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在人生中有没有一个人或者一句话在成长中给我力量?我的答案是有,那个人就是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他说,“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是一个笨人的哲学观,也是给我无穷力量的一句话。我承认自己是一个笨人,所以对成功的笨人格外崇拜。曾国藩无疑是历史上一个成功的笨人,他笨拙的坚持让我明白,所谓的捷径其实就是笨拙的坚持。
如果一件事你做了6次,最终全都失败了你还会坚持吗?你会不会觉得这种坚持是毫无意义的?曾国藩的故事告诉我,坚持就是胜利。他从14岁开始,历经7次考试,徒步5000余里,到23岁时才考中了秀才,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成为当时成就最高的人,是孔子、王明阳之后的半个圣人,曾国藩成功的背后的秘诀就是:以拙胜巧。
曾国藩为什么这么笨呢?有历史学家分析认为,这与他的家庭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联。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读书也很笨,他从十几岁开始参加秀才考试,前后考了 16 次,直到 40 多岁才考中。在当时,没考中秀才的读书人被称为“童生”,是社会上的嘲笑对象。曾麟书40 多岁了还在考秀才,每次去看榜,都会成为众人的笑柄。
曾国藩的科举之路也并不顺利,他跟父亲一样,连考了几次都没有考中。父子两人一起连续落地,这让他们成为当地一对“新闻人物”。人们提起这对父子,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祖坟没冒青烟,你怎么折腾也没用”。每一次考试,对曾国藩父子来说,都是一次非常痛苦的经历。因为笨,曾国藩从小就是一个很自卑的孩子。在曾国藩第七次考秀才的时候,他的父亲曾麟书终于考中了秀才。这一年,曾麟书已经 43 岁。老曾家破天荒五六百年当中,终于出了一个秀才。曾国藩说,五六百载曾无人与科目秀才之列。父亲考中秀才后,曾国藩在大榜上找来找去,还是没找到自己的名字。原来,曾国藩的考卷被当成了反面典型,主考官说他的文章文理不通,这对曾国藩来说是一次非常大的打击。回到家后,他一头扎进书房,反思自己的问题。经过反思,曾国藩发现自己的文章过于拘谨,缺乏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于是,他开始一篇一篇地重写作文,改掉自己的毛病。第二年,曾国藩再次参加秀才考试,终于考中了秀才。
科举考试的经历对曾国藩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自我教育,它强化了曾国藩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也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曾国藩认为,笨拙实际上是胜过技巧的。办事儿要办笨事儿,才能靠得住。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除了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老实。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性格暴躁,经常痛骂曾麟书。曾麟书虽然老实,但也有很多可取之处,他有一种超人的韧性,虽然屡战屡败,但能够坚持应试 17 次之多,绝不放弃。曾国藩对他的父亲一直非常尊重,写信的时候总是毕恭毕敬。可惜的是,他一开始在北京当官,后来又在外面带兵,所以一直没能在老父亲面前尽孝。咸丰七年,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突然中风去世了,曾国藩一直对父亲心生愧疚。
曾国藩带兵打仗,打的也是“笨战”。在他看来,“笨”到极点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是巧。曾国藩的战术方法就是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曾国藩后来自己总结说:“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
曾国藩所说的“结硬寨”就是认认真真安营扎寨。他所统率的湘军打仗从不走捷径,每到一处扎下营盘之后,不管军队多么劳累,都必须首先环绕营地挖出两道很深很宽的深沟,沿着这个沟再筑起两道高墙,把自己保护起来,将进攻任务变成防守任务,一点点地蚕食着太平天国控制的区域,这便是“结硬寨”。对于曾国藩而言,最好的进攻就是防守,这种做法确实极为笨拙,因为修墙挖壕是极为费工、费力的事。这样,湘军就从一支军队变成了“民工建筑队”,行起军来如同蜗牛爬行一般。湘军攻城不是两三个月,而是经常性地用时整年,通过挖壕沟围城,断敌粮道、断敌补给,必要时进行围敌打援,这就是“打呆仗”。
