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刚桥的头像

黄刚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9/12
分享

意志与成就

“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这是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留给世人的一句励志箴言。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只有拥有坚定的意志、刻苦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

“坚其志”,铁骨傲苍穹

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就很容易被外界的诱惑和困难所动摇,从而放弃自己的目标。曾国藩深知这一点,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正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意志,才能使他在政治风波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艰难困苦中保持坚韧的斗志。

回顾追溯,在历史的长河中,立志为国的忠臣不胜枚举,他们无一不是凭借坚定的意志成为世人追崇的英模,明朝大臣杨涟便是其中之一,这位出生于我的家乡鄂北随州广水的明末谏官,用坚定的意志和爱国情怀挺起了万千知识分子的脊梁,为随州的历史文化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一笔!据说,杨涟年轻时就立志为国争光,这一志向他一生从未改变。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杨涟考中进士,初任常熟县县令。刚到常熟,就碰上暴雨洪灾,辖内大片良田被淹,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杨涟迅速组织救灾,他亲临抗灾现场,脱掉鞋袜,披上蓑衣,踏着泥泞走乡串户,勘察灾情。在灾后重建工作中,他汲取教训,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加固河堤,使常熟的防洪能力有了大幅提升。此外,他还重新核实田亩,取消了各项赋税徭役,减轻农民负担。杨涟在常熟任知县五年,政绩卓著,深受百姓拥护,在朝廷的考核中被推荐为“廉吏第一”。

杨涟入仕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当时神宗已多年不问朝政,国家形势每况愈下。神宗驾崩后,太子朱常洛继位,是为光宗,但他却仅临朝一个月便一病不起。光宗死后,熹宗朱由校却更加昏庸无能。宦官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氏相互勾结,开始独揽宫中大权,肆意为虐。各种邪恶势力也顺势巴结依附魏忠贤,结为“阉党”,致使明王朝更加昏暗。

在国家兴亡之际,杨涟等东林党人与“阉党”进行着殊死的斗争,成为抗击“阉党”的主流力量。天启四年(1624年),杨涟以大无畏的气概,写下了一本《劾魏忠贤疏》,详细列举了魏忠贤擅权乱政、重用私党等二十四项罪状,希望皇帝能够将其就地正法。

杨涟一带头,举朝响应,弹劾魏忠贤的奏疏两天就达上百份。魏忠贤虽有些害怕,却底气十足,并不把杨涟一行人放在眼里。杨涟本打算6月1日早朝时当众上疏,但偏偏这天皇上传旨免去早朝。杨涟的命运就因为这样一个不上早朝的巧合,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见皇帝未上早朝,为了尽快把奏章递上去,杨涟便想当然地把奏章交到了会极门。他本来是想让皇上早点看到自己的奏章,可是没想到奏章一进会极门就会送内书房,然后就会送到魏忠贤手里。魏忠贤看到后,不动神色地做了布置。魏忠贤故意安排免朝三日,等到第四天,熹宗终于早朝了,却不等杨涟出奏章就提前退朝了。原来,在6月3日,经魏忠贤的授意,其同党给皇帝读奏章时,已将其中关键性词句略去,把一篇慷慨激昂的奏章读成荒诞不经的谬文,皇帝越听越有气, 居然责骂杨涟胡闹。

由于皇帝的包庇,魏忠贤不仅毫发无损,却反过来大肆血洗东林党,天启四年(1624年)十月,魏忠贤捏造圣旨,指责杨涟大不敬,违反了人臣的礼节,将杨涟革职为民。挤走杨涟,魏忠贤仍不肯善罢甘休,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为此又精心策划,兴起大狱,诬陷其受贿,连逮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十七名东林党人。

杨涟被押解进京后,遭受非人折磨,包括钢刷刮肉、铁钉费耳、土囊压身、脑袋钉钉等等,受刑过程可谓惨绝人寰。五天后,他用被打得几近残废的手,颤抖地写下了两千字的绝笔书,即著名的《狱中绝命辞》。同时被害的有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五人,时人称为“六君子”。崇祯初年(1628年),魏忠贤阉党诛灭之后,杨涟冤案得以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昭雪后,家人去京城将榇木运回应山。后人为祭祀一代忠烈,在应山县城修建了杨忠烈公祠。

杨涟坚守正义的故事告诉我们,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最大骨气。换句话说,一个人只有有了坚定的意志才能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我们要学习杨涟身上那种“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正气,在追求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矢志不渝保持着坚定的意志,始终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奋勇前行。

“苦其心”,倾心解民忧

成功往往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需要不断磨砺自己的心智,增强自己的毅力和韧性。曾国藩在为国家奋斗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磨难。但他从未抱怨过,而是将这些磨难视为锻炼自己的机会,不断磨砺自己的心智,提高自己的能力。

