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刚桥的头像

黄刚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19
分享

孝悌的力量

何为孝悌?百度的注释是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孝悌”作为整词首见于《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弟”即为“悌”。自此,孝悌理念作为一个完整的术语被传承下来,也作为一种孝道文化融入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

孝悌之道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修养心性、为人立身之道,也是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整肃社会秩序的经世治国之道,是每个人都应尊崇、力行的高尚价值理念。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在家信中这样告诫弟弟们:“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曾国藩强调孝悌是学问的根本,需要弟弟们在孝上用功,并体现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让长辈们每天都开心、舒心、顺心地生活,才是真正的大学问。他批评当时片面追求科举,忽视孝悌教育的学风,认为孝悌是圣贤之学的关键。在明清时期,读书人只要通过科场竞争考取功名,就可以光耀门楣,让父母光彩,亲友光鲜。然而,曾国藩却从另外的一个视角教育弟弟们,科名不可尽得,而孝悌不可不得。

曾国藩之所以对“孝悌”二字如此看重,其实与他的家庭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曾国藩从小最敬佩的人是他的祖父曾玉屏。事实证明,祖父对曾国藩在做人做事上影响深远,也可以说是他人格的最初的塑造者。曾玉屏曾为曾氏家族定下家风家训,如“三不信”: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还有八个字:猪(养猪)、蔬(种菜)、鱼(养鱼)、书(读书)、早(早起)、扫(黎明即起,打扫庭闱,内外整齐)、考(祭祀先祖)、宝(和睦乡里),要家里子弟常设常行,不得有误。三不信、八字家训,后来曾国藩都作为家训传承了下来。

曾玉屏在曾国藩很小的时候就以自身的言传身教教导他要孝敬祖先、尊敬兄长。这一言传身教也让曾国藩的父亲受到重要影响,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读书资质不高,经常被曾玉屏责骂,但是当曾玉屏病重的时候,曾麟书一直陪在身边精心照料,从未半点怨言。曾玉屏晚年时神经陷入迷糊状态,经常一夜起来六七次,起初请仆人照护他,仆人时常不明白他的意想要求,照顾也不称意。这样曾国藩的父亲、叔父决定轮流照顾,特别是换尿屎裤时,小心细微,动作轻拂,从不嫌弃污臭。父亲、叔父用心照顾,家里内外长幼,孙子孙妇争先帮洗污衣污被为乐事,不知有臭秽。曾玉屏病重三年,曾国藩父亲、叔父以及诸弟轮流照顾,每夜不得安枕,照顾仍如初时一样细微认真。

曾玉屏活了七十六岁后去逝,去逝时曾国藩三十九岁,正在京城任职礼部左侍郎,请假二个月,没回老家,一身孝服。清王朝提倡以“孝”治国,曾国藩除了分内事务到署办公外,其他事一概不管。皇恩浩荡给曾玉屏恩赐封诰:初封中宪大夫,累赠光䘵大夫。曾玉屏的教诲,深深印在曾国藩的心里,这对他做人办事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曾国藩进京为官后,经常见不到父母的面,他就坚持给父母写信嘘寒问暖。他每次写信的格式都是男国藩跪禀父亲母亲膝下,或者男国藩跪禀父亲母亲万福金安!结尾处就是男谨禀或男谨呈,都是恭恭敬敬的。除了孝敬父母外,曾国藩还把“孝友传家”作为家族的优良传统,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希望通过这些准则来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进而达到家族的团结和睦,从而使家族长盛不衰、香火永传。

