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和某大学老师闲聊时,我请教他一个问题:“什么是活在当下?”他稍加迟疑了一下回答:“活在当下就是活在此时此刻。”从这个逻辑看,当下指的是现在的时间。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当下呢?有人可能觉得就是今天快乐就行,今朝有酒今朝醉;还有人觉得就是拼命追求想要的金钱、地位、名利,活出人上人……其实,真正的智者是有目标的活在当下,他们既有远大理想和长远规划,也能脚踏实地走好当下每一步。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给子孙后代的家训中有这样四句话:“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这四句话的意思是说,凡事要顺其自然,坦然面对,活在当下,不过度担忧未来还未发生的事,要心无杂念地做好眼前的事,不要去留恋和纠结发生过的事。这四句话也道出了他对于人生的四种态度:顺应、不迎、不杂、不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四种态度构成了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也是他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对于曾国藩的这四句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我越来越感到这其中的智慧光芒就是从朴实的生活中绽放出来的。首先,谈谈对“物来顺应”的认识。我觉得,物来顺应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事物,都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顺应自然,不强求、不抗拒。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真正用行动做到了“物来顺应”,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他能把苦痛的日子过成诗。一块肉,一碗羹,一杯酒之间,苦中作乐,找寻乐趣。“东坡”“雪堂”“赤壁”是苏轼被贬谪黄州时的三个精神象征。“东坡”代表自耕自给的务实精神。苏轼带领家人脱下长袍换上短打,在东坡上开荒种地,自称“东坡居士”。不经意间“苏东坡”之名横空出世。“雪堂”代表勤奋著述的思想境界。在黄州,苏轼既是一个平凡的农夫,又是一个善于在劳动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大文人。在黄州,苏轼看似无所作为,其实大有作为。他默默反省自己30年来走过的路,让“旧我”脱胎换骨成为“新我”。“赤壁”代表超逸洒脱的文学风采。在黄州,苏轼的政治生活进入低谷,精神历程却得到了升华,成就了许多文学名作。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回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他把过往的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之畔,赤壁之赏,发出了响彻千古的绝唱。
苏轼一生坎坷异常,入仕四十载贬谪十二年,却始终保持着从容不变。在人生的跌宕起伏之中,他遇困苦而无消沉,受贬谪而无自弃。顺境之中,苏轼淡然处之,逆境之中也能从容自若。苏轼的一生无论经历了多少变故他依然苦中作乐,寻找着生活中最平凡的乐趣,寻找解脱自己心灵的途径。在海南,他写下《试笔自书》,述说着超然旷达的人生观。苏轼的生活哲学教导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一切,用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用感恩的心态珍惜每一个当下,让内心的沉静与满足成为我们生活的底色。
接下来,谈谈“未来不迎”。未来不迎,我的理解是一种对未来的清醒认知。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地期待未来,更不要为了未来的事情而忽略了当下的生活。因为,未来是未知的,我们无法预测也无法控制。如果我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那么我们就可能会失去对当下生活的掌控和珍惜。在这一点上,我有过切身的体会。在进入行政单位工作后,我曾经默默在心里规划自己的职业路线,三年科员、三年副科、三年正科……结果尽管自己也很努力,但因单位升职名额十分有限,我的升迁路屡屡受挫,说实话当时我也抱怨过时运不济、命运不公,甚至患上了焦虑症,后来为此还看过心理医生。后来,经过心理医生的悉心开导,我走出了思想的“泥沼”,开始关注当下美好现实的生活,现在我除了一如既往干好工作外,还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培养自己的文学爱好,并制定阶段性文学小目标,渐渐地文学爱好治愈了我的焦虑症。事后,我总结患焦虑症的原因发现主要是自己对未来的事患得患失,甚至强迫自己一定要达到某种目标。所以,我的眼睛便总盯着虚无缥缈的未来,总是贪婪的注视着自己还没有得到的东西,这时一旦因为某种原因自己的目标没有实现,自然就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还好,我及时调整心态,以一颗平常心面对未来、笑对未来,如今我发现快乐原来如此简单。
“当时不杂”,我认为就是一种对当下的专注和投入。它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应该保持一颗专注的心,不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这里我给大家分享我在建筑工地了解的一个故事。18岁那年,我在建筑工地当学徒,当时跟着师傅学习贴外墙瓷砖,我的身边有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学徒,他也是来工地学习贴瓷砖,他比我的脑袋聪明多了,也很会处理人际关系,进入工地半年后,他认为师傅天天安排他筛沙、和水泥、放线,不让他动手贴瓷砖,心中不服就辞职了。辞职后,他听一个朋友说开餐馆挣钱快,他便决定开个小餐馆,可是因为不懂厨艺,也不懂管理,聘请厨师后每个月挣的钱根本不够维护日常运转,无奈之下只得关门。于是,他又想起重操旧业贴瓷砖,他决定利用人脉关系接活自己单干,一个月后他如愿接到郊区私人住宅楼的装修工程,因为在工地跟着师傅贴过瓷砖,他认为贴瓷砖的活很简单,于是在心里想着师傅贴瓷砖的步骤干起来,结果第二天他贴上去的瓷砖就开始脱落,其中有一块瓷砖正好落在过路轿车的挡风玻璃上,差点砸中司机的头部。经过这样一折腾,谁还敢请他贴瓷砖,就这样他再次失业了。失业后,他开始总结自己的过失,此时他才明白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因为只有全神贯注干一件事才能提高效率并确保事情做得好。最后,他又找到当初学贴瓷砖的那个师傅,跟他认真学手艺,脚踏实地干好眼前的事。
“既过不恋”,我认为是一种豁达的心态。所谓“既过不恋”,意思是说,对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努力做到不再去对其有过多的留恋,因为事情反正都已经发生过了,事后再过多留恋的话,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还会给自己凭空增添很多的烦恼。在这一点上,你如果探究曾国藩的中年经历,一定会从中得到很多启示。43岁以前,曾国藩已经功成名就。43岁以后,他似乎又失去了所有。那一年,他在长沙协办团练,先是得罪了绿营的协副将清德、鲍起豹,随后又得罪了整个湖南官场。不久,这位皇命在身、能专折奏事的左堂大人,差点被闹事的绿营兵打死。而同僚们却袖手旁观,躲在一旁看笑话。不得已,他只能远走他乡,另谋出路。好在曾国藩自有他的厉害之处:皮厚,回血快。曾国藩从不沉迷于已经过去的是非对错,尽管几起几落,身边人从未听说他有什么想不开的。细悟曾国藩的中年故事,我的启示是:人生在世,谁都难免遇到坎,此时只有学会释怀才能重新开始。不走回头路,不念翻篇事。干净利落腾出心田,快乐地去耕耘未来的生活。
写了这么多,我只想说活在当下就是最好的修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一定要有“物来顺应”的心态,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积极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要有“未来不迎”的认知,始终保持一种专注的心态,把精力集中在当下的工作和学习中;要有“当时不杂”定力,始终保持一种自律的心态,抵制各种不良的诱惑;要有“既过不恋”的魄力,始终以一种放下的心态,勇敢地面对现实,开创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是的,活在当下是一种智慧的修行。在时间面前,我们都是唯一的修行者,我们都在为“活在当下”修一个完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