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柳军的头像

黄柳军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6/15
分享

对历史负责,是一个作家的光荣使命

——长篇小说《为春天抚琴而行》创作谈

文/黄柳军

一、文学的两种价值

三个多月的连续奋战,长篇小说《为春天抚琴而行》终于完成了全书,共三卷、近70万字的初稿。

望着用心血换来的文字,此刻作者依然保持沉默,纵使内心有千言万语,自己也要把它们吞进肚子里,连同曾经走在扶贫路上所付出的汗水。

如果真让作者说点什么,一是“无悔”,二是“感恩”。

无悔的是什么?从2018年7月,带着使命和嘱托,跃入没有硝烟的战场开始,到2020年1月“退役”,共一年零七个月的日夜战斗,完全已把作者的生命磨炼成能够抵挡狂风暴雨的铜墙铁壁,给作者的命运筑上一层又一层坚固的堡垒,百毒不侵。所以面对宝贵的人生经验,作者无悔曾经的一切努力和付出。

感恩的是什么?每天走进帮扶的村子,望着一片又一片纯朴的土地,面对着一座座碧绿的山峦,呼吸着新鲜怡人的空气,干着与别人不一样的工作,作者感恩那里憨厚的人们,感恩那里清脆的鸟声,感恩那里动人的泉流,是它们让作者放下荣辱,抛弃喧嚣,找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清静、自然、自由!仿佛,久居城市的累,慢慢被周围的环境融化,有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

由此,作者一直在思考人生,人活一辈子,即使过得穷一点,即使没有餐餐鱼肉相亲,美酒互敬,只要自己站成人样,长出一片绿叶,开出一朵花,结出一粒果实,自己就赢了。

欲望太多,思想太复杂,关系太暧昧,这不是文明的进步,更不是人类前进的愿望。尽量让自己活得简单一点,轻松一点,走得远一点,或许,你就会成就另一层境界。

是的,山村给了作者修炼的机会,路途给了作者修身的机会,生活给了作者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作者还有什么可以后悔?所以,只有感恩,才是自己在这里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

在穷乡僻壤亲身参与了脱贫攻坚战,让作者真正认识了什么叫贫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留在乡村的人,大都是老弱病残,稍有力气的人,都已远离故乡,出外谋生,甚至把家扎在城市,一年也难见他们回来一次。

面对乡村渐渐呈现“人烟稀少”的趋势,但国家还是没有放弃那些“老弱病残”,以举国之力,为他们谋取幸福的生活,改变村子贫穷的面貌,于是有了“驻村干部”,于是有了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扶贫故事。

是的,把驻村干部比喻成新时代的战士,看成是英雄,一点也没有夸大。他们远离城市的家,成天扎在穷人堆里,落实政策,精准扶贫,成天走访入户,给贫困户送去温暖和改变生活的法宝,不惜花费时间精力,甚至付出汗水、鲜血和生命。

这些驻村干部,站起来是战士,倒下去的,仍然是一名无愧于时代的真英雄。

作为曾经的一名驻村干部,感受是深刻的,因此,这部三卷本长篇小说《为春天抚琴而行》,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先进事迹、播扬他们的扶贫精神、赞颂他们的努力奋斗而书写的。

《为春天抚琴而行》,以一个驻村干部的亲身经历和客观视觉,去描绘新时代战士的生活点滴,还原再现他们为了率领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的愿望,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像飞蛾一样扑进光明的路途,不仅体现了人生的价值,而且创造了奇迹,给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可歌可泣,功绩卓越,名垂千古!

脱贫攻坚战全面进入决战决胜阶段,为了纪念消灭贫穷、全民奔小康的历史时刻,《为春天抚琴而行》以点带面,将作者一年多的亲力亲为,把驻村干部的精神面貌展现在新时代面前,把党和国家的阳光政策洒遍每一个角落,让历史永远记住,贫穷是怎么被消灭的,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如何降临的。

作者参与脱贫工作一年多,以亲身经历感受了许多动人的扶贫故事,并记下了50多万字的扶贫日记。这部长篇小说,主要依据日记而完成的。

写这部长篇,材料比较充足:除了五十多万字日记,还有各种会议、培训、考察记录,以及七千多张照片和一些文件、通知。但遗憾的还是遗失了一些照片,或者没遗失,因为资料太多,一时找不到。作者以前写过两部长篇小说,都是凭记忆或想象虚构而成,但写这部长篇小说,感觉是凭“真刀实枪”完成的,因为构思之初,作者就是按照“紧贴地面飞行”来展开的,从“真”字上下功夫。

小说通过一个驻村干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做所为,把奋战在没有硝烟战场上的驻村干部,想象成一个个为春天抚琴而行的歌者,让美好的春天常驻人间,走进每一个贫困户家中,盛开芬芳的花朵。