湘军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军事首重“自固”,就是先要保存自我,然后才能谈到争取胜利。太平军作战的风格和曾国藩恰恰相反,习惯于跨省大规模高速度调兵,而且善于使用计谋,经常搞围魏救赵之术,看起来非常厉害。但是结果呢?曾国藩就是这样用笨招,以少胜多,湘军在人数上一直远远少于太平军,但是最后却一点点地把几十万太平军“吃掉”。因为即便再聪明,如果你不谨慎仍会犯错误。曾国藩就把握住一条,我用最稳妥的办法,等你犯错误,一犯错误,就把你“吃掉”。就这样,太平军常常连湘军的面都见不上就被湘军无死角碾压。
相比打仗的“守拙”,曾国藩为官也靠“笨功夫”实现连连晋升。他的升迁之路速度极快,10年时间里7次升迁,连跃10级,而这背后的秘诀其实就是下足“笨功夫”。进京为官后,没有人脉背景嘴又笨的曾国藩只能靠勤奋立足,考上翰林院后,他每天都要读书写字,就算聊天也要拿个本子把有启发的话记录下来,这一坚持就是两年,两年后的一天皇帝宣布要举行一场重要考试,考得好的可以升职,考得差的要受罚,考试时所有人都特别紧张,曾国藩也一样,考试结束后,曾国藩赶紧和友人们对答案,结果发现自己犯了个大错误,试卷上竟然有个词用错了,那天夜里他彻夜未眠,还在日记里骂自己愚笨,骂自己不配留在翰林院,但出成绩后曾国藩却是二甲第一,原来他每天坚持写作,文章写得流畅通顺,和同考者拉开了不少距离,考官和皇帝看了他的文章都觉得特别舒心,甚至都没看出他文章里犯的错误。
著名作家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淹死了许多人,叫聪明。”一次,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知道自己笨的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认为自己聪明,是世界上最笨的做法。”曾国藩自小就知道自己比的孩子笨,所以他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变得聪明。因为笨,他坚持读书和写日记,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好脑筋不如烂笔头”,从道光二十四年七月起,他在担任京官期间,不管政务多么繁忙,仍坚持“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在统率湘军与太平军作战的日子里,虽然军务繁冗、日理万机,他也坚持记日记、写家书和读书笔记,每天将自己从起床到睡觉,事无巨细逐一记录在日记中并以此检查自己的行为。他不仅记录下来自己看,还邀请亲友们点评他,把自己的缺点和改正缺点的过程,完全暴露在众人眼前,让大伙儿一起监督他。
因为知道自己笨,所以在待人上他变得更加拙诚。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学习如此,打仗如此,待人更是如此。曾国藩说:“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曾国藩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纵使别人都对你使心眼,你要坚持假装不知道,一直以笨拙、真诚来回应他,时间长了,他也不好意思和你耍心眼了。如果你也和他钩心斗角,两个人进入恶性循环,那事情只能会越来越坏。在官场中,曾国藩对左宗棠提携颇多,但左宗棠并不很“服”他。左宗棠比曾国藩只小一岁,但曾国藩统领湘军时,左宗棠只是个幕僚。左宗棠在给曾国藩的信里却不肯自称“晚生”,只署“愚弟”,他的傲气,让两人关系逐渐恶化。后来,曾国藩奉命处理“天津教案”,对洋人态度软弱。一向主张对外强硬的左宗棠拍案大骂曾国藩,曾国藩表示“永不说话之语”,二人断交。
恰在此时,一纸家书传来,父亲去世,曾国藩起程回家,为父亲办理丧事。父丧忧居期间,曾国藩几经反思他与左宗棠的关系,觉得自己在对待他的态度上颇有不妥,应该向左宗棠道歉。他相信,只要自己有足够诚意,终究会让左宗棠解开心结。很快,他写了一信,让弟弟曾国荃过目并转达给左宗棠,因为他知道左宗棠与曾国荃平日关系要好。尽管此信原文没有在曾国藩的集子中查到,但由左宗棠在咸丰八年四月二十六日给曾国藩复信中的这般言辞,即可体察相关情形:沅浦(曾国荃)递到手书,敬悉近状之详,喜慰无似。不奉音敬者一年,疑老兄之绝我也。且思且悲,且负气以相持……望人恒厚,自毖殊疏,则年过而德不进之征也。来书云晰义未熟,翻成气矜,我之谓矣。
曾国藩的主动示好,左宗棠也作了自我“检查”的回应,这样,两人间的关系得以改善,或谓其“交欢如初,不念旧恶”。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写了一副对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以此表达自己对曾国藩的敬仰和钦佩。
曾国藩的笨拙与坚持对我而言,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启发。阅读曾国藩的故事,我联想起自己的笨拙经历,不由心生感慨。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和同龄小伙伴相约到一座山林里玩,当时我们经过双方父母允许,说好一边玩一边等父母砍完柴回来接自己回家,因为当时双方父母都在同一座山林里砍柴。和我一起玩的小伙伴很淘气,也非常聪明,他觉得随父母到山林来过几次,对这片山林地貌比较熟悉,等到天色稍暗下来的时候,小伙伴没等到他的父母来接他,便再也按耐不住性子了,于是自作主张,循着山路往家里赶,结果一不小心摔下山崖,摔断了一条腿,落下终身残疾。而我知道自己的愚笨,于是老老实实在原地等父母来接我,那晚尽管等父母等到很晚,但却安全回家了。