翻开灿若星河的华夏文明史,“苦其心”、倾心为民的故事从未间断过。在我的家乡随州一直传颂着一个明朝官员倾心为民的故事,他虽然出生随州,但却不在随州为官,尽管这样,他知民疾苦施善政的故事却在随州大地广为相传,他的名字叫童寅。童寅自幼聪颖,喜欢读书,小小年纪便志存高远。在学校课堂上,经常侃侃而谈自己的理想抱负,对老师也特别尊重,颇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永乐元年(1403年),湖北乡试,他以优异成绩中得举人;第二年进京赴考,又以超凡的才华赢得皇帝赞赏,高中进士。初入仕途,童寅便被授予浙西监察御史一职,负责监督浙西赋税的征收工作。这对于一位刚刚踏进官场的毛头小子而言,其实是件非常棘手的事。

浙西本是江南富庶之地,当地很多大户人家,他们家财万贯,良田千亩,每年上交朝廷的粮近万两,是朝廷的纳税大户。但在当时,很多地主、豪绅确家产,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虚报纳税基数。为了完成税任务,一些地方官员将各种赋税徭役转移到普通百姓身上,穷苦人民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却有苦难言,无处申冤。

童寅到任后,迅速着手整顿这种乱象,惩办了一批贪官。安排胥吏,进驻各县,专职负责资产清查工作,如有不配合者立即上报朝廷。鉴于他的坚决态度与强硬作风,绝大多数地主人家都能够积极配合童寅的清查工作。大批贪腐官员也随之浮出水面,童寅一一造册建档并上奏朝廷。由于证据确凿,言辞恳切,朝廷将这些不法之徒一一法办,有的被免职,有的被降级。

自此,浙西赋税征收回归正常,百姓负担也减轻了,大家都对童寅感恩戴德。童寅也因此而受到朝廷的通报嘉奖,第二年擢升为广东道监察御史,负责巡查辖内十八个州府。尽管广东地区地广人杂,治安状况不容乐观,但童寅抑强扶弱,振肃纲纪,四年期满,令广东治内的百姓、官吏各个心悦诚服,童寅的名字也由此大放光彩。此后,又改任河南道、云南巡按,所到之处,在他的治理下,百姓皆安居乐业。

童寅一生到过很多地方做官,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他曾经孤身赴辽东,负责边防战事,到任后严肃军纪,令辽东边境安宁,外族不敢入侵。此后二年,又擢升交趾按察使、陕西总督,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调任江西按察使。

由于多年来辗转各地为官,兢兢业业,日夜为百姓操劳,演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经常咳嗽不止,久治不愈。但他却拖着病体,专心做事,夙兴夜寐,废寝忘食。有时尽管疲惫不堪,但仍然坚持亲自查阅诉状,审理案件。他断案公平,公正,经手的案件没有一起冤假错案。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至勤至廉的好官,却难以安养天年,由于积劳成疾,于宣德九年九月二十四日英年早逝,终年五十七岁。这不免令人扼腕叹息!

童寅去世之时,治内官员、百姓纷纷前来吊唁,十里长街,哀声成片,人们真诚缅怀这样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更惋惜这样一位一贫如洗的清官。当地官员和百姓护送童寅的灵柩回到家乡随州,才发现他家里竟然没有一点多余的丝帛,贫困得不像样子。这样苦其心、真为民的父母官,实在令人敬佩!

如今,虽然童寅的故事已经定格在历史深处,但仍然闪耀着人文精神光芒,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应该学会“苦其心”,敢于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勇于接受磨砺和考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获得成长和进步。

“劳其力”,勤奋不懈怠

成功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翻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曾国藩从少年时期就显示出异常刻苦的品质,曾经“日诵千言,夜诵八百”,临睡前还点着灯重复课文。这种刻苦精神,伴随他一生,是他成功的重要保证。

面对官场上的屡遭波折,曾国藩不以功名倨傲,仍然勤勉工作,最终官至总督。在湘军中,他不因高位懈怠,仍然生活极度节俭,以身作则。正是这种行动上的勤奋表率,带动了湘军百姓,共同抗击太平天国。

除官场勤勉,曾国藩还在学术上勤奋不辍。他一生著书立说,将中西方学问融会贯通,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正是这些著作,使他成为卓越的思想家。可见,勤劳之人往往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得到重用,创造卓越的成就。这正应了曾国藩“勤则有材而见用”的论断。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应该学会“劳其力”。我们要像曾国藩那样始终保持勤奋努力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惧难。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最后,曾国藩所说的“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是指成功的信念和态度。无论事情大小,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用力去拼,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曾国藩在为国家奋斗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着这一信念和态度。他无论面对多么艰难的任务和挑战,都能够保持冷静和坚定,全力以赴地去完成。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应该树立“事无大小,必有所成”的信念和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用心去做、用力去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多的成功和成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