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金铎的头像

黄金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1/26
分享

春联,千载流传的年味

春联是千年流传的年味,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过年文化因子。俗话说“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过年贴春联,是千年的文化基因根植于中国大地的活化石。

春联延续了千年喜庆氛围。对联书写在红纸上,这也是延续了古代把对联写在红色的桃木板上的做法。红,是年的底色。红红火火、熙熙攘攘、热热闹闹,是过年的特点。红,是大红门画和对联,张贴出喜气洋洋新风尚;红,是毛笔写出的迎春诗句,剪裁出新年的期待。红,喜庆、美好、热闹、沉稳。红,是辞旧,也是迎新;红是祥瑞,也是祝福;红,是力量,也是幸福;红,是文化,也是历史。那红,是国富民强;那红,是民族兴旺。红色的对联让萧瑟的冬日有了春天的色彩,有了春天的希望。因此,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不仅都贴着春联,而且还粘贴“福字”等,让红色迎接着新年的到来。

春联中蕴含千古历史年味。对联历史悠久,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见证春节的活化石。五代后蜀主孟昶以在过新年时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语句。因为公开较早,又有国君身份加持,这幅对联被认为是首开对联先河,为春节对联的滥觞。其实,在唐朝开元十一年(723年) ,刘丘子已经作“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的对联。这幅春联被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现被认为比孟昶的对联早240年,已经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王安石用“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来描述贴对联的情景,可谓影响深远。明太祖朱元璋在过春节时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此时,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清朝人孔尚任《甲午元旦》诗中描述了当时人粘贴对联的喜悦心情。他说:“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现在,人们已经不满足仅仅粘贴大门门洞了,而是亮堂有门的地方都粘贴上。这样,整个庭院都沉寝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了。

对联寄予了千年美好愿景。岁岁年年春相似,年年岁岁联不同。无论时节如何变换,对联有三个特点永远恒定:一是形式不变,二是期盼美好生活的愿景等内容保持不变;三是与时俱进的特点不变。喜庆联是春联中第一大类,社会各层、家家户户几乎都采用此类。这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普遍心声。如,“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民安国泰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年年顺景则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等。另外,各行各业也依据自身特点张贴行业联。如,教育联,“豪骨顶天秉承儒风师德在心间,稳步踏地质存真善桃李绽笑颜”;农业联,“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无论那类春联,它们都象征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未来愿景的期盼。

“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如今市场上印刷精美的春联应有尽有,手写春联退其次;但春联承载的千年年味的却是代代相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