一篇好的小说,也许主要从三个方面可以判断出来:一是要有好的语言,好的语言,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和阅读快感;二是要有好的故事,好的故事,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和对生活的思考;三是有好的结局,好的结局,会让人记住全书表达的思想和回味的空间。

关于文学的意义,作者认为,如果一部作品,除了具有欣赏价值和较高的艺术感染力,就是能给现实带来一定的社会价值。

全书共有三卷,故事时间安排:第一卷从2019年2月到2019年8月中旬;第二卷从2018年7月到2019年2月;第三卷从2019年8月中旬到2020年1月。

二、关于小说的人物和故事

需要向大家交代一下的是,这部长篇小说,是以一个驻村干部的视角,去描述这场气势恢宏的贫穷歼灭战。当然,由于视角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作者会以真实、客观、透明的态度和精神,把人物、故事融入到小说之中。

长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不会像小小说、短篇小说那样,很快呈现在读者面前,它需要长久的酿造和孕育,需要一个发酵的过程,才能看到结局,甚至看到的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

这部长篇小说,主要围绕两条线索来开展故事情节,一是在实际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矛盾的一面,也会有和谐的一面;二是在实施政策和执行力度上,根据实际情况,有大有小,有强有弱,有急有缓。

脱贫攻坚战开战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成了国家的脱贫的政策方略,以达到“真扶贫、扶真贫”的目的,脱贫才具有远大的意义,才会实现全民奔小康的伟大梦想。

关于小说人物和故事,是互相衬托互相关联的,有人物,一定会有故事,不管故事深浅密疏;有故事,一定会出现人物,不管人物高矮美丑。

所以,小说的创作重点永远离不开人物和故事。

小说人物的塑造,有时可以通过外貌描写,有时可以通过语言描写,有时可以通过动作描写,有时可以通过心理描写,等等,塑造人物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一种描写,都会给小说带来不同的效果。因此,对于小说人物,最重要的是利用多层次多角度的描述,尽量给人物丰满一些、生动一些,让他们活跃起来,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为春天抚琴而行》这部小说,除了反映驻村干部的形象,对于人物的塑造,作者主要着墨于那些贫困户户主或家庭人员,通过人物描写,揭开深藏在他们身上的不幸故事,或者通过故事,树立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几乎囊括了虎山村九十户贫困户家庭背后的故事,同时塑造了户主或家庭成员的形象。对于人物形象,对于贫困户家庭背后的故事,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精力去虚构,也不需要任何虚构,现实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是活生生的小说素材,实在不忍心再往伤口上撒盐,做些毫无意义的抗争。

比如傻子黄秋亮的形象,时常用“呵呵”的傻笑和颤动激动的双手来跟人套近乎;比如贫困户李树英,她的脸皮像老树皮,站起来像她家屋后的竹子,说话声音像蚊子叫;比如五保贫困户杨海锋,虽长得牛高马大,却一脸漠然,不爱说话,时常坐在村里小商店门边,不知嘴里嚼着什么东西;比如贫困户李金兰,时常见他猪肝色的脸上凝结愁与苦;比如五保贫困户黄坤能,他虽然没当过兵,却有一床军被,而且把军被折叠得整整齐齐、有棱有角……

在贫困户中,作者捕捉到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形象,无需再用其它颜料去着色。

作者记得第一次进村时,看见傻子黄秋亮躺在村委会路边,翘起二郎腿,一脸傻笑,睁开三角眼望着酷热的天空……

对于傻子的形象,作者每次见到他,都会呈现另一副模样。

在第三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不一会,王悦看见一辆急救模样的车停在村委会门口,而车边坐着口水肆意横流的黄秋亮。黄秋亮面带微笑,斜起三角眼,望向对面碾米厂旁的那棵荔枝树,好像对树上尚未成熟的果实充满幻想,而枯瘦肮脏的手上,捧着一个圆形铝饭盆,饭盆里除了银白色的调羹,不知里面还装着什么好吃的。

傻子的景象,时常令作者既心酸又同情。关于傻子不正常的景象,还有很多很多。有时作者会见到傻子坐在居民房屋檐下,一手拎着装着乱七八糟吃食的食品袋,一手往袋子里抓食物,而嘴巴不停地嚼得津津有味;有时见他坐在碾米厂旁,手上攥着的是一撮和他的手一样枯瘦肮脏的草,边嚼边往嘴里塞草根;有时见他仰躺在路边,翘起二郎腿,眯起三角眼,面带浅浅的傻笑,竟然对红色塑料带引起极大兴趣,边吃边淌口水;有时见他弯腰站在垃圾桶旁,低下披着凌乱头发的脑袋,在翻着臭气熏天的垃圾,大概在找吃食。

