推荐了修身养性的榜样——倭仁。倭仁比曾国藩大七岁,也居职翰林院。倭仁每天临睡前,都要对从早到晚的一行一动和一思一念认真反省,并用楷书写下札记,检讨一番。这些札记三个月装订一册,当时倭仁已经坚持写了七年日记,积存三十册之多。31岁的曾国藩开始模仿倭仁写日记,一写就是30年,直到生命的最后。曾国藩与倭仁订交后,两人终身相交于师友之间。曾国藩对倭仁的理学修养工夫很钦敬,也学他的样子写日课,彼此互相批阅日课册,共同切磋。倭仁要曾国藩“扫除一切,须另换一个人”,曾国藩“读之悚然汗下”。曾国藩对倭仁的日课册则敬畏有加,只加圈而不敢加批。他在与弟书信中称倭仁为“令人对之肃然”的“益友”。
曾国藩与倭仁的故事告诉我们,恒心不仅对于事业成功有重要影响,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恒心是一种潜在的力量,有了恒心就会拥有一种积极的心态,让你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冷静和坚定。写到这里,我想起年少时恒心挖井的故事。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极度缺水的村子,为了能喝到水,村里的人都去打井,可是大部分人都是挖两下没水就换个地方,再挖两下,没水再换。最后,大家挖了很多井,却都无功而返。这时村里一个老实孩子在一个地方天天挖井,村里的老人劝他:“傻孩子,别浪费时间了,根本挖不出水”。可他总是笑笑继续挖,挖了很久很久还是不见一滴水,有人笑他傻,连他自己也想放弃了。可想到这时候放弃,前面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吗?他就鼓励自己继续挖,终于在两天后,井口突然冒出了冰凉的井水。
“傻孩子”挖井的故事让我坚信自己也能挖出一口井来,那年夏天放暑假了,我决定和几个初中同学在自家院子里挖一口井,那时还没有专业的打井工具,只能靠人工一锄一锄地挖,挖井这活一开始还比较轻松,越往深处挖越艰难,尤其是挖得深一些时,往外倒井里的土就成了困难,我们就在井口搭了个像辘轳一样的架子,用绳子拴着撮箕提了土往外倒。我们顶着高温小心翼翼的挖井,就像挖地雷一般小心谨慎,因为稍有不慎撮箕里的土就会从井口掉下来。尽管我们小心施工,还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问题,眼见井水挖出来了,可是突然井壁坍塌了,此时我们几个同学已经筋疲力尽,但大家都未打“退堂鼓”,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清理坍塌堆积的泥土,井里的水再次显露出来了,我们赶紧放下一个水桶提了一桶水上来,可是水质十分浑浊,而且水里还有一股刺鼻的味道,为了弄清水质出问题的原因,我们几个同学还专门找到镇里的水管专家,最后得出的答案是水质太硬,不能直接饮用。当时专家给出的建议是,在离挖井处间隔三米开外的距离再挖一口井试试看,经过这么一折腾同学们都丧失了挖井的信心,这时父亲从外面打工回来了,知道我决心要帮家里挖一口井,父亲感到非常欣慰,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父亲先是到邻家学习挖井技术,而后带着我一门心思挖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和父亲的努力下,压水井终于打好了,井挖好后,按照邻居家的建议,我们将事先准备好的米石铺到井底,虽然起初打出来的水是浑浊的,但没过几天水质就正常了。从那以后,我们家就吃上了清亮、甘甜的井水。
挖井的经历让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关于挖井,孟子曾作过一个比喻:“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他的意思是说,学习就好比挖井,必须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见效,如果挖井挖下几丈不见水就放弃,那 就只能是一口废井。持之以恒,是学习意志和耐力的表现,是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条件。值得一提的是,数十年来,每当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想起挖井的这段经历,想着想着,恒心就战胜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