因为知道自己笨,我坚持深耕自己,专注做好每一件事情。当兵时,我以“笨鸟先飞”的韧劲获得了国家级厨师证书;因为笨,我苦练文字本领,连续两年获得全军优秀士官,荣获三等功。生活阅历告诉我,笨人有笨人的办法,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工作,迎接挑战,笑对生活,但见身边不少聪明人兜兜转转,偏偏遇着人算不如天算,变了千变也是白变,最终反而成为失败者。
在部队工作时,我曾以记者的身份采访过和我一样笨的文艺兵,她的奋斗历程至今令我难忘。她的名字叫李俊琛,采访时,她对我说,正是因为年轻时的笨拙与坚持才成就了自己的舞蹈梦。接下来,分享一下她追逐舞蹈梦想的故事。那是1954年冬季的一天,年仅13岁的李俊琛看完一场爱国电影后,毅然决定报名参军,当兵的强烈愿望让她只身挤进了应征的队伍。她应征的队伍是当时享誉盛名的西北野战军战斗剧社,当听说司令员是驰骋疆场的贺龙时她感到一种莫大的荣光。好不容易到了报名地点,轮到她面试时,主考官照例让她念一段报纸,这时她傻了眼,念一句就有好几个字不认识,吭哧了半天也念不下来,主考官在一旁也是干着急,就凭这样的成绩,想当文艺兵就等同于搬着梯子上天——没门,这一点她心里是清楚的,但是她不能说服自己放弃当兵的念头。主考官晃动着眼珠子反复打量着这个面目并不清秀,文化底子也不好,更没有什么特长的农家女孩,似乎在提示她当兵没戏了,但她仍然没有放弃当兵梦,在主考官通知不让她复试的消息后,她说什么也不肯离开考场,一股劲地在那哭泣,也许是她的诚心打动了主考官,也许她的倔强改变了主考官对她的印象,最后接纳了这个让他们并不看好的小女孩。
穿上军装了,李俊琛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心里是偷偷乐开了花。她当兵的消息,用不着喇叭喊,早已传遍了全村,能当上一名解放军女战士,这在村子里也算是个不小的新闻。可是没过多长时间,烦心的事情就来了。进入西北野战军战斗剧社后,她才知道搞文艺是需要形象的。她感到自己天生愚钝,相貌平平,个子不高,身材也不好,声音也没什么优势,演戏就更不可能了。那天,舞蹈队长来挑舞蹈演员,左挑右挑,就是没挑到她。她对队长说:“队长!能不能让我去拉二胡,我喜欢乐器……”队长说:“你的条件的确不适合跳舞,我去跟指导员说说看。”队长随后去跟指导员商量,李俊琛偷偷地跟在他身后,隐隐约约听见指导员说:“不行,这么点小孩就不服从分配这还得了!”听了指导员的话,从此她再也不多说话了,正是从那一刻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跳好舞,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她的坚持再次感化了指导员,给她半年时间让她适应舞蹈环境,不行就让趁早死心。
就这样,在西北野战军战斗剧社的少年艺术队里她迈开了第一个舞步,对于一个只有十三四岁的娃娃兵,并不知道什么是舞蹈,更不知道何为艺术,在她心里只打定一个主意,怎么也不能脱掉这身好不容易才穿上的绿军装!就凭着这么一个简单而又朴实的信念,让她此后的工作有了动力,即便每天反反复复地练习劈叉、弯腰,既乏味又苦累,她还是坚持了下去。她说:“跳舞的腿应该又细又长,我的腿又短又粗,在舞台上需要弹跳力,要跳得很快,我的腿实在是跟不上,这是最痛苦的事。”所以李俊琛很少睡过懒觉,每天早晨天还没亮她就起来开始练功了。
“先天不足后天补,笨鸟就要先飞。”这是她的座右铭,为了和其他战友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舞蹈队规定大家每天踢腿100腿就差不多了,而她每天起码是1000腿或者是2000腿。练习虎跳,许多女孩不敢练横着折跟头,她不怕,“噌”的一下就过去了,当时老师感到挺惊讶!这个孩子还是可造之才啊!她也在心中一直勉励自己,一定要努力当一名合格的舞者。
尽管她很努力,可还是慢了别人一拍。当身边的队友陆陆续续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她却只能站在幕后悄悄地看着,那时,她多么渴望有一天能够走上舞台,哪怕是跳最边位的角色也好。
有志者事竟成。坚持“吃小灶”使她的舞艺渐渐得到提高,她的进步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当时较难跳的《海盗》舞,在多人的竞争中,她入选了,这是她跳的第一个舞蹈,后来学跳苏联《集体农庄》舞,在舞蹈中她可以轻松自如地扮演男生。不久,她终于盼来了登台表演的机会。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李俊琛在台上的“三分钟”比别人花费的努力要高出好几倍,因为她明白勤能补拙,只要她想“上台”,就得练出别人跳不了的、难度大的动作才行。就这样,她以优异成绩度过了舞蹈适应期,如愿跟着部队四处演出,从北京到西安,又从西安到成都、重庆,让她开阔了眼界,逐渐领略了舞蹈艺术的魅力。后来,在进藏后的一次全军演出中,她创作出享誉海内外的舞剧《洗衣歌》,并荣获全军多项大奖,该舞剧经久不衰,一直传唱至今。
是的,勤能补拙。从曾国藩“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的哲思名言,到李俊琛“笨鸟先飞”的执着坚持,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的聪明是笨拙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