因为长期没换洗衣服,只要有黄秋亮在,十米开外的空气都会被他身上的臭气污染。

以后,作者每次进村,只要见到黄秋亮,他都会迎过来,不仅“呵呵”地傻笑,而且双手激动地颤动起来。

傻子太孤独了,太需要找个人用“呵呵”来“聊天”,因为村里人不理会他,因为年迈的父母不管他,甚至有孩子欺负他。

黄秋亮不幸的故事,是小时候染了一场大病,人变傻了,也成了哑巴。

一脸猪肝色的李金兰,儿子因病去世,儿媳妇又离婚到外面打工,留下两个读书的孙辈,日子过得很凄惶。

竹子一样的李树英,原来住在半山腰上,因丈夫不幸离世,有点迷信的她,找风水先生看风水,风水先生告诉她要搬到山下去住。但她的命运没有一点改变,又找到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又说她要搬到原来住的地方……命运如此折腾,最终把她折腾成一根竹子。幸好,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按照政策给她危房改造,生活好起来,还如愿脱了贫。

关于贫困户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农村还没有进步到文明时代,依然存在一些陋习。在一些危房改造贫困户中,国家帮助他们改造了危房后,却迟迟没搬进去住,最大原因是“按照农村风俗,没有选择到好日子装修或搬迁”。

总之,人物和故事,是小说的脊梁,只有树起人物形象,讲述与人物息息相关的故事,那么,小说才能建起一座大厦。

三、对历史负责,是一个作家的光荣使命

大家都知道,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对于一个作家的创作来说,既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更是一种难得的考验。

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历史大变革中,经历过“文革”,经历过“知青”,经历过“改革”,经历过“打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从而出现了“伤痕文学”和“打工文学”两种文学现象。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打工文学是指反映“打工”这一社会群体生活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剧作等各类文学体裁。广义上讲,打工文学既包括打工者自己的文学创作,也包括一些文人作家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若将其内涵及外延做进一步拓展,它便不仅仅停留在南方,而由南方扩展到内地乃至走向海外。但如果要对打工文学做一个稍微严格的界定,那么,所谓打工文学主要是指由工厂打工者自己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创作范围主要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

近几年来,中国又发生了一次大的变革,那就是向贫困山村派出数百万的扶贫干部,参与“脱贫攻坚战”,消灭贫困,实现全民脱贫奔小康的伟大梦想。

全民脱贫之后,中国文坛很有可能会诞生另一种文学现象——“扶贫文学”或者说“驻村文学”。

而作者创作的《为春天抚琴而行》这部长篇小说,正是以一个驻村干部的角度,来诠释驻村生活和扶贫工作,以客观真实的角度,留住那段难忘的经历和特定的历史。

留住历史,正是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目的和意义。

作者认为,以文学的形式来表现那段特定的历史,需要一定的想象,甚至需要不必要的虚构,但绝不能抛离现实太远,否则,要想留住历史,就成了无稽之谈,会给后人留作笑柄。

对于这种面对历史、叩问历史的大题材,作家应该抱着严谨的态度、负责的精神,才能书写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作品。

一部成功的作品,不仅要有艺术价值,也要有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如果一个作者能够正视历史、尊重历史、敬畏历史,他的文字才能获得更大的力量,收获更多的价值。

在作者创作过程中,重新翻阅了许多与扶贫工作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作为曾经的扶贫干部,对那些政策和文件精神已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如果自己连“八有”、“两不愁三保障”都不知道,怎能完成这种题材的创作,如果自己不了解政策和文件精神,怎能挖掘出扶贫故事、树立人物形象。

在作者驻村期间,曾听到过执行者因对政策把握不准、对文件精神摸不透,导致发生不少扶贫笑话。

如某贫困村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和应付上级检查,给一户瞎子五保户买了一台电视机。为什么要买电视机?如果不了解政策是没办法解释的;如果村干部稍有点常识,能够把握政策和领会文件精神,扶贫就不会扶出如此弱智的问题,也不会闹出如此悲剧性的笑话。

在就业扶贫方面,上级很重视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员的培训,提倡“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脱贫策略。如果村干部和驻村干部对文件精神不了解,又会造成很大的笑话。如某贫困村为了达到上级的培训要求,把几岁的小孩和八十多岁的老人拉去充数。

所以,执行者对政策把握不准,对文件精神没有吃透,会闹出很大的笑话。

面对如此严谨的题材,对于书写者,如果对政策、文件摸不透、吃不准,是很难提笔的,也很难理解执行者在实施过程中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更不要说最终能不能通过历史的检验。

因此,每个时期出台政策和文件是真实存在的,写作中来不得半点虚构或想象。

对于创作者来说,唯有“真言”,才能正视历史、尊重历史,唯有“真心”,才能不会愧对历史。对历史负责,才是一个作家的光荣使命。

如果《为春天抚琴而行》这部小说中提到扶贫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事情或问题,日后有幸被哪位驻村干部看完后,说“我也碰到过这样的事情”、“我也发现那样的问题”、“我当时也有这样那样的担忧或想法”,说明驻村一年多来,作者是真心扶贫的,而且作者对那段历史,是负起了责任,这就够了。

2020.6.14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