曾国藩一共有四个弟弟,其中三位投笔从戎,只有四弟曾国潢(字澄侯)经营家业。当时二十三岁的四弟曾国潢为诗文功名所困,也有外出闯荡的心思,因此向大哥曾国藩写信道心中的苦恼。曾国藩非常了解四弟的性格和才能——“性情真挚,而短于诗文”,不适合外出闯荡,做学问也缺乏恒心和耐心,于是在这封家书中劝慰四弟:“此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愈锢蔽矣。”曾国藩认为“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希望四弟做好家庭的学问、重视家庭问题:“科名之所以可贵者,谓其足以承堂上之欢也,谓禄仕可以养亲也。今吾已得之矣,即使诸弟不得,亦可以承欢,可以养亲,何必兄弟尽得哉?贤弟若细思此理,但于孝悌上用功,不于诗文上用功,则诗文不期进而自进矣。”曾国潢最后也听从曾国藩的建议,潜心研究家庭问题,把家族治理得井井有条,曾氏家族的兴旺也离不开曾国潢的治理之力。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父亲的孝悌故事,尽管故事很平凡,但对我触动很深。从我记事起,父亲便对爷爷奶奶很孝顺,那时父亲虽然跟爷爷奶奶分了家,但每次家里做什么好吃的,父亲总是让我先给爷爷奶奶送过去,让他们先吃。父亲年轻时,遇到农闲,他总会背着撒网和鱼篓去河里打鱼,每次打鱼回来首先挑选几条最大的鱼给爷爷奶奶送过去。每年过年杀年猪,父亲都是先把最好的猪肉留给爷爷奶奶。后来,父亲去外地打工了,每次回家不管多晚多累,回到家总是会先去看望爷爷奶奶。

奶奶患有风湿病,到了阴雨天老毛病就容易发作,所以父亲特别关注天气预报,一到了雨天就会打电话叮嘱奶奶不要用冷水,为此还专门给奶奶买了好几双里子带绒毛的皮手套。冬天,父亲还给奶奶买了电热毯,要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农村用电热毯的还不多,为了买电热毯,父亲专门去了趟省城。电热毯买回来后,父亲担心奶奶记性不好,在使用电热毯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于是父亲每天一大早披上大衣蹲在奶奶家门口,等奶奶起床后立马进屋检查,确定电热毯断电后才安心。

父亲对待二爹,也就是父亲的弟弟,他也是尽心尽力。二爹从小体弱多病,在他十几岁的时候还得了一场大病,也就是腰上长了一个毒疮,在乡里治疗了两三年不见好转。他说,作为家里的长子,绝不能坐势不管。一方面父亲主动担负起了二爹的治疗费用,另一方面帮助二爹四处寻医问药。父亲那时已经上初中了,也算有些文化,爷爷奶奶跟父亲商量,让他带着二爹到省城去治疗,父亲心想只要能治好弟弟的病,毫不犹豫就答应了。那年父亲15岁,二爹12岁。这是父亲第一次进省城,对于一个处事不深,而且从未见过世面的学生来说,进城求医的路无疑是艰辛的。进省城后,为了节约生活开支,省下钱来给弟弟看病,父亲除了留下买汽车票必须要花的钱外,坚决做到一分钱不乱花。饿了父亲就吃从家里带的红薯,口渴了就到汽车站接点水喝。二爹身体非常虚弱,父亲到了省城后,用他省下来的钱每天在餐馆给他点一个肉菜和两根油条。

转眼,父亲带二爹到省城看病一周时间了,病情也没有得到确诊。眼看,口袋的钱就要花光了,父亲决定先回去,等钱攒够了再带二爹到省城来看病。正在父亲返回老家的时候,在汽车上遇到了一个大学教授,教授告诉父亲,在离我们老家不远的一个城市有一个老中医专门治疗生疮这类疑难杂症。临下车时,父亲在本子上记下来老中医的地址,回家后的第三个月,父亲带着二爹找到那位老中医看病,老中医经过诊断后开了几副药方。二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按照老中医的医嘱按时喝药。三个月后,奇迹出现了,二爹腰上的脓疮由大变小,后来就神奇般消失了,从此再也没有发作过。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我和妹妹也懂得要孝敬长辈,每次学校放假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奶奶家,帮他们做做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也会坐下陪奶奶聊聊天,把在学校有趣的事情跟她讲讲。因为孝顺不只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陪伴。

除了孝顺,我们家也十分注重悌道。父母经常教育我们姊妹之间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每当妹妹遇到苦恼或困难时,我便耐心地倾听,给予鼓励和建议。记得妹妹在上中专时,母亲患甲亢病常年卧病在床,家里无力支付妹妹的学费,当时我在部队服役,为了帮助妹妹完成学业,我把所有的津贴交给了妹妹,让她顺利完成学业。中专毕业后,妹妹如愿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后来,我在城里买房遇到经济困难,当时有几万元的资金缺口无力解决,妹妹知道后二话没说便把钱借给了我,圆了我进城居家的梦想。这些年,我和妹妹都非常珍惜兄妹之间的感情,遇到困难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有福人生,从孝悌开始。”父亲经常用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守孝悌传家风,这句话也让我们的家庭永远充满爱的力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