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第太甚,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这是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在同治三年八月初四写给四弟信中一句话。曾国藩写这封信目的是告诉家人,由于家门显赫,更应该教育儿女以勤俭谦为主。可以说,这三个字也是曾国藩治家思想的精髓,值得现代家庭学习借鉴。
“勤”字兴家
人活着就要学会过日子,过日子就要学会勤俭持家。“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这是曾国藩告诫后世子孙的话。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勤劳就会兴旺昌盛,懒情则会导致衰败,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曾国藩在书信中常要求家人保持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的传统,如“戒懒莫如早起”。他认为“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疏。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在曾国藩家书里,我们轻易就能读到勤奋、勤劳、勤勉这些字眼,可以说这是曾国藩个人进步、家庭兴旺、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曾国藩教育家人勤俭的家书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品质和修养,更展现了他对家族兴衰的深刻洞察和远见卓识。这些家书不仅在当时对曾氏家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深刻启示。勤俭持家的品质与我而言是有榜样可学的,这个榜样就是我的爷爷。爷爷一辈子住在宁静的小村庄,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爷爷依靠十几亩农田养育了一家老小7口人。
爷爷的家并不算富裕,但他却用一双巧手和一颗勤劳的心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记忆中,爷爷总是在天未亮便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无论寒来暑往,他总是辛勤的耕耘着脚下的田地。农闲时节,爷爷也从不休息,这时他会聚精会神的修理家里被损坏的物件,或检修房屋上的瓦片,以保证雨天家里不会漏雨,有时他还会琢磨着做几个像样的木质箱子,用来装换洗的衣服。
在吃的方面,爷爷是极其节俭的。他总是把家里的饭菜做得简单而营养,从不浪费一粒粮食,每次有剩余的米饭,他会用来做香甜可口的酒糟。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爷爷也会拿出最好的食材来招待,但即便是这样,他也会精心计算,确保不会超出预算。在节衣缩食的年代,为了让一家老小不挨饿,爷爷从不浪费一片菜叶子、一颗豆粒,在产菜的季节爷爷便开始晾晒干菜、腌制霉酱豆等,以备遇到灾年时作为食物。记得有一次,村里发生了洪水灾害,很多家庭都受到了损失。但爷爷却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提前做好了防范措施,家里吃饭问题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遇灾情时,爷爷还主动拿出储备的食物帮助其他受灾的家庭,一起度过难关。分田到户后,爷爷更加注重勤俭持家,他一边发展养猪、养鸡、养鸭等,一边转乡卖香油,让家里的光景越来越好。后来,尽管家里有了有些结余的钱,但爷爷从来不乱花,每笔钱都尽量用在刀刃上。正是爷爷的勤俭持家让儿女们都有机会接受初高中文化教育,这也让黄家后来不断兴盛起来。
“俭”字持家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节俭,视节俭节约为美德善行,视铺张浪费为败德丑行。《说文解字》云:“俭,约也”,“去奢崇约谓之俭”,强调的就是节俭的重要性。
曾国藩一直坚持以“俭”持家,不允许自己及家人奢靡享乐。他自己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他不准子女积钱买田,衣勿华美。对子女的婚姻,他认为品德为上,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曾国藩深刻认识到:“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也矣。”
曾国藩除了在衣着、饮食上注重节俭外,还特别注重家庭建设上的节俭。比如,曾国藩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是很高,他更注重的是节俭和实用。同治六年,他为家人修理旧屋花费了七千串钱,为此他深感不安,认为即使是新建一座房屋,也不应该花费这么多钱。他一生都以大官之家买田起居为可愧之事。曾国藩不仅要求家人节俭,更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他在京城为官时,见到世家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坚决不让子女来京。再如,曾国藩在理财方面也非常节俭和谨慎。他担任两江总督期间,掌管着当时最富庶的江浙地区,但他从不贪污受贿,对所有的财政都作有详细的记录。他亲自落帐入库每一笔捐来的军饷,支出时也有严格的手续和记录。这种账目清晰的理财方式,不仅体现了他对节俭的坚持,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位高官的清廉和自律。这种节俭自律的精神不仅为他个人赢得了声誉和尊重,也为家人和后代树立了榜样和典范。
抚古思今,令人警醒的是,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很多人养成了铺张浪费的坏习惯,如有钱的人可以大讲排场,甚至有些中学生不挣钱,却很敢花钱,对名牌衣服喜欢就买,对喜欢的电子产品失去节制等等。要知道,铺张浪费是一种陋习,是一种难以遏制的贪欲,贪欲不遏必将自毁人生,因为我们要自觉摒弃心中的贪欲,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收获一个健康而完美的人生。
“谦”字和家
在这个世界,我们常常被教导要追求成功、崇尚自信,却往往忽视了另一种更为深沉而持久的品质——谦卑。谦卑,是一种与人处世的学问,更是一种人生涵养的境界,只有懂得谦卑的人,其人生的旅途才会畅通无阻。
曾国藩就是一个极其谦卑的人。他有句座右铭:“常谦卑,少自傲;话少说,事多做。”他把这句话写在自己的书案上,每天提醒自己做人做事要保持谦卑低调。曾国藩在十年内连升十级,可谓是官运亨通。但他并没有因事业平步青云而得意忘形,仍然一如既往地低调谦和。
曾国藩被升为正三品官员后,按当时的制度,他所乘坐的轿子可以由蓝色换成绿色,并且还可以增加护轿人和引路官。但乃至升了二品大员,可以坐八抬大轿时,他依然乘坐着蓝呢轿。当时有这样的规矩:蓝呢轿在路上和绿呢轿遇上了,必须要让行,否则对方是可以揍你的。曾国藩有次依旧坐着蓝呢轿出门,在路上遇到一个绿呢轿,虽然给对方让路了,但因为路太窄,绿呢轿过不去。结果,绿呢轿的轿夫急眼了,径直冲过来,二话不说就扇了轿子里的曾国藩两个巴掌。
尴尬的事来了,那轿夫的主家一看被打的人竟然是内阁大臣曾国藩,比自己的官职还高,当场下跪道歉。此时,曾国藩并没有当众责罚这位官员,为自己找回颜面,而是扶起对方,让他抓紧时间赶路,没有和他计较。
一个人懂得谦卑,才能越走越远,越来越高贵。反观历史不难发现,古代家庭尤其重视谦虚美德的培养,并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君子的本分。宋代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堪称谦虚家庭的典范。司马光虽出身于显赫的司马家族,但他从不张扬自己的身世。司马光在7岁时便能手不释卷,听到《左氏春秋》便深爱不已。他性格俭朴,不喜奢华,即便在喜宴上也坚持不戴花,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谦逊态度。
司马光在教育子女方面更是注重谦虚美德的传承。他专门写了《训俭示康》一文,告诫儿子司马康要节俭朴素,不要以奢靡为荣。他强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认为节俭是美德,有道德的人不应以节俭相互讥讽。他还提出“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即节俭可以减少欲望,使君子不受外物驱使,能够秉持正道而行。这种以俭养廉的理论,不仅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司马光的家风建设不仅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更体现在他自身的言行举止中。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谦虚、俭朴的价值观。他的这种家风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子女和后代,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司马家族是古代最突出的谦虚家庭之一。他们不仅拥有显赫的地位和才华,更以谦虚、俭朴的家风赢得了后世的敬仰和赞誉。
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认为,现代家庭要善于从历代先贤谦虚教育中汲取智慧力量,努力营造一个充满谦逊、尊重和理解的家庭氛围。现代家庭的父母要以身作则,严格自律,积极帮助孩子形成谦卑的品格和优秀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