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刚桥的头像

黄刚桥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9/20
分享

手足情深

“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这是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写给父母的一封信。曾国藩认为,作为一家人,只要兄弟和睦,一团和气,那么这个家庭就一定会越来越兴旺;如果兄弟面和心不和,矛盾不断,摩擦不断,那么再富有的家庭也会逐渐走向衰败,再强盛的家庭也会走向没落。

曾国藩作为兄长,不仅倾力资助弟弟们学费,还把最小的弟弟九弟接到京城他的家里来读书。对于九弟的读书情况,曾国藩时常在书信中向父亲报告。突然有一天,九弟说想回湖南老家,曾国藩反复询问原因,九弟就是不愿说,曾国藩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他关切地对九弟说:“是大哥哪做的不对吗?你一定要说出来,千万不要闷在心里,若是我哪做错了,你就严肃地责备我,我一定改正。”

尽管曾国藩不停的检点自己的言行,可九弟就是闭口无语,非走不行。没办法,曾国藩就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说明情况,并说明不让九弟回去的原因,主要是近来路上不安全,他若能留下,就继续读书,若就是不听话,我“责以大义,必不令其独行”。并要求父亲来信先责备自己没有尽到做兄长的责任,尔后再责备九弟无知的罪过,相信九弟会改过的。

除了九弟外,曾国藩对其余几个弟弟也是关怀备至。对于弟弟们的学业,曾国藩非常关心,费尽心思引导和劝说,期望他们能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当弟弟们科考不顺时,曾国藩鼓励弟弟们千万不要丧失信心。

“四弟和六弟的科考运气不佳,不要把这个看得过重。”曾国藩在书信中勉励弟弟们不要因为一次考试不理想而丧失信心。他还以弟弟考试运气不好为例证,例举了历史上一些大器晚成的人物,虽然他们考中的时间很晚,可是凭借自己的真本事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连升迁。曾国藩告诫弟弟们一点点小的得失并不可怕,就怕学业不精,机会来了也降落不到自己的头上。后来,弟弟们以曾国藩为榜样,跟随他沙场抗敌。再后来,曾国藩兄弟们齐心合力把曾家变成了名门望族。

兄弟和则家道兴。历史上,兄弟情深的故事从未间断。北宋时期的苏轼和苏澈便是兄弟情同手足的典范。苏轼只比弟弟苏澈大两岁。兄弟两个从小就在一起学习玩耍,到二十岁左右,又一起到当时首都开封参加科举考试,并且同一年考中进士,同时在朝廷为官。哥哥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而被捕入狱,弟弟苏澈听到消息后立即上书皇帝说,愿意拿自己的官职来为哥哥赎罪。苏轼后来给苏澈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交因。”就是说,他希望和弟弟苏澈世世代代都能成为兄弟。

提起兄弟情这三个字,我联想起《后汉书》中“赵孝争死”的感人故事。赵孝是何人?也许现代人知道的人并不多,但他舍身救弟的故事却在历史上广为传颂。历史记载:赵孝,字长平,沛国蕲人(今安徽宿州人)。父亲赵普在王莽时期为田禾将军,赵孝被任命为郎官。

赵孝虽为官宦之家,为人处世却十分低调。每次回乡探亲,他从不招摇过市,总是身着平民衣装悄悄回家。有一次从长安回乡,路上有个邮亭亭长听说后,想巴结款待赵孝。结果因为赵孝衣服是平民身份,就不让他停留,并且问他:“听说田禾将军的儿子从长安过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到?”赵孝听后回答:“就快到了”,然后就走了。由此可见赵孝为人正派,为官清廉。

王莽末期,天下大乱,盗贼并起,天灾人祸,饥荒连连,曾发生人吃人的事件。赵孝的弟弟赵礼被饥饿的盗贼抓获,赵孝听说后,把自己绑起来来到贼窝,说“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要求换弟弟一条命。盗贼大惊,便把他们一起放了,并交代让他们再带米来补偿,赵孝没有找到更多的米,本来可以不去,然而赵孝依然回复盗贼,愿意以身代米,于是盗贼们非常震惊佩服,并未加害。在这个事件当中,可以看出,赵孝以敦厚孝悌感动了盗贼,再加上盗贼并未泯灭良知,从而得以感化,使得乡间民风为之改观。随之, “兄肥弟瘦” 赵孝争死的故事得以历代传扬,成为兄友弟恭的典范。

兄弟情深,血浓于水。细细思量,无论是曾国藩长兄如父般的恩情,还是苏轼和赵孝舍身救弟的亲情,都在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情谊唯有手足情。抚古思今,我相信不管我们身处何方,无论我们遭遇什么困境,手足亲情永远